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消費者心理的衝突,就在這兩點!
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有兩種途徑:製造一個驚歎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製造一個問號——引發好奇和反思。
1、要麼給消費者一個驚歎號,要麼給消費者一個問號!
消費者不喜歡廣告!
廣告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 是一種資訊的干擾; 消費者會對廣告產生一種心理抗拒, 產生“廣告迴避”現象 ——如果條件允許,消費者都會用廣告遮蔽軟體把推送給他們的廣告統統關掉;或者在廣告時間,上個廁所。
消費者喜歡什麼?
電影,電視劇,綜藝,比賽......
為什麼?
因為它們,充滿了戲劇的衝突感!
“啟、承、轉、合, 環環緊扣”的衝突設計;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
人物內心的衝突,比如《復仇者聯盟》、《基督山伯爵》;
人物與環境的衝突,比如《紙牌屋》、《三塊廣告牌》。
每一次衝突的較量就構成了“一場戲”,讓人看得入迷,看得懷疑人生;如果劇情缺少衝突,觀眾大腦是“冷卻”的,只有當劇情的衝突開始激化,觀眾大腦的活躍度才會升高,注意力也就會集中。
如果沒有衝突的設計,戲劇就如同白開水般的人生,沒準消費者就會覺得還不如廣告更加精彩了;所以廣告不妨向戲劇學習衝突的方法:通過戲劇化的衝突設計,製造消費者的心理衝突, 有技巧的進攻他們的左右腦。
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有兩種途徑:
製造一個驚歎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製造一個問號——引發好奇和反思。
2、製造一個驚歎號
AMERICAN ROM巧克力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
ROMANIA ROM從1964年開始便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零食,但現在羅馬尼亞的年輕人們似乎對它越來越不感冒,反而更加偏愛進口食品,導致ROMANIA ROM巧克力銷量一路下滑。
製造心理衝突: AMERICAN ROM巧克力將原本羅馬尼亞國旗的包裝換成了美國星條旗包裝, 在超市等公共場合大規模推廣新包裝,特別是戶外廣告中強調:愛國情緒並不能滿足你,來試試這款新包裝的巧克力棒吧。
把羅馬尼亞的國旗改為了美國國旗——製造了強烈的心理衝突,在羅馬尼亞人心中投下了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結,紛紛譴責這種“崇洋媚外”的做法,他們甚至示威遊行,要求趕緊把包裝改回來。
超過67%的羅馬尼亞民眾參與討論,風波過後,包裝被換了回去,電視臺甚至專門為此錄製節目歡迎其迴歸。
這次活動觸發了消費者對ROMANIA ROM的再度熱愛,讓ROMANIA ROM巧克力重回了銷冠的位置,再一次成為羅馬尼亞的國民巧克力。
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中國有句老話說:富貴險中求!要製造消費者心理的衝突,也是險中求勝的方法,要膽大心細,出奇制勝,就像喬治·路易斯說:“我們是被僱來喚起消費者,而非麻醉消費者的。小心,是創意的最大敵人!” 要喚起消費者,激發他們立即採取行動,必須製造“意料之外”的衝突感。消費者對外界的感知分為三個區域:最裡面一層:舒適區,最熟悉的事物;最外面一層:恐慌區,是陌生的事物;中間的一層:學習區,是最利於接受新事物,改變老事物。我們應該在“熟悉和陌生之間”製造一個衝突點,就像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原則:設計可以特別大膽,但觀眾還必須理解;製造衝突,也必須在消費者的“情理之中”,才不至於讓他們恐慌和拒絕。所以,喬布斯始終都把消費者當作“科技的小白”,才能讓最新的科技最快被人們接受和理解。
製造一個驚歎號必須符合消費者接受度,在他們的情理之中。
4、製造一個問號 ——馬蜂窩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告訴我們: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利用“問題”,能更快速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感,就像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就職演說中,號召全國美國人問自己一個問題:“不要問這個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激勵了整整一代美國人,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樂於奉獻,而非索取,讓社會發展得更好。利用“問題”,能更有效的刺激消費者產生好奇,主動搜尋解決衝突的方法;甚至,你越是不給他們答案,他們越會主動尋找答案,就像馬蜂窩製造的衝突:
馬蜂窩就是通過“製造問題”的方式,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在2018年世界盃這個巨大的流量池中,砸出了巨大的水花——世界盃投放期間,馬蜂窩移動端指數增長了316%,遠遠拉開競爭對手。
馬蜂窩原名為“螞蜂窩,自由行”,被葉茂中這廝改為了“馬蜂窩,旅遊網”;把“螞”改成“馬”,避免產生歧義;
線上旅遊就像這條衚衕,客人進了衚衕還沒看到馬蜂窩之前,生意就被前面的店搶走了。馬蜂窩作為旅遊出行的後來者,必須跑到衚衕口去攔一道水閘,所以,我們訴求“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在消費者進衚衕之前,就被馬蜂窩攔截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強敵林立的旅遊市場,佔據流量的入口,不管對手訴求什麼,使用者都會先來馬蜂窩瞅一眼;然後,消費者馬上就會好奇的問:旅遊之前為什麼要先上馬蜂窩呢?
馬蜂窩廣告裡,黃軒說: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
唐僧三次替消費者問:旅遊之前,為什麼要先上馬蜂窩?
