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做產品以及人和產品的5個層次
文:我是小歐

圖片來自漫畫 長頸鹿但丁
我為什麼選擇做產品
上月底從運營崗轉產品了,兩個工種的方法論還是不一樣的,不過我一直覺得產品、運營是不分家的,沒必要貼上不同的標籤。在之前的認知裡:我覺得一個草根要想積累財富,或者說實現階級躍遷,最好的兩條路徑有兩條: 其一是程式碼創業,其二是進入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部門 。
反正年輕的時候作為無產階級都是要拼命工作的,在傳統行業是拼命,在網際網路行業也是拼命,而傳統行業的增速普遍比不上網際網路行業,甚至在慢慢沒落,那為什麼不去網際網路行業呢?我們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時,行業對我們也會有反向的賦能,網際網路行業對年輕人的賦能是遠遠高於傳統行業的(可參考: ofollow,noindex">升職的本質不是能力,而是職位出現空缺 )。
最開始瞭解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模式時,我套用傳統行業業務部門的市場、銷售、運營 這樣的架構,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了網際網路運營行業,工作的城市也從長沙來到了深圳。在運營崗工作的過程中,我慢慢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再想到馬化騰、扎克伯格、王興這些人,都是從一個想法開始,慢慢積累自己的第一個使用者,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在不到20年的時間,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以及很高的聲望值,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產品人。
作為一個沒有背景但是願意拼命、願意被 diss 的草根,我實在覺得這個稍微有點門檻的職業,是實現所謂階級躍遷的最佳途徑。當然,對於目前的我來說,階級躍遷也就是在合法範圍內多賺點錢,雖然現在很多商家都會宣揚消費主義,但是我清楚知道決定階層的永遠不會是自己消費什麼。
產品經理負責評估產品機會,通過需求調研、需求評審、交付上線等過程,培養的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它訓練我們 判斷資訊、抓住要點、整合有限資源的能力 。同時,產品崗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邊界和角度,我自己從運營到產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建立認知框架的過程。而產品的工作性質決定從業者必須 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內心的秩序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一種系統能力,並進行打包交付, 向用戶交付一種確定性 ,也就是產品服務。
人和產品的5個層次
整理總結於樑寧的《產品思維30講》,感覺和使用者體驗5要是有一定的聯絡。從外到內的五個層次分別如下:
第一層——感知層
對應產品體驗5要素的 表現層,也就是體驗一個產品的時候,它整體的風格,UI設計漂不漂亮。一個人,我們看到第一眼,他的身材、相貌,說話口音,穿衣搭配,是我們最淺顯的認知。當然,這裡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角色框架層的產物。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
對應產品體驗5要素的 框架層,主要是對產品的介面設計、導航設計以及資訊設計進行分析。一個人,他的角色主要是指職業,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角色裡,不論民企、國企、外企,也不管是服務業、製造業、農業,都會被角色馴化。
有句話說:不要和同事做朋友,現在看來, 我們確實沒有很多機會和同事做朋友 ,因為在工作對接過程中,我們都是基於角色來進行的,我們瞭解哪些資訊、我們交付什麼產品,都是角色設定好的,所以職場的交情是角色化的接觸,沒法發展成為深層關係。更深層的關係在後面的三層。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對應產品體驗5要素 結構層,主要是指產品的頁面結構以及主要流程。一個人,他的資源包含了財務、人脈和精神資源。有句話說:有的人即便是生存,就已經拼盡了全力。確實是這樣的,剛開始我們的角色都是應屆生,但是接下來,由於我們在大學期間涉獵的知識不一樣,大家的精神資源不一樣;我們的家庭背景不一樣,所以財務資源和人脈資源不一樣,不同的資源層推動人們去不同的地方。有的同學通過自己積累了部分財富,有的同學通過家裡支援買車買房,有的同學也在家裡支援下結婚,但是,也有的同學不要說家庭給自己賦能,即便是家庭暫時不要自己賦能也已經是父母承擔很多的情況下了。
第四層是人的能力圈
對應產品體驗5要素的範圍層,也就為了實現戰略的規劃,產品需要提供哪些功能。一個人,他的能力圈建設也是來源他對於自己的認知,也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能力層主要是戰略層這個核心來驅動的。
第五層是人的存在感定義
對應產品體驗5要素的戰略層,主要是產品定位、使用者需求以及市場需求分析。這一層是一個人的核心,就是他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到底想達到什麼什麼樣的狀態。比如畢業以後, 有的人去當公務員,有的人留在讀大學的城市工作,有的人回了老家,但是也有的人來到一線城市工作 。
因為他覺得一線城市的工作節奏比較快,城市也可以給自己賦能:在北京可以認識半個世界,在上海可以認識半個中國,在長沙只能認識半個湖南。因為自己的存在感不被滿足,也就是能力支撐不起野心,我們才會通過學習或者其他途徑來擴充自己的能力圈,畢竟 能力圈的擴充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所以沒有存在感這個核心是驅動不了的 。就像一線城市也有朝九晚五的工作,畢業後在一線城市如果只想找份相對輕鬆的工作,也是能夠活的很輕鬆的。而有的人會想這種輕鬆不能持久,會選擇另外一種生活。
關於對這5個層次認知的應用方面,我很認同樑寧說的 找另一半或者合夥人的說法 :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關係和長期關係,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絕不僅僅是表面上已經呈現出來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適配另一個人的成熟產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夠持續讓自己變化的內在的動力。然後在漫長的不確定的未來裡,明確你們兩個人是不是能夠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變得成熟,彼此適配。其實這個才是更關鍵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