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做“爆款”不是撈“快錢”
流量至上、眼球經濟、平臺效應、渠道為王……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各類自媒體紛紛湧入內容創業的“藍海”,而號稱“10秒炮製一篇爆文月入3萬”的網際網路創作“培訓”也一度成為業內的談資。
爆款,本指在商品銷售中,供不應求,銷售量很高的商品。在自媒體行業中,多指閱讀量超過10萬的文章。爆款的背後是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眾所周知,流量是平臺變現的重要資源。追逐流量無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爆款,重營銷輕內容,就會本末倒置,以致低俗內容氾濫,粗製濫造橫行。更有甚者,為吸引眼球不擇手段,越過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還擾亂了市場環境。
更何況,與一般產品相比,資訊內容更具有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屬性。豆漿油條吃壞了無非鬧肚子,但要是中了謠言的毒,搞不好要出人命。為了流量而編謠言、說假話,甚至炮製“毒雞湯”,無異於圖財害命。國家網信辦陸續頒佈《網際網路使用者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微部落格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使用者公眾賬號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等檔案,完善自媒體管理,既是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際網路空間,也是通過強化運營主體的責任意識,降低使用者獲取有效資訊的成本,讓人們更容易獲得健康而有價值的“乾貨”。
事實上,網際網路產業在經歷了跑馬圈地的野蠻發展後,已經逐漸開始存量經營,資訊內容創業也進入了精耕細作時代。企鵝智酷的資料顯示,56.1%的自媒體使用者對內容質量表達明確的擔憂心態,2017年超過2/3的使用者不再關注新的自媒體賬號。心靈雞湯和標題黨之類的文章非但不能獲得關注,反而因其資訊誤導和情感綁架而被受眾深惡痛絕。使用者的審美標準和判斷力的提升倒逼了內容生產轉型。事實證明:掙快錢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
從“二更食堂”公眾號永久關停、“暴走漫畫”被判道歉賠償,到10月以來國家網信辦針對自媒體賬號亂象開展集中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可見,無論是市場還是監管都在引導自媒體重回“內容為王”之路。為了所謂“流量”、“打賞”、“點選”而突破下限、罔顧底線的行為終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所以,自媒體在追逐網路爆款的時候,有必要想清楚到底因何而“爆”。靠抄襲剽竊、注水洗稿,賺一筆快錢而後一走了之,不但不會得逞還會惹上官司;而深耕內容創作,生產優質資訊,縱然一時不為人所知,只要持之以恆,終能打造“金字招牌”。(王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