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指揮教我們“管理的藝術”
世界經理人專欄
一、科學管理:管理學大師為什麼成了媒體眼中的“嗜血惡魔”?
文章摘錄:
管理這件事,最初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 怎樣科學地安排工作並計算工人工資 。
在手工作坊的時代,學徒工中普遍實行的是 “計時工資制” ,因為老闆就是師傅,對徒弟兼工人的控制力強。
但到了機器大工業時代,工人數量變多了,老闆也脫離了生產,繼續用“計時工資制”就很不合理,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於是 工廠紛紛改成“計件工資” ,但這也帶來很多問題。
第一個的嚴重問題:在“計件工資制”下, 一部分想賺錢的工人 拼命勞動,常常超過了身體的極限 ,因疲勞工作而出事故。 這類工人往往是技術好的熟練工,也給工廠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第二個問題根第一個問題有關。表面上看,“計件工資”讓幹得多的人拿得也多,但因為有些人拼命趕工,導致工廠不斷提高計件標準(這個情景也不陌生啊)
。因此 ,工人們就自發地排斥那些“技術尖兵”, 導致工廠普遍出現的“磨洋工”和破壞機器的現象。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怎麼發工資的問題,成為一個事關資本主義存亡的大事。
全文連結: 管理學的第一位大師,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應該烤多少個漢堡
二、 KPI管理 :KPI三大定律
文章摘錄:
KPI第一定律: KPI是個好東西,你考核什麼,你一定會得到什麼;但KPI又是個壞東西,凡是你不考核的東西,都會成為業績黑洞。
KPI第二定律: KPI服務於公司戰略,如果沒有重點,還不如不考核。所以一旦上了KPI,你只能在“真考核,但有業績黑洞”和“假考核,給員工一點心理壓力”,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
KPI第三定律: 為什麼福特的生產流水線變革能成功,而其他效仿者都失敗了?因為福特把工人工資提升了一倍,工作時間降低了三分之一。所以,如果你能用高出一倍的薪水搞KPI,那前兩個定律可以作廢。
全文連結: 只要認真搞,沒有什麼KPI搞不挎的企業
三、 員工激勵 :給我一點空間
文章摘錄:
Valve Software的新員工入職時,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的桌子有輪子?”
這個問題,《員工入職手冊》上是這麼解釋的:
“這些輪子是在提醒你,是不是可以去更有價值的地方?這裡的人會經常挪動,因為我們沒有讓你必須固定在某個位置的管理結構。”
Valve Software公司認為: 任何一個新的想法,如果一開始就試圖公諸於眾,爭取所有人的支援,十有八九會被嘲笑而胎死腹中。
相反,保護創新最好的做法是祕而不宣,私下成立“密謀小組”,爭取少數支持者為新想法建立雛形,漸漸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最後從私密轉向透明。
所以《員工入職手冊》裡說:“我們不會告訴你去加入哪個專案小組,你自己要做這個決策。員工可以支援或者否定專案提議,好的專案會很容易找到人加入,而且在任何一天,Valve內部都會有很多不同小組想來說服你加入他們。”
原文連結: 為什麼你最喜歡辦公室角落的座位?
四、 領導藝術 :交響樂指揮教我們的管理學
文章摘錄:
管理和指揮有一個共同點—— 要藉助他人來實現自己目標,就算再不滿意,也不能越俎代庖。
一個交響樂團有幾十上百人,差不多一箇中型公司的規模,除第一小手提琴手勉強算是個中層幹部之外,其他人的地位都差不多,算是經典的“扁平化管理”。
指揮“管理”樂團,首先靠的是對作品的理解。 統一認識很重要——就算是最為人熟知的莫扎特貝多芬,也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在這裡,只有指揮的理解是唯一的權威。
詮釋作品,並幫助樂手們提升對音樂理解層次 ,還能提高樂團的整體水平 ——這是指揮家管理樂團最重要的武器,就像最成功的管理者,總是把統一員工對工作的理解放在管理的第一位。
但一個樂團五大器樂組,幾十種樂器,指揮當然不會什麼都懂,遇上刺頭樂手,就是不按你的意思來,這是最考慮指揮管理能力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