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殺:必讀廣告風月史!!!
我叫鄧千軍,廣告圈外號“冥想”。我做廣告已經18年了,從2000年開始,記得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禮品公司的設計部上班,公司聘用我的理由是我的手繪能力,薪水是稅後1200。 當時我一算,每天居然能賺40塊錢,真不錯。
之後,陸續在一小型廣告公司上班。所謂的廣告公司,充其量也就是設計公司。做的都是一些摺頁、單頁、LOGO設計之類的工作。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負責的專案,比如:餐廳的選單、宣傳頁、門頭等等。我負責的相對高大上一些,IT類客戶。比如列印耗材、磁碟儲存等等。老闆帶著我直接去見客戶接工作,去的地方就是海淀炙手可熱的中關村。當時的中關村一片火熱繁榮,賣彩顯的( 彩顯:就是彩色電腦顯示器,相對剛出現彩色顯示器的一種稱呼) 、賣耗材的、賣記憶體的、賣盜版光碟的。就當時來說,你能想到的東西中關村有,你想象不到的中關村也有。
那個時候小廣告公司的設計師往往都身兼數職,從瞭解客戶的需求到設計提案、完稿、印刷盯片都是一個人全程跟蹤完成,一人當成數人用。
而當時所使用的電腦,相信現在好些人應該只是在影視資料上見過。
這是我接觸到的第一臺蘋果電腦
當時並不覺得跟PC有什麼區別
蘋果G3
iMac G3,相信很多人都在網路上見過
當時它的出現可謂影響巨大
G4,相信無數美術對它都印象深刻
iMac G4,從這臺電腦之後
很多國內的腦殘電視劇
都把蘋果當成了裝逼的必要道具
最左邊的蘋果滑鼠是我至今都覺得很棒的一個設計
更新迭代到現在的G5和垃圾桶
相信大家都已經見過
21世紀初,網際網路在國內剛剛興起,剛剛步入撥號上網階段。我還記得當時的速度:每秒56K。當時廣告人的精神家園一個叫A網、一個C網。曾經混跡這兩個網站的廣告人,現在基本都已經創業或者改行了。比如A網和C網的文案版主阿三,現在專注於他的“中國守藝人一〇八匠”計劃,在全國各地挖掘和採訪傳統手藝,並摸索傳播和改進這些手藝的可能性。 勞博開了廣告門,鄧斌與三位合夥人成立了天與空,王小塞做了有門互動,痛楚,也就是後來開了環時的老金。另外,還有黃燕東、痞子、上官等等,都做得風生水起,各自成為了一方霸主。
還有一位印象深刻的A網網友,網名叫油菜。他的帖子裡,都是一些不知道從哪裡扒來的不露點美女圖,因此也成為了瀏覽量最高的帖子之一。
多少個熬夜加班的閒暇,上A網逛帖子成為了當時最大的樂趣。也許是網際網路剛剛興起,這種社交平臺剛剛建立,在資訊不是那麼容易流通的時代,顯得極有凝聚力。只要有聚會,參加的人數往往超過報名人數。比如我,就是在2003年,A網第一次古堡酒吧聚會認識了阿三、痛楚等當時的“網紅”。
A網和C網對於許多老廣告人來說,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記憶,那是一個充滿情懷的年代。
10多年前的儲存工具
從上到下依次是zip盤、2.5軟盤、MO盤,你是否還留著?
