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康美藥業”事件在科創板上演
康美藥業(600518.SH)近日一則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公告,震驚了整個A股市場以及財經圈。
公司4月29日披露,2017年公司財務報表中,年末貨幣資金多計入299.44億元,營業收入多計88.98億元,營業成本多計76.62億元。同時,經營性現金流多計入102.99億元。而多記貨幣資金的同時,少記存貨超過195億元,少記在建工程、應收賬款近13億元。
換句話說,2017年年報中高達近300億的貨幣資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差錯”金額如此之巨令市場咋舌,“差錯”為何如此離譜也令人匪夷所思。
這讓這家國內中藥飲片的龍頭企業受到專業人士的質疑:究竟是會計差錯問題還是更嚴重的會計粉飾問題?
如長江商學院終身教授、長江商學院創辦副院長、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創辦副院長薛雲奎在微信公號刊文稱,最不可理喻的還在於這些差錯竟然發生在存貨、貨幣資金等可以簡單點數的專案上,而不是會計估計、計提、攤銷、折舊等有技術含量的專案上,這真的很讓人懷疑公司究竟有沒有會計?以及公司會計是否只是一個可以用來隨意操控的兒戲?
與此同時,受到質疑的還有審計環節。作為一傢俱有18年上市歷史的公司,康美藥業應該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特別是內部審計制度,為何這樣的鉅額的“差錯”,內部審計沒有發現?這不得不讓人質疑內部審計是否成了擺設。此外,上市公司財報釋出必須經過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會計師的審計鑑證。作為康美藥業的主審會計師,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對於存在如此重大差錯的2017年度財報,給出了標準的無保留意見。要知道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是廣東省排名第一的會計師事務所,出現如此大的工作紕漏,難言其在審計工作中做到勤勉盡責,也被質疑是否只是收了審計費而草草過場。
對於這一事件,4月30日凌晨康美藥業董事長馬興田簽發了一封致股東信,信中並未直接回應財務差錯出現的具體原因,而是說:“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出現了由於過去快速發展而帶來的內部控制不健全、財務管理不完善的局面,很多薄弱環節在內外部的壓力下更加凸顯。對於公司治理不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資訊披露不規範等問題帶來的困擾,我們向所有股東朋友們致以最誠懇的歉意。”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道歉太過廉價,以至於毫無意義,市場需要的是對事件真相的追查。
目前,康美藥業因為涉嫌資訊披露違規,依然處於證監會立案調查之中。針對上述質疑,除了交易所問詢之外,證監會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將事件真相追查到底,康美藥業是否存在財務造假行為,中介機構在事件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對這類的違規行為進行嚴懲。康美藥業也必須有人對此負責,如果查實牽涉刑責,也必須依法追究。
如果康美藥業在此事件中都可以輕鬆過關,正在推進的科創板就可能出現效仿者,因為違規成本太低,一句道歉就能解決。因此,要警惕康美藥業的負面示範效應傳導至科創板企業,否則誰會把監管當回事,科創板也就是新的遊戲場,新的冒險者的樂園而已。
近年來,從決策層到監管層一直在強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我們認為提高上市質量的關鍵在於提高信披質量,要壓實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公司高管對資訊披露的責任,同時監管層對於信披違規行為予以嚴懲,要讓違規者不敢在信披上玩貓膩,否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也就是一句空話。
當然,對信披違規行為的嚴懲也需要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儘快修訂,如正在進行三審的《證券法》能否開啟對違規行為處罰金額的上限空間,讓監管者擁有充足的法律武器來嚴懲違規者,敢於亮劍,以護航科創板註冊制以及新資本市場生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