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學什麼掙錢,一定要看這篇文章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聽了那麼多的課,學了那麼多有用的東西,為什麼遲遲看不到效果?
在資訊氾濫過剩的時代,內容不再稀缺,有價值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是忙著工作,就是忙著學習。
羅振宇說過一句話, “國民的總時間是有限的,但國民的總焦慮是無限的。”
不妨問問自己:你有從所學的知識當中,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
如果沒有,那說明 你很可能只是在花錢買焦慮,為了緩衝心理壓力,不想讓自己看上去那麼落伍而已。
這種把自己感動得要死,實際上沒什麼卵用的行為,幾乎每天都在人們的生活中頻頻上映。
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找到對自己真正有用的知識呢?
一、學習緊急重要的知識
多數人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大咖推薦了書單或好課,就馬上買來學習,然後覺得自己會變得多麼厲害。
其實這種行為的作用不大,因為高能量場是很容易催眠人的,而現實的差距只會讓你逐漸喪失行動力。
只有學習非常緊急,非常重要的知識,你的學習效果才會好。
比如你的領導臨時給你派個任務,為某個重要的會議寫一篇公文,這個時候,你去買來相關的書籍,每天刻意練習文筆,你的能力就會提升的很快。
如果你覺得寫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在以後一定有用,然後你買書來學習,效果肯定會很差。
因為你寫作的目的不明確,不能做到即學即用,可以無限的往後推遲,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是, 想想你有哪些短期目標,有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知識,而不是自以為很重要,卻學習一些沒有實際結果的東西。
二、沒有輸出的學習沒用
很多人說自己很努力,加班加到半夜,凌晨兩三點還在讀書,週末還要參加各種講座,每天只睡幾小時,收入卻遲遲不見上漲。為什麼?
傳統觀念有一種古老的催眠,那就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努力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為純粹的努力,而是找對了方向。
雷軍有句話說得好, “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如果不講究方法和效率,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
學習有兩種模式,讀書、聽課都是單方面的輸入,這些知識在大腦中的留存率非常低,屬於被動學習。而主動學習的留存率高達50%以上,只要你能教給別人,就能轉化90%的知識。
沒有輸出的學習,都不過是無意義的消耗。 如果你能把學到的知識立即付諸於實踐,然後通過寫作、講課的方式教給別人,你就能將知識發揮到最大的效益。
三、掌握黃金思維圈
所謂的黃金思維圈,就是你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人們看問題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事情的表象,第二個層面是做事的方法,第三個層面是做事的目的。
絕大多數人都是從What層面出發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根據所掌握的資源出發,往往達不到理想的結果。
少數人會從How層面出發,遇到問題直接問別人,知道如何做這件事,怎麼達成目的。
只有極少數人從Why層面出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從結果反推需要什麼條件,哪些是可以代替的,然後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現在很多公眾號都喜歡追熱點,你也效仿他們追熱點,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消耗掉了大量的時間。
如果你能把他們的方法進行拆解,然後學習相關的課程,反覆的做針對性的訓練,你也可以做得很好。
其實追熱點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能獲得更多的曝光率,增加粉絲,壞處就是很難做到相關性,追不好的話就只是為了娛樂大眾,這樣的內容沒什麼營養。
黃金思維圈是一種挖掘事物本質,幫助你更好的做出決策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