我記得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就是用2.5軟盤拷著自己的作品去面試,這種軟盤的缺點是容量小,磁碟容易損壞。所以常常會遇到面試官想看你的作品磁碟卻壞了的尷尬局面。
那個時候,廣告創意人是一個倍受尊敬職業。
客戶還不叫甲方,也沒有從乙方挖人的習慣,CD指著鼻子罵了客戶的事情也偶有發生。 那時候的客戶不專業,但尊重廣告人。另外,沒有點專業高度的阿康是混不了客戶部的,這點,莊淑芬寫的《奧美有情》裡描述得非常到位。
那個時候,4A公司的總監座位,坐的基本都是來自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方來的人。
他們帶來國際的創意理念,與完備的工作流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中國廣告、傳播的佈道之師。我身邊有幾位同事,跟久了臺灣總監,不光學了一身本事,還學會了一口臺灣腔。比如我在上海達彼思時期的一位同事,如果你光聽口音,絕對不會想到他是重慶人。
那個時候,紙媒還是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所以,好美術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印刷校色都有一定的修為。為了做好打樣校色、檢視菲林等工作,公司基本會有一個創意部和完稿部門專用的桌臺。這個桌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成為售書、售碟的臨時鋪面。
說到賣書,那個時候,人們還比較喜歡看書的。
如果你是一位老廣告人,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堆積在臺面上的各種設計年鑑、廣告合集。還有幾本曾經紅極一時的雜誌:《廣告檔案》、《意》、《milk》等等。另外就是打口碟、D5、D9到後來的藍光了。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給我們供給精神糧食的背後功臣。這些人扛著幾大包巨沉的書流竄於各大廣告公司,著實賺的是辛苦錢,混跡4A的人應該沒有不認識他們的。
我能想起的賣書人一個叫姚明,一個叫張誦書。而賣碟的兩位一位叫葛碟仙,一位叫季碟仙,在北京廣告圈鼎鼎大名。甚至有創意人為了表示對這兩位的感謝特地為他們繪製了插畫。
作者:王碩
在2010年前後,不少4A公司順應時勢,成立數字營銷公司,但大都曇花一現。
我印象裡比較長壽的是奧美集團的OgilvyOne。當社交網路開始興起,傳統的媒介投放開始受到挑戰,無數的預算開始轉向數字營銷。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009年在達彼思的一位新加坡同事,因為客戶用於傳統媒介投放減半,而果斷選擇互動公司作為發展方向。
而這期間,旭日因賽、英揚傳奇、華揚聯眾、新意互動等等一些公司各展所長,盤踞一方。A網、C網被廣告門與數英網替代。在市場大環境的推動下,甲方開始越來越注重線下公關活動,靈思、迪思、宣亞、藍色游標等一些公關公司開始做大做強、各自興衰。
如果說國際4A的黃金時期,應該是2000年後的十年左右。
跟隨國際4A的總監們成長起來的本土創意人才也開始嶄露頭角,比如第一位做到國際4A公司總監的本土創意人束非,也是擔任主流4A Agency ECD的第一位本土創意人;(這一點有爭議,一說最早做到4A創意總監的本土人應該是黎音,於97年升任為奧美創意總監。)還有憑藉公益廣告《別人的孩子》第一個拿ONE SHOW金獎的本土導演李蔚然;以瑞士軍刀《工具箱》第一個拿戛納獅子的本土創意人方遒等等。越來越多的本土創意人成為國際4A創意力量的中流砥柱,當老闆們看到本土創意人已經完全擔當起創意工作,數倍高薪的外籍創意人士則開始逐步遞減。
時至今日,不少本土創意熱店已經名震江湖。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天與空、勝加、W、意類、芝麻西瓜、F5等等。網路媒體、拍攝技術、製作技術的進步讓以往無法實現的想法得以實現,廣告也已經從二維平面,變成了聲光電、裝置藝術、展覽、實驗、活動等多種埠和形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廣告不再侷限於廣告,它變小了,成了更大營銷範疇的一部分,同時也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好玩了。
很多人都在唱衰廣告,覺得廣告風光不再,創意人不再受到尊重,甲方也在去乙方化。文案也已經變得沒有什麼邊界,想創意也不再僅限於創意人。但如果我們跳出這種固化思維來講,這何嘗又不是一種進化呢。歲月在驅動我們向前, 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在創新! 廣告並非已死,它只是順應了這個時代 。
也許多年以後我們會給這個時代命名,而我作為參與者和旁觀者,至少可以驕傲地告訴後來的同行, 我曾經是這個時代的一份子 。
數英使用者原創,轉載請聯絡原公眾號
作者公眾號:文案與美術(ID: copy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