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之爭馬雲一錘定音:以奮鬥者為本
關於996的爭議終於迎來了一個高潮,馬雲老師可以說是一錘定音的回答了這個問題,而在前幾天我也寫了一篇《奮鬥者的996,工作者的勞動法》,和馬雲老師的說法有些不謀而合。馬雲老師最後表示,不為996辯護,但向奮鬥者致敬。
工作本位,還是奮鬥本位
就如同我前面那篇文章所寫的,衝突的根源還是在於企業應該以工作者為本位,還是以奮鬥者為本位。如果是前者,我也支援大家一視同仁的去做朝九晚五,那麼你也有大量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去過自己的生活,陪自己的家人。如果以奮鬥者為本位,那麼就應該去滿足奮鬥者奮鬥的所需所想,正如馬雲在演講中所說的,“我們不缺8小時上班很舒服的人。今天我們要招一些8小時上班,每天坐在一個好的辦公室,條件很好,食堂也不錯,出去榮譽感也不錯,這樣的人滿大街能找到。”而在我看來,這些優秀的企業都會提供包括良好的辦公環境,良好的辦公裝置,上下班的班車,一日三餐甚至四餐的食堂福利,其核心也是在於解決員工一切工作之外的需求,可以在工作者上更加投入的去創造價值,而這顯然就是以奮鬥者為本。不然下午五點下班,大家回家做飯就好了,為什麼要去建設食堂呢?
《以奮鬥者為本》也是華為出的一本文化書籍,書裡也闡述了華為對奮鬥者的看法。作為網際網路行業和科技行業第一名的企業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共識,在這背後,我想總有共通的東西。而馬雲也清楚的說到,做第一是要付出代價的,你選擇了這家公司而不是其他的五千萬家公司,就要做好奮鬥的準備,不要抱怨,因為你工作十年可以抵別人二十年,就這麼簡單。這倒讓我想起高中時老爹經常鼓勵我的一句話,辛苦一陣子,享受一輩子。目前總算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的聲音漸漸消失,奮鬥的高中已經成為共識,沒想到在工作領域,又出現了同樣的分歧。
我們必須要說,選擇了卓越的公司確實就要有卓越的表現,阿里巴巴也好,華為也好,都是第一流的人才,也有第一流的收入,據說有年輕員工私下也抱怨自己常駐非洲,一年兩次回國,孩子都不認識自己了,但依舊不會辭職,因為不算分紅,工資就有300萬以上,加上分紅,可能要有500萬。這不僅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也會改變孩子的命運。這一點,我想可能是一個更務實的選擇,我經常會問我的粉絲,在父母多陪你玩、逛遊樂場和少陪你玩但卻讓你上最好的學校,受最好的教育乃至留下一套不錯的房子之間,你覺得哪一個是愛你的表現?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選擇。
要遵循內心的選擇
8小時工作制是上一個時代工人階級鬥爭的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時候的鬥爭是因為生產資料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沒有什麼選擇。但這種表述我想在今天已經不合時宜了,前段時間一個“童模”事件爆發,讓大家看到了幾歲的孩子一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而網路時代,各種職業和賺錢的方式層出不窮,做淘寶也可以,寫文章也可以,做威客接私活也可以,做直播網紅也可以,甚至送快遞,打零工,賣小吃,都有不錯的收入。勞動者不是沒有選擇,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不想奮鬥,或者不想996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公司去為難自己呢?馬雲也說,熱愛的工作12小時也不嫌長,不熱愛的工作,8小時也覺得難過。其實我們說的直白一些,無非是希望在不降低收入的情況下,縮短自己的工作時間罷了。
而事實上,在國外吃飯有10%左右的小費,在中國吃飯沒有,因為都涵蓋在餐費裡了。很多人拿三五八萬的月薪,甚至畢業就能拿到近20萬的年收入,難道認為這是八小時的工資?加班還要另算??中國平均薪資才多少?只能說,這是《勞動法》要求下的一種心照不宣,而且明知如此,阿里、華為這樣的企業大家還是趨之若鶩,因為道理也很簡單,在別的地方,你拿不到這樣的薪水,也享受不到相應的福利。
