為什麼消費品牌的BOSS都在讀《原則》?
過去一年,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的《原則》在創投圈備受推崇,無論是朋友圈裡,還是在各公司創始人的辦公桌上,都能見到這本書的身影。出於好奇,我也買了這本書的電子版。
大約一個月前,我們團隊準備在深圳組織一場消費主題的沙龍。當時除了讀《原則》,我在得到APP上也聽了一些商業經典案例,這兩個內容結合著看,就發現原則和品牌有一些內在聯絡。考慮到很多人對這兩個話題有興趣,沙龍的主題也就定為“發現品牌的原則與個性”。
1月19日,這場沙龍順利舉辦。在活動最後的圓桌討論,我有幸跟天圖投資、璀璨資本、良品鋪子、吃個湯的幾位負責人討教了品牌方面的經驗。幾位嘉賓慷慨地分享了做品牌的乾貨。由於近一個月都在看品牌和原則的內容,我就把自己的理解、嘉賓分享的乾貨寫在這篇文章裡。第一部分聊聊品牌的原則。第二部分是嘉賓的乾貨精選。
第一部分:品牌的原則
1、原則是人生的科學
品牌和原則是兩個比較抽象的詞,先說說原則,這個詞不難理解,意思是人們做事情所依據的標準,但由於偏書面化,大部分人都是隻知其名,並不知道原則有什麼實用價值。
《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希望傳達一個理念: 生活和工作都應該設立一些原則,這樣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有理性的衡量標準,而不是靠感覺下結論 。書裡的原則比如:工作要保持極度透明、頭腦保持極度開放;處理問題要區分大問題和小問題;不要混淆目標和慾望……這樣的原則在書裡總共有500多條,有些原則聽上去很雞湯,但確實直指事情的本質。
在讀《原則》之前,我恰好剛讀完另外一本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柯維也有相似的觀點,他用簡單幾句話就說出了原則的精髓:
原則是恆久不變,歷久彌新的,所以值得信賴,可以給我們高度的安全感。原則是理性而非感性的,因此能讓我們充滿信心。原則不會慫恿你投機取巧,不勞而獲,其有效性不取決於環境、他人行為或“流行風”。
無論是柯維,還是達利歐,他們都在強調:原則是客觀真實的。這個前提讓研究原則變得像研究自然科學一樣:只要歸納總結出正確的原則,就可以反覆套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最終結果也是可控的。理解了這一點,再去讀《原則》裡的500多條原則,才是有意義的。
2、原則和品牌的關係
那麼,原則對於做品牌有什麼作用?我認為完全可以類比個人:個人原則是為了高效的工作、有意義的生活,而在遵守原則的過程中,無形之中產生了副產品:自律的個人氣質。原則對公司也有類似的作用,只不過 公司層面的氣質被我們叫作“品牌”和“公司文化”。
對一家業務正常運轉的公司來說,產品、營銷、戰略、股權架構等各方面必定有提升空間。在每個環節的取捨不同,也就產生出不同的“氣質”。
在產品和營銷層面的原則更貼近消費者,可以塑造品牌形象。比如無印良品遵從簡單樸素的原則,表現在產品層面,就是主打沒有logo、包裝簡單,但設計感和質量卻非常好的商品。在營銷層面,無印良品開店不選最貴的地段,也幾乎不做外部廣告。這些特點形成了無印良品“樸素”的外在氣質;而管理層面的原則可以形成公司的內部文化。比如星巴克採取扁平化管理,上下級彼此稱呼為夥伴,員工有機會拿到期權,持有星巴克股票,最終形成了一種夥伴文化。
類似的品牌故事有很多,無一不是說: 偉大品牌的成功只是表象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背後原因,也就是做取捨的底層原則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新品牌該怎麼找到適用的原則?
