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新媒體營銷推廣?
新媒體營銷”是一個時髦詞,談營銷必講新媒體,然後微信營銷、微博營銷、粉絲經濟等就擺出來了。很多企業不惜花重金聘請相關人才,組建自己的新媒體運營團隊,至少在配置上不能比競爭對手落後,但是有沒有認真地問過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做新媒體推廣呢?
新媒體平臺的崛起
隨著新媒體的技術和思維不斷升級和進步,新媒體推廣的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新領域也日新月異、層出不窮。
1.社交網路的爆發式發展壯大。
社交軟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需品,微信、微博等社會化軟體的興起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普羅大眾都在發表自己的觀點,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騰訊旗下的企鵝智庫公佈的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微信月活躍使用者已達近9億。微博2017Q1財報資料顯示微博月活躍使用者數已達3.4億。
2、直播等視訊平臺的火爆
2015年,網路直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在幾個月內出現了上百家直播平臺來爭奪這塊蛋糕。根據華創證券預估,2020年直播行業市場規模將由2015年的120億增長到1060億。
密集的融資背後是平臺使用者量的極速增長。電競直播目前已經帶動了電競主播網店的銷售,教育類的直播會牽扯到課程的收費等等,因此直播也是連線支付的高頻次平臺,其大血拼的激烈程度將遠超打車軟體和O2O。
直播行業的迅速發展,也吸引了不少網際網路大佬的投資,自從進入2015年特別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鉅額資本加持直播行業。
從YY、鬥魚,到紅衣教主周鴻禕的花椒直播、國民老公王思聰的熊貓TV,再到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的紛紛入局,國內資本市場似乎都在遵從著一個共同的認知,寧可錯投,不可錯過。
大佬們的投資,使得直播行業更是火的不行。
3、自媒體平臺的發展
自媒體投資熱潮從去年15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依舊高燒不退,前有“羅輯思維”的13億估值,後有Papi醬火遍朋友圈,自媒體創業的價值邊界一再被重新定義。
現象級的“內容創業”此起彼伏,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搜狐自媒體等平臺的快速崛起,專業選手入場帶來的是自媒體價值的重新發現,也預示著自媒體行業即將進入資本時代。

新媒體發展為營銷帶來哪些改變
1、社會化軟體媒體屬性加強。
巨大的使用者群體也影響著這些社交軟體本身的發展,最清晰的改變就是社交網路的媒體屬性加強。社交網路已經開始成為人們獲取外界資訊的重要途徑。
在企鵝智酷發表的報告顯示,社交網路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使用者獲取新聞的第二大渠道,僅次於新聞客戶端,並且極具象徵意義的超過了PC端新聞網站。
社交網路已經不僅僅是連線人們生活的工具,它正在成為一個獲取包括新聞在內的各種資訊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說正在成為一種媒體。
這個媒體的內容產生者可以是全職編輯,也可以是普羅大眾;這個媒體的渠道是由集中式分發渠道與每個接受資訊的使用者組成的,而後者往往起到更大的作用。

2、網際網路營銷的傳播方式由集中式向零散化發展。
傳統的集中式傳播渠道漸漸在失效,例如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入口網站廣告位banner投放等,取而代之的是社交網路中KOL的零散化投放形式。
一部分原因是使用者時間分配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移,使用者興趣在不同產品之間的更迭,但更本質的原因其實是網際網路使用者一直是在逐漸拋棄集中式的傳播,而選擇零散式的傳播。
代表時代主旋律的傳播渠道從電視報紙發展到入口網站、垂直網站、微博,最後到微信,可以看到明顯的資訊傳播“單元傳播量”(同一份資訊同時向多少人傳遞)的逐漸降低。
跟隨趨勢,如何理解、監測並掌握零散式的傳播方式才是我們要做的。
3、網際網路營銷路由由超連結向人際關係網路轉移。
傳統網際網路生態中,流量都是來自頁面,頁面的流量大小取決於頁面在超連結構成的網路中的位置,位置越核心,網頁擁有的流量越大,也就越重要。
然而在新媒體網際網路生態下,人們點選連結的動作明顯減少,流量在超連結之間的流通逐漸減少,網頁構成的結構將不再能夠決定頁面以及頁面上承載的資訊能夠獲取多少流量。
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中,資訊在人構成的網路中流轉,一條資訊的曝光量的決定性因素,是這條資訊在人構成的網路中所佔據的位置。
這就是新媒體帶給營銷的一個改變,人們將注意力從頁面與頁面之間的超連結,轉移到了人和人際關係網路上面,人與人際關係網路構成的分發體系,將替代超連結構成的網路體系。