黃軒卻始終不回答。
這就好像甲乙兩個同學走進教室,甲告訴乙:剛才班長說了你......
乙聽了立馬就會很緊張的問:班長說了我什麼?
“下課再告訴你......甲越是不說, 乙就越想知道,實在憋不住了,就只能下課自己去找班長; 就像消費者越是想知道為什麼要“先上馬蜂窩”,就會更快的自己下一個APP。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就是激發了消費者的好奇心,不停的刺激他們去思考: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直到他們主動尋找答案,下載APP。這樣的製造衝突,在世界盃分秒黃金的傳播環境下,更為有效。世界盃期間,馬蜂窩下載量迅速上升,從6月23號開始霸佔蘋果APP Store熱門搜尋第一;蟬大師資料顯示,馬蜂窩在旅遊類排除打車類軟體下載排行榜第1,超越了攜程和飛豬,可見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的效果是巨大的。
馬蜂窩製造了消費者心理衝突,網上引發了各種熱議,甚至於宗教界提出了抗議 ,認為唐僧有損於宗教的形象,中央電視臺不得已讓馬蜂窩“今天晚上就要把這個廣告裡的唐僧去掉”!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衝突”,我們越加確信通過製造衝突所引發的效應和帶給品牌的價值是巨大的,由此更加堅定了“衝突”一旦開始,就不能停。“去唐僧”勢在必行, 我們反而應該利用這個“衝突”,為馬蜂窩製造下一波熱點,繼續擴大“衝突”,把危機變為衝突的新機會。
第一部:馬蜂窩廣告去旅遊了!
唐僧的形象不能用,但廣告的核心訴求不能變,如何讓“唐僧不見了”,能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我們需要製造一個小小的懸念——“馬蜂窩廣告去旅遊了,明天回來。”博君一笑的同時,也勾起了一些觀眾的好奇:明天回來的馬蜂窩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馬蜂窩廣告也去旅遊了,不僅再一次強化了馬蜂窩的產品訴求,更為“唐僧去旅遊了”,埋下了伏筆,為“唐僧不見了”,做了創意性的鋪墊。
而這波廣告讓原先吐槽的網友們紛紛改口:可愛、創意、好萌。
就在大家以為馬蜂窩廣告被撤下的時候,馬蜂窩廣告繼續製造衝突,創造下一波衝突式傳播的高潮:
第二部:唐僧也去旅遊了!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我們保留了唐僧的聲音識別,但“人呢?”
“旅遊去了!”
消費者即便看不見唐僧,但唐僧的三連問:“為什麼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讓消費者立馬聯想到他。
第三部:唐僧去俄羅斯看球了!
唐僧去哪了?很多網友在俄羅斯的大街上和賽場上,找到了唐僧的身影!
這下子就炸開了鍋,引發了新一輪的熱議:這太精彩了!
甚至有人說這開啟了中國廣告行為藝術的新紀元。
依託於“唐僧”這個載體,馬蜂窩疊加了線上和線下的傳播效果,構建了一次完整的線上線下互動式的行為廣告:當人們在俄羅斯的賽場上看見唐僧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 ——唐僧真的去俄羅斯旅遊了!廣告裡消失的唐僧,原來真的來旅遊了,這種戲劇感和衝突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用行為廣告的方式,巧妙的解決了消費者的心理衝突,又利用戲劇化的衝突設計,加深了消費者對“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的認知。
5、道理我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一定是這些道理出了問題!
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的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對原本的固有認知產生懷疑。
尤其,在消費升級的大勢之下,面對更具有懷疑精神的年輕人,製造心理衝突,首先要讓他們對舊的方式,傳統的方式產生懷疑:
當“餓了嗎”可以快速把一杯現泡手衝奶茶,送到我辦公桌前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忍受杯裝奶茶呢?
當“河馬”可以幫我現場處理好龍蝦大餐,蔥姜、麻辣,十三香隨便我選,我為什麼還會自己去海鮮市場,忍受哪裡的髒亂差,缺斤少兩呢?
當錢大媽打出“不賣隔夜肉”的產品真相, 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以前吃的都是什麼肉?
“新鮮”是消費者在挑選肉的時候的一個行為標準,但是在錢大媽之前,人們似乎都未曾去想過“新鮮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當錢大媽提出“不賣隔夜肉”之後,立即引發了消費者一個問號,自己以前吃的是不是隔夜肉啊?會不會影響健康啊?
問號一旦出現,消費者心理的衝突就必須得以解決,錢大媽當然成為最好的解決衝突的產品。
葉茂中衝突戰略為法蘭琳卡面膜策劃時,也製造了消費者的心理衝突——“不加一滴水的面膜”。 消費者看了之後立即就冒出一個問號:以前的面膜是不是都是加水的?
“不加水”成為法蘭琳卡的突破點,2018年,僅僅在屈臣氏渠道增速達就達59%,天貓官方旗艦店增速更達到了103%。
愛因斯坦曾說:“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諸位看官,在製造消費者心理衝突的過程中, 就是需要我們挑戰這些偏見,打破消費者的“習以為常”; 讓他們產生“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不是這些道理都錯了”的心理暗示;產生質疑,給消費者一個問號,就是成功製造心理衝突的開始,因為只有推翻老的,舊的,亂的,差的……我們才有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