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道】008——LIGHTEN
創始人 宋林林
座標 上海
採訪 丁丁
編輯 老王
快報道:介紹一下LIGHTEN這款產品?
宋林林: LIGHTEN是一個 英語閱讀伴侶 ,可以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用 “點讀快譯” 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生詞的翻譯。
與傳統的電子詞典和掃描翻譯筆相比,我們的產品可以 覆蓋一張試卷大小 的範圍,通過 手指定位 就能進行翻譯,整個翻譯的過程僅需要 0.3秒 ,識別和翻譯的 精確度超過99% ,可以極大提高英語閱讀的流暢度。LIGHTEN是我們其中的一款產品,我們核心的產品思路是 將AI智慧互動應用於教育市場 ,第二款產品主打K12教育,目前已經在研發了。



LIGHTEN 產品使用示意圖
快報道:LIGHTEN這款產品滿足了什麼需求呢?
宋林林: 主要是 提升 閱讀過程中 生詞翻譯的效率 。我們測試過市面上主要的產品型別,包括電子詞典、掃描翻譯筆和手機APP等,發現使用者在使用這些產品時需要開啟裝置、輸入需要翻譯的內容,然後等待搜尋、翻譯完成,整個過程需要 至少10秒 的時間,整體的閱讀體驗並不好。
相比之下,我們的產品只需要使用者在開始閱讀之前開啟裝置,用 3秒 時間連線手機藍芽並開啟APP,之後閱讀過程中就可以用手指隨點隨譯,翻譯的結果通過APP呈現,省去了使用者重複開啟裝置和輸入內容的時間,並且搜尋和翻譯速度更快。
快報道:您怎麼看這款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
宋林林: 這款產品針對的是有高強度英語學習任務的學生,比如在考託福、雅思、GRE和考研的學生,這部分群體基數有600萬,而且每年有150萬新增,按照我們目前的產品定價599元,每年的潛在市場規模至少有10億。之後我們也會擴充產品所能翻譯的語言種類,並且讓產品不再侷限於我們自己開發的APP,從而擴大使用者群體的基數,相應的,市場規模也會有所增長。
快報道:為什麼會想到要做這樣一款產品呢?
宋林林: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個市場需求本身就是存在的,這個前面已經提到過了。另一個原因是,這幾年晶片的發展,尤其是VPU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做這個產品的契機,我們這款產品採用的晶片是釋出於2016年的Movidius MA2450,到了2017年底的時候,這款晶片的SDK和工具鏈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我們啟動了產品的開發。
快報道:專案具體的啟動時間是什麼時候?現在進展怎麼樣?
宋林林: 啟動時間是2017年11月。我們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產品的研發和除錯,2018年12月,開始在第一批使用者中進行測試,2019年4月,在小米有品進行產品眾籌,14天的時間,獲得了9000多人的支援。我們現在也在做其他渠道的售賣準備,已經跟兩家出貨量比較大的代理商確定了合作意向。
快報道:之後的銷售渠道是怎麼選擇的?
宋林林: 在小米有品、京東、天貓和數碼店等渠道我們都會鋪貨,不過因為我們團隊最核心的優勢還是研發產品,所以我們會把這些渠道的管理工作都交給代理來做,整個團隊的精力主要放在新產品的研發上。
快報道:後續的產品線是怎麼規劃的?
宋林林: 我們最近在開發一款針對K12群體的教育產品。相較於現有的產品,我們會豐富產品的內容識別功能,比如增加對圖片的識別,讓產品的受眾更廣。前期的目標就是把硬體形態和互動解決好,在解決好這個問題之後,我們會考慮做應用場景上的擴充套件。
快報道:介紹一下現在的團隊?
宋林林: 現在團隊的全職員工有12人,其中核心成員有6人,創始團隊有2人。創始團隊除了我,還有一位AI技術專家,他目前在團隊中擔任CTO,有6年AI開發經驗,我跟他經過朋友介紹認識,之後共同創立了現在的專案。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有豐富的技術背景,基本都是從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畢業,然後在百度、海康威視等大公司任職過一段時間。
快報道:在做這個專案之前,您主要在做什麼呢?
宋林林: 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之後,我先後去了LSI和安霸等公司,從事系統開發工作,這段經歷總計約9年時間。2012年,我創辦了上海泉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做攝像產品的研發,比如運動相機和車載相機系統的研發,規模最大的時候有30多人。2016年,因為業務上存在協同關係,主做產品研發的上海泉思電子跟主做美國市場銷售的Waylens合併。在兩家公司合併之後,我主要負責上海團隊的管理和產品設計,期間完成了四代攝像機系統的設計、研發和生產,其中2017年的產品Waylens 360獲得當年SEMA的最佳產品獎項。
快報道:這輪的融資計劃是什麼?
宋林林: 這輪我們計劃融資600萬人民幣,出讓10%的股權。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擴充團隊,以加速我們新產品的開發。按照現在產品的銷售計劃,保守估計,2019年,我們的毛利會有1000萬左右,如果維持團隊人數不變,淨利大約有500萬,在不借助外部資金的情況下,新產品的研發也可以往前推進,畢竟我們現在的團隊擁有基本方案和硬體的解決能力,但是在演算法的除錯上要花費更多時間。如果能夠拿到融資,我們會把團隊擴充到25人左右,將新產品的上線時間至少提前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