4、社群已經成為營銷的重要陣地。
當用戶之間的關係逐漸走向注意力的舞臺中央時,使用者網路中社群的重要性就逐漸顯露出來。
社會化軟體的發展讓使用者之間的連線不再是簡單的樹狀拓撲結構,而是錯綜複雜的網狀結構。在這個網狀結構中,一個很明顯的結構就是使用者構成的社群。在一個社群中,使用者之間的聯絡往往更加緊密,跨社群的使用者聯絡則更少。
資訊的擴散往往受到社群結構很大的影響,在一個社群內資訊傳播更快,社群之間資訊傳播往往受到阻隔。
社群內部還有意見領袖的存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社群在商業中的重要意義,“社群經濟”成為熱點,利用使用者社群傳播品牌、甚至直接銷售產品的案例都屢見不鮮。
5、營銷內容的自生長能力和傳播性成為重要指標。
新媒體的發展也帶來資訊傳播上的巨大改變,資訊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直接傳播渠道,更大程度上需要利用資訊在使用者關係構成的網路中的擴散。
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的傳播廣度將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訊本身的傳播性和自生長能力。自生長能力強的資訊將會被放大。任何資訊如果想獲得很大的曝光量,在編寫資訊的時候就必須將其傳播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來考慮。

新媒體帶來的改變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1、使用者對產品的信任感由企業品牌轉向個人傳播者。
傳統營銷中,使用者基本出於對企業品牌來判斷產品的好壞。 而在社會化營銷中,由於多為通過個人口碑傳播,且以虛擬網路為主,所以新媒體營銷的效果,多取決於使用者對於傳播者的信任度。
因此,在社會化營銷中,公眾對傳播者(媒介)的信任度,決定最終效果的好壞。
2、公司運營需要個人化。
傳統營銷中,企業的運營都是比較“企業化”,所謂企業化,即品牌出現在公眾眼中,是個“集體”概念;對於使用者來說,企業品牌是高高在上,有距離感的。
而在新媒體營銷中,運營主體則需要將企業品牌個人化。所謂將品牌個人化,即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溝通內容,都需要更加個人化,而不再是品牌那種原先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感覺。
這種個人化的原因,一是新媒體營銷的溝通模式決定了只有個人與個人間的對話才更容易讓人有互動感;同時也因為青年一代正在失去對企業品牌的膜拜, 轉而追逐一些更加個性化,更加有趣的內容。
“好玩”,“有趣”,“親切”,“有關聯”是新媒體營銷的主題,所以它需要更個人化的溝通。

3、企業營銷開始從誇自己到消費者教育轉變。
傳統營銷中的內容,幾乎都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 廣告也罷,文案也罷,都是誇自己的產品如何好。
社會化營銷的重點是讓傳播變得更加容易(隨便誰都可以在網上發文),同時也讓優秀的廣告難以被看到(因為資訊過於氾濫),所以這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方式已經很惹人厭。
包括那些所謂的軟文,看到最後還是為了推出某款產品,看了常常好像吃了蜂蜜的最後一刻,嘴裡嚼到一隻蒼蠅的感覺。
在社會化營銷中,內容重點轉為‘消費者教育”。
比如,賣美妝品的,原來重點是誇自己的產品,現在則重點是教育消費者如何化妝,如何合理地護膚這些美妝知識。
再比如,耐克推出的APP,訓練消費者如何實施自己的健身計劃,也是一種教育。通過教育說服消費者自己是專業的;消費者通過參加這種培訓計劃提升自己的相關專業僅能,從而信任了產品。
服裝品牌現在也是如此, 不僅僅是明星代言,而是要教育消費者,流行趨勢是什麼?如何搭配自己的衣服等教育資訊。
中小企業如何做好新媒體營銷
新媒體營銷的零散化、社群構建的時間要素、以及內容的沉澱需求都決定了做好新媒體營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企業慢慢的積累,急於求成的心態是做不好新媒體營銷的。
結合多年的實操經驗,我認為 企業首先要做的是給自己定位。首先是價值定位,即產品能給使用者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其次是性格定位,企業的形象是青春動感的還是專業威嚴的,產品的調性又是什麼樣的。
有了明確的定位,就可以在網路上通過網站、社交媒體賬號、自媒體賬號來塑造產品的形象,闡述自己的商業邏輯,表明產品能給使用者帶來什麼價值。
通過個人化的互動,來沉澱自己的新媒體資源(微博、微信、各種群、自媒體賬號),互動的內容要展現企業自身的性格特點。這一過程也是建立社群和人際關係網的過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做好消費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