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是,很多時候,你的薪水或者說價格其實不代表你的價值,而是一個行業或者風口的賦能。比如說團購大戰的時候流行三倍薪水挖人,8000的人轉身薪資就是24000,是你一下子增值了三倍麼?並不是,只是屁股決定了腦袋。而真正的人才都是全國定價的,在哪都能拿到這個錢。而如果你不是,那麼離開這個崗位你就賺不到這麼多錢了。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抗議996的時候從來不用辭職的方式的原因。但事實上,如果真的要追求自己內心的選擇,還是應該接受這個薪資的落差。甘蔗不能兩頭甜,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恐怕也只能靠你父親當年拼搏的餘蔭了,如果你父親當年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要思考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讓他過同樣的生活。
馬雲不是壞人
馬雲能夠做出這樣的發言,是需要勇氣的,當然也會迎來很多批判,最直接的調調自然還是把問題牽扯到階級上,更容易吸引眼球。大概還是資本家的觀點云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被剝削的哪一個。正如我前面所說,剝削這種事情,恐怕已經非常罕見了。而馬雲這種富豪的程度,賺更多的錢,其實也不能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好,但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的工作,晚上12點甚至1點以後才能回家,而且大部分時間還是要飛在全球各地。有人說他奮鬥公司是他的啊,但你有沒有想過,阿里巴巴一千億美金還是五千億美金其實對馬雲來說都是一樣的,他的奮鬥其實還是為了更多人,不僅僅是阿里人,還有整個阿里生態的方方面面,數萬員工,數千萬合作伙伴,數億使用者。當你理解了這一點,拋棄了那陳舊的階級論點,你就會發現,馬雲說的,確實是肺腑之言。
我是自由職業者,收入可能也高於很多人,我完全可以隨意工作或者休息,沒有任何人的約束。但現實中,我一年要飛行超過20萬公里,每年至少有70個晚上住在酒店,而我的孩子才半歲。我的財富距離馬雲老師自然天差地遠,但我卻能夠深刻地瞭解到他恨鐵不成鋼的心境。
而對未來,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會有更好的改變,而是會變的更加嚴峻。八小時工作制的出臺確實是因為壓榨,資本家想更快的賺錢,所以你可以跟資本家談判,我幹八小時,你少賺點,這個沒問題。但現在的的問題不是因為壓榨,而是因為競爭,你不這麼幹,人家這麼幹你就死了。前兩天還有人跟我抬槓華為釋出會上的照片為什麼曝光是30秒,三星為什麼是10秒,因為三星只支援到10秒啊。賽車比賽大家都比誰跑得快,有沒有人說,大家限定一個時速180,然後再去比啊。所以競爭帶來的這種”壓榨“你是沒有辦法解決的。資本家不這麼做就死了,而不是少賺這麼簡單。而隨著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需要人的地方越來越少,而這些替代品的能力和可靠性也越來越高,成本卻非常固定,那時候給大家帶來的衝擊恐怕就更大了。如果你沒有過硬的本領,那麼恐怕連低階的工作都很難找到了。
所以道理就是這麼些道理,選擇都是各自的選擇,其實最可怕的不是加班,而是沒有選擇。你可以選擇996的奮鬥,去給自己和孩子搏一個未來。也可以選擇逃離北上廣,去開個民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選擇沒有對錯,但好處不能兼顧,更不能嘲笑為了奮鬥而犧牲很多的人。他們創造了很多價值,他們改變了家庭的命運,他們給後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奮鬥為本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關鍵,像馬雲這麼有錢的人都這麼努力,你可以選擇跟上,也可以說,那我努力還有什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