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中國製造,走“中國道路”的印度製造
過去一年以來,國際輿論宣揚印度超越中國的聲音日漸高亢,貶中揚印傾向盡顯。最近,中國輿論場上又多了中國製造出逃越南,越南正在趕超中國的聲音。所謂越南趕超中國,只不過是某些人夾帶“私貨”的道具。而對於印度,儘管中國網際網路上每每談及總是無盡的嘲笑,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過去一年多來,印度正在用“中國道路”趕超中國製造,尤其是手機行業。
進擊印度的中國手機
在中國品牌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印度因與中國相似,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被視為首選之一。
最近幾年,中國手機品牌開始發力印度市場,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僅佔據約7%的市場份額,到2017年中國品牌已經佔據印度智慧手機市場份額高達54%,市場份額排名前五位中有4家中國品牌,僅這這4家就佔據45.6%的市場份額。2014年曾經佔據49%市場份額的印度手機品牌,到2017年已暴跌到16%。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所謂的印度手機品牌,實際也是中國製造的產物。在這些手機品牌的背後,是中國完整而發達的手機產業鏈條,要麼完全由中國廠商設計製造貼上印度品牌,要麼是從中國進口手機零部件組裝,實際都是為中國打工。
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逆差國,並且遠超排名第二的國家。2017年,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達595.69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瑞士的三倍以上,約佔印度年度貿易逆差的近40%。在中國對印度的出口中,機電產品佔比高達56%,來自中國的機電產品又佔據印度年度機電產品進口的48.7%,進口額相比2016年增長了27.4%,手機及其零部件就包含在機電產品內。
印度製造的“中國道路”
作為一個有著“大國夢”的國家,印度早就提出了“印度製造”對標“中國製造”,怎能甘心處於手機價值鏈的下游為中國打工,更何況中國製造的發展歷程已經為印度指明瞭方向與道路,走“中國道路”發展“印度製造”與中國競爭。
印度政府揮舞起關稅大棒,多次提高手機及其零部件關稅,以逼迫中國等國手機品牌及其供應商將工廠搬往印度。2017年12月,印度將手機進口關稅由10%提高到15%,2018年4月1日又進一步提高到20%。與此同時,手機電池、麥克風、天線、手機側鍵等提高到15%,可穿戴裝置提高到20%,印刷電路板、顯示組建等關稅已經是15%。
在印度的關稅大棒下,中國手機品牌等不得不將工廠落地印度。2018年上半年,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中國小米,宣佈在印度開建第三家工廠,其在印度銷售的95%以上的手機由印度生產。中國品牌OPPO、vivo同時也宣佈在印度開建第二工廠,OPPO兩家工廠建成後每年將生產6,500萬臺智慧手機。
此外,世界排名第一的智慧手機廠商韓國三星,原本長期佔據印度市場份額第一。在被中國手機品牌拉下馬後,2018年7月宣佈將在印度建立全球最大手機工廠,投產後將使三星手機在印度的產量翻一倍達到1.2億臺。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國蘋果公司,其代工廠富士康也宣稱將在印度生產更高階的蘋果手機,此前富士康已經在印度為蘋果生產“廉價”手機。
在手機廠商落地印度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一些配套的手機零部件公司也開始落地印度,從而呈現出手機產業鏈向印度轉移的趨勢。 中國手機供應鏈企業,如富士康、合力泰、光弘科技、歐非科技等都前往印度投資建廠。實際上,供應鏈大多都是跟著終端產品工廠走的,手機廠落地印度,相關供應鏈必然會作為配套前往印度建廠,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中國品牌如小米手機也號召自己的供應鏈落地印度。
不可小覷的“印度製造”
從中國製造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製造業在改革開放後首先通過來料加工起步,進而通過代工模式使相關產業的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在完整的供應鏈建立起來後,中國品牌依託完整的供應鏈條崛起,首先在國內扮演“價格屠戶”的角色,從低端到高階替代國外品牌,實現另一種意義上的“進口替代”。
在中國國內市場發展壯大後,中國品牌進而走向海外市場,重複曾經在中國國內的戲碼,由低端到高階搶佔市場。很多產品尤其是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就是如此被中國品牌攻陷的,國外產品只能退居高階市場逐漸邊緣化,或者直接退出市場。中國手機品牌就是如此,最典型的莫過於小米手機,其背後的關鍵在於中國完備高效的手機產業鏈,這是當前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
目前印度已經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手機生產國,並且也是世界排名靠前的手機市場,雖與中國相比從產業鏈到品牌、市場都相差很遠。但已經踩著中國的腳印邁出了“印度製造”的第一步,通過政策手段迫使手機產業鏈向印度轉移。加之印度與中國一樣都擁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一旦印度國內建立起手機產業鏈,印度手機品牌以“價格屠夫”的身份逆襲中國手機品牌並非不可能。由手機產業進而拓展到其他產業,印度製造也並非沒有機會。
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對標與趕超的物件,這種競爭關係深入每一個印度人骨子裡,對於正在走“中國道路”的印度製造必須警惕。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進而建立起自己的技術護城河,刻不容緩,尤其是某些組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