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真義
世界經理人專欄

郭去藩,長期紮根於組織體系與流程建設領域二十年,多為製造業與多元化企業集團。深度探索組織流程創新與戰略落地之道,自創基於流程績效提升的3P(流程、專案、績效)管理系統。現仍奔跑在探索的路上,才智尚弱不足為師。只求在此平臺廣結同行者,攜手為中國中小企業管理貢獻綿薄。
從上世紀末邁克爾 • 哈默與詹姆斯 • 錢皮提出“ 流程 再造”的概念,迄今已經二十多年了。以流程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已在全世界很多企業得以推廣應用,其理論也越來越成熟,方法與工具也越來越豐富。按理說,對於流程的理解上不應該再有太多概念上的分歧。
但是,筆者在最近幾年對一些中小企業的業務調研與管理層訪談中發現,不少人對於流程的含義理解根本就是錯誤的。下面就筆者所發現的關於流程的幾個主要錯誤觀點,給大家分享一下,不妨請您也思考是否自己也有同樣的認知呢。
一、 流程就是那些用於執行的檔案,以及固化到 IT 系統中的工作流。
大家通常一提到流程,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編寫的檔案,是固化的,靜態的,是死的東西。並且流程一旦形成或被固化( E 化),也很久不去更新。運作中一遇到問題,也是針對該問題尋求解決措施 ,不會往流程上找原因,也不願發起流程優化。偶爾遇到問題,才去檢視流程檔案是如何規定的,平時這些流程是被掛起的。這就導致流程真的被形式化,成了參考資料,成了擺設。如果流程責任沒有落實到位,更是沒有人去提及它,關注它。
二、 流程需要精細化,“事事都要有流程”。
甚至還把“流程覆蓋率”作為流程系統建設好壞的衡量指標,也就是要求組織內每件事情都要有流程規範。有一深圳民營企業老闆,通過學習認識到了流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所有部門全面梳理流程,還把任務分配給幾位副總,讓他們各自負責分管部門的流程梳理工作。接著每個部門分頭去編寫各自的流程檔案,最後統計出來的流程幾乎每人一個。這些流程實施沒多久,就因為流程太過龐雜,相互交叉重疊,而無法執行。老闆不得不下令要求再去精減,聘請專業顧問來指導。
像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流程設計方法不正確的問題,它還有個流程顆粒度的問題。不是所有流程都應該均勻分佈的,因為每個流程都是要消耗資源,要花成本的。所以,核心流程應細化,支援流程要簡化;風險大的業務,流程應細化,風險小的要簡化。另外,流程的多少還跟企業規模、標準化程度等條件有關,不是流程越多越好。
三、 “管理就是走流程”的誤讀。
這句話本意是,提倡企業管理規範化,應建立科學的流程;有了流程,還應保持對流程的敬畏,按照流程執行。而現實中不少人對這句話是曲解的。比如,你工作中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馬上找人解決,卻被對方告知“請走 OA 流程”。實際就是要走一個審批程式,再直白一點,就是這事兒得讓他的領導知道,不然的話,好像白乾了。這是拿“流程”當武器了,為不配合、不作為做擋箭牌。還有些部門對建立流程很積極,因為流程可以為部門爭取一些資源或者工作中的方便,把“流程”當成了政治工具,這就更可怕了。
四、 “端到端”流程就是需求得到滿足。
說什麼,客戶有外部客戶和內部客戶,只要將需求給予滿足,不管是外部客戶還是內部客戶,都是“端到端”流程。如果這樣理解,那流程的“端”可就多了,都跑出價值鏈之外了。這樣,我們就搞不清服務物件是誰,看不到真正的使用者。所以,應當站在使用者、市場與戰略的高度來看流程的“端”,這個“端”應當是價值的源頭。如從客戶開發到收回現金,一項發明得到廣泛應用,一種食材從田頭到餐桌,等等。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站在內部組織內部來看的,沒有跳出去站在組織外從使用者角度來看這些流程,思維還是圍繞內部管理打轉轉兒,沒有流程思維,把使用者拒之門外。
那究竟怎麼理解流程呢 ? 我們還是要回到流程的原點來定義它。
“流”,即“流動”。在流程管道中,伴隨著使用者價值的創造,流動的還有:資訊、資金、物資、時間、技術、知識等。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流程資訊準確、不失真,傳遞到位;資金與物資快速週轉,不浪費;流程運作高效,並且持續改進,不斷積累與沉澱相關知識。
“程”,即“距離”。這個距離不是流程節點的多少,也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心理距離,是組織與使用者的心理距離,也就是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讓使用者滿意的程度。也就是說,你對使用者需求瞭解有多深,使用者參與到你的產品與服務過程又有多深。所以,流程得緊扣使用者價值來展開。
從流程的生命週期來看,流程從設計到運作,再到更新、淘汰,是需要一個形式呈現出來,這個形式就是檔案或者 IT 系統。可是大家要知道,這種形式是靜態的,是僵化、死板的,而流程運作的環境條件是變化無常的,是動態的。
所以,僅僅依靠形式,流程很難適應變化的。它需要一種來自形式之外的東西——精神支撐,就像人體活動需要大腦來協調一樣。這種精神就是流程文化。流程運作靠的是團隊協作,靠的是集體默契。這就需要一種以流程為核心的管理系統創造的氛圍,還需要以流程思維為基礎的“集體心智”。
這麼說,流程的形式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 不,這種固化的流程形式恰恰是相當重要!因為它是流程運作的實施方案,又是流程的載體。我只是想說,很多人有這麼一個錯誤觀點,認為只要把流程設計好,就能運作好,只關注流程的設計質量,花大量的人力、精力去設計、評審和培訓,而忽略了流程運作所需要的環境。
舉個例子,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軍隊,雖說在兩次世界大戰都失敗了,但是它的素質優秀、戰鬥力強大是大家所公認的。其中,德國總參謀部發揮著核心作用,就是在戰前德國總參謀部都會制定詳細周全的作戰 計劃 ,詳細規定到了每一支部隊每天的行進計劃。每支部隊有多少力量,配備多少武器裝備,戰爭開始以後,從駐地到前線的鐵路運輸計劃等等,全都詳細規定好了。
可是,一位著名的德國將領坦率地說,戰前必須制定作戰計劃,但一旦開戰,所有的計劃也就作廢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這是因為,在戰前你可以計劃自己怎麼辦,但卻無法預測對方會怎麼應對,一旦超出你的預測,整個計劃也就亂套了。
既然如此,那又為什麼要事先制定作戰計劃呢?完全沒必要啊。
錯了!是完全有必要!因為計劃的妙用有三:
一、 計劃可以求得“集體共識”。計劃制定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統一上上下下的意志和決心,明確戰略方向,盤清資源家底的過程。
二、 情況變化時,可以讓臨時應變者可以有一個資源框架可以利用。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跑,資源在哪裡。
三、 計劃可以形成一個個小型的執行模組。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雖然總體上的計劃很容易被打亂,但是組成計劃的那些小模組仍然非常有生命力。
好了,聽到這個故事,我們對流程的作用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流程的重點,不在形式,而在運作。流程就像生物體一樣,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