就像每個人都很難客觀評價自己的優缺點,一家公司要找到正確的原則並不容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創始人的原則意識很重要,他不見得在一開始就把原則想得很透徹,但是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有原則意識的創始人會提煉出適合公司業務的品牌原則,然後去驗證、確定。
這也是我們舉辦線下沙龍的意義所在:由一線的消費品牌負責人和投資人分享各自的品牌原則,讓新品牌的創始人看到更多實踐案例,找到不同原則的底層聯絡。2019年3月中旬,億歐品牌實驗室將舉辦第二期“發現品牌的原則與個性”沙龍,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品牌實驗室微訊號(New Brand Lab)留意下一期沙龍資訊。
第二部分:4位嘉賓的品牌經營幹貨
在1月19日的沙龍上,4位嘉賓參與了關於品牌原則與個性的圓桌討論,其中既有知名投資人分享通用原則,也有消費品牌的嘉賓分享實踐經驗。以下是其中最精彩的四點:
1、璀璨資本創始合夥人羅挺霞:從日本消費學什麼?
以史為鑑是投資機構研究行業的底層邏輯之一,意思是: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市場上會自然產生新消費業態。所以,觀察日本目前的消費現狀,也可以給國內創投圈一些方向性的啟發。羅挺霞從日本消費中提煉出三個創業方向:
第一,個人主義的商品和服務。 日本由於老齡化嚴重,很多消費業態越來越小型化、個人化 。最明顯的就是小型自動售貨機,吃喝玩樂等各類日用品都可以通過自動售貨機買到;
第二,各種品類的品牌機會。國內小商品市場目前處於一種有品類無品牌的局面,日本則是各種小商品都具有品牌,從這點來看,國內消費領域還是有很多品類紅利;
第三,城市化帶來的創業機會。日本市場城市化集中度特別高,人流密集,可以做一些集中化的物流配送和管理,所以日本的生鮮品類可以做得很好。隨 著國內城市化的進一步提升,便利型業態也會迎來春天 。
2、天圖投資合夥人魏國興:消費品牌優先做C端,再優化供應鏈
活動最後的觀眾提問環節,一位做冷凍食品的創業者提出問題:消費品牌早期應該把精力用在優化供應鏈渠道,還是主要做C端流量?
天圖投資合夥人魏國興認為:這要取決於公司最終創造的價值,如果僅僅是做渠道,將國外的優質商品運到國內,附加價值較小。 做消費品牌優先做C端,靠產品和營銷打動消費者,只要能調動C端流量,就能反過來優化供應鏈。
3、良品鋪子副總裁趙剛:現在的線下店不應該只賣貨
2018年11月,良品鋪子在武漢開了一家“零食店+茶咖+鮮花店”的混合業態門店。良品鋪子副總裁趙剛談到背後的原因:當前,零售行業線下店出現一個趨勢,既覆蓋線下購物的使用者,也覆蓋附近3-5公里的線上訂單,這種趨勢讓電商購物變得更有效率。不過,這也給線下店帶來了問題: 如果僅僅是賣貨,線下店一定比不上電商渠道。 因此,良品鋪子探索混合業態,希望把線下使用者留在店裡,既能提升品牌美譽度,又能擴充套件新的商業模式。
4、吃個湯聯合創始人陳文強:為什麼喝湯不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吃個湯聯合創始人陳文強在品牌原則方面深有體會,因為團隊曾面臨著菜品選擇的問題,比如有顧客提意見,希望選單中加上配菜,還建議增加刺激口味的湯品。
而吃個湯的創始團隊也在早期討論過品牌的原則,最後把品牌使命確定為: 發揚中國湯品文化,讓更多人愛上喝湯,把喝湯作為一種健康養生的生活方式。
因此,考慮到加配菜會影響湯品文化的定位,吃個湯沒有增加配菜,繼續把椰子包裝的湯品作為核心品類。另外,考慮到女性顧客更在意健康,吃個湯只聽取女性使用者的意見,也沒有增加刺激口味的湯品。
創投圈流行一個說法: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持續十年的消費升級風口,如同70年代美國誕生了蘋果、星巴克、耐克等品牌一樣,現在正是中國偉大消費品牌的爆發期。從微觀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新一代創業者自出生起便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沒有太多生存壓力,他們創業的動力是對自我實現的追求,這群人中就有中國的喬布斯、舒爾茨、菲爾·奈特。可以預見到,在中國未來十年,主打“品質、創新”等大而空口號的老舊品牌會面臨被淘汰的壓力,更有原則和個性的創業者則會給中國消費市場帶來一次品牌換代潮。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釋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