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是一個完美匹配網際網路技術的商業正規化 | Mind
即使關停視覺中國,也會出現第二家,因為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完美匹配網際網路技術的商業正規化。
網際網路的版權生意
媒體或者說內容生產,是一個被網際網路技術徹底變革的行業。在網際網路技術出現之前,分發是一種稀缺資源,為了無風險地持續經營,它會為內容生產者的內容付費。
當科學家開始設計網際網路的基礎——TCP/IP 協議——讓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連線在一起,實現文字傳輸,分發不再稀缺。同時,內容生產的價值也遭到侵蝕,內容可以被任意複製貼上,數字資產無法確權。
2016 年內容聚合器趣頭條成立,不到半年賺了 5788 萬廣告費,內容採購成本為 0。

這張有點文藝復興風的照片,是全球流量排名第四的網站 Reddit 上的熱門圖片。雖然用之者眾,但它的內容生產者卻沒有任何收益,谷歌甚至無法追溯創作者。
單一的內容生產者既無法承擔追蹤分發、以及和無數分發者談判的成本,也不可能完成數字資產的確權。
於是,視覺中國這種商業正規化出現:
- 它設計了一套被稱作「鷹眼」的爬蟲系統,追蹤內容分發,並和大的分發者進行談判。趣頭條就是談判物件之一。
- 儘可能多的尋求內容生產者的版權代理合同,壟斷優質內容供應,分擔前期成本。比如,與全球第一大圖片庫 Getty Images 合作,收購全球第三大圖片庫 Corbis Images 及線上攝影社群 500px。
至此,版權代理變成平臺生意。2017 年為視覺中國帶來了 5.8 億收入。其中,版權服務等支出 1.8 億,毛利率約 70%。
為什麼視覺中國不可避免
說回視覺中國遭遇的危機。它遭人詬病之處在於:
1)雖然追蹤分發,卻模糊版權。一旦第三方誤用,便以訴訟為要挾,或牟取暴利,或要求籤訂長期合約。
2)搶佔了大量不屬於自己代理的內容版權。
關停視覺中國,發生這兩件事的噁心頻率也許會降低,不過,有可能被徹底消除嗎?參照前文所說的商業正規化:
第一,在網際網路技術裡,版權代理業務的需求始終存在,不論誰做,都要用爬蟲去追蹤分發情況。根據年報,視覺中國 2017 年超過一半的新增客戶來自爬蟲「鷹眼」。試問,即使更換代理人,又有哪家公司會放棄如此有效的增長方式?
第二,版權代理的數量越多,前期投入的平均固定成本才能越低。這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一系列「無主」內容版權被搶佔的情況,就像今日頭條、趣頭條早期對大量內容的免費使用。國徽、國旗等版權被搶佔,正是這種模式發展到極致時,出現的荒唐現象。
如何解決
只要內容生產者還在互聯網裡從事生產,視覺中國類公司便有它們的生存空間。這是一個同時改變技術和商業正規化才能解決的問題。
網際網路技術在增加分發資源時所導致的副作用——數字資產確權難,可交由區塊鏈技術解決。
我在 FB、區塊鏈、亞馬遜的連環劫 裡曾提到:
如果把“一枚 BTC”擴充成一篇原創文章,那麼創作資訊將被記錄在不可修改的區塊鏈裡。

技術更迭後,版權生意的商業正規化也將被改寫。
之前,全球最大的線上音樂公司 Spotify 收購了一家 Mediachain 的初創公司,就是看中後者的區塊鏈技術,希望記錄版權及分發資訊,知道是誰在創造,又是誰在消費。即使對 Spotify 這種大公司而言,記錄版權也不是一件易事,它經常困惑於該把創作費付給誰。
不過,雖然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版權問題,但至今還沒出現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內容平臺。大一點的像 Steemit,剛剛經歷了一波痛苦的裁員。
知名風投 Fred Wilson 將區塊鏈沒有殺手級應用的原因歸結為:流動性過於氾濫。當風投擁躉早期技術時,注入的流動性泡沫不一定是壞事,它會大規模地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基建會在泡沫破裂後繼續支撐技術應用的成熟。區塊鏈則不同,加密貨幣自帶流動性,這種氾濫致使資金被更多用於投機,而不是打磨應用。
可問題是,對社會而言,發明馬車、蒸汽機技術不一定是創新,只有找到與之適配的馬路驛站、鐵路火車站這些商業正規化,才能成為增量的來源。
----
微信公號:格竹集(Mind7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