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使用者微笑曲線

超級使用者Power Users的重要性
絕大多數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超級使用者——那些鍾愛他們產品、高度粘性、並對整個使用者社群貢獻了超多價值的人。在電商平臺,超級使用者是賣家;在共享出行平臺,超級使用者是司機;在社交網路,超級使用者則是KOL。
所有的公司都想要更多的超級使用者,但在你找到並挽留他們前,首先需要有衡量的標準。雖然 DAU/MAU是一個常見的測量使用者粘性的方法,但它也有自己的弱點。
(注:日活:DAU,daily active users, 月活:MAU,monthly active users,通常認為這比例在20%以上是好的,如果是50%以上那就是世界級了。)
由於公司需要更豐富,更細緻的方式來理解使用者參與度,我們來看下“超級使用者曲線” , 通常也稱為活動直方圖或“L30”,由Facebook成長團隊創造。
超級使用者曲線是用直方圖來顯示一個月內,使用者活躍的日期數目的分佈圖。從活躍了1天的使用者比例到活躍了30天的使用者比例,都在這個分佈圖上一覽無餘。它通常用來反應app開啟率或登陸率等活動,但它也可以用來測量一切你覺得對你的產品很重要的使用者行為。
超級使用者曲線比日活/月活有更多優點
- 超級使用者曲線能讓你知道是否有一群鐵桿粉絲使用者每天都用你的產品;
- 超級使用者曲線更能揭示使用者的差異性:一些是簡單參與,而另一些是超級使用者。而 DAU / MAU 只是是一個數字,因此模糊了使用者之間的這種差異;
- 當把多個月的曲線圖疊加,超級使用者曲線會讓你看見是否你的使用者粘性是否越來越好,這反過來會幫助你評估新產品釋出和功能變化的表現;
- 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者操作顯示超級使用者曲線,而不僅僅是應用開啟。如果決定對產品的核心行為做更深入的分析與優化,那這個曲線就很重要了。
換句話說,日活/月活給你一個單一的數字,但超級使用者曲線給了創業者們幾個分析方法來測量最核心使用者對產品的粘性,找出超級使用者的規律,幫助企業實現廣告/內容變現。這聽起來非常有用。那它到底是怎麼用的呢?
微笑的超級使用者曲線
如果超級使用者曲線「微笑」了,那說明你的產品表現良好。
而超級使用者曲線的形狀各種各樣,不一樣的形狀有不同的意義。這裡是一個微笑的超級使用者曲線:

上圖為某社交產品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圖,它微笑的形狀說明有一群高粘性的使用者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在用這款app。像這樣有著高度使用者黏性的社交產品可以輕易的通過廣告來變現——有足夠多的使用者使用者經常回來,維持曝光量。Facebook就有一個非常右傾的微笑(也就是每月活躍25天以上的人很多),它60%以上的月活使用者每天都回來。
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平臺能夠挽留並增長它的超級使用者。最理想的狀態是,超級使用者曲線的微笑可以連續地越來越右傾。隨著社群的密度越來越大,加上強大的社群效應,會有越來越多的理由讓使用者們每天都回到這個軟體上。
超級使用者曲線可以告訴你在變現的最佳時刻

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一個不微笑的曲線,如上圖:
這是一個職場社交平臺。它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和社交平臺就非常不同。它極度左傾,在這個月裡幾乎所有使用者都只活躍了1-2天。活躍程度迅速消退。幾乎沒有超級使用者。但這個低粘度是ok的,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有一個微笑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就像不是所有產品品類都必須有一個超級高的日活/月活一樣。
當活躍度很低時,重要的是公司是否可以在使用者活躍的那幾天,從使用者身上獲取足夠的價值。想一想類似 Wealthfront 和 LinkedIn 這樣專業化程度高的產品,很少有使用者會每天都去到平臺上,但這沒關係,只要這兩個公司的商業模型不依存於每日活躍度。
因此,這類公司的CEO應該思考:有沒有辦法可以創造流水,讓公司在使用者不太活躍的情況下依然有效變現?或者,哪些使用者在更頻繁地使用這個產品,我如何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是不是產品本身有某個環節,可能是使用者引導、可能是核心體驗,沒有讓一大部分使用者產生“aha moment” 的體驗,沒有讓他們理解這個產品的精髓。因此,他們還沒有從產品中獲得價值,如果是這樣,該怎樣讓他們覺得你的產品有用呢?
產品分析的不同觀察週期:7天
超級使用者曲線的另一個分析方法是:7天視窗的使用者活躍直方圖,也通常被叫做 L7。7天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展示的是每週活躍度,而不是月活。如果你的產品週期是一週,那你可以用7天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圖。比如,你的產品是否和工作有關,使用者一般在週一到週五之間活躍。B2B 的 SaaS 產品通常是用7天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圖來分析活躍度的,因為他們想要驅動的是使用者在工作日的活躍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產品不是一個每天都會用的產品。你看上圖,前五天有微笑,但第6和第7天就沒什麼使用者活躍度了。
這類產品公司的CEO們因此想要理解:誰是那些每週只活躍1-2天的使用者?一個企業裡有沒有特別的團隊或部門從產品中獲得了更多的價值,我如何可以創造產品特徵功能即使在低活躍度的時候熱仍能吸引著團隊?或者,如果這個產品對於某些部門來說真的非常有價值的話,我該怎樣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從而保證我們的產品方向可以持續支援他們每天的工作?
從長期趨勢中可看出你的產品粘性一直在增強。將不同的每週活躍曲線或每月活躍曲線疊加在一起,會給你帶來更多啟發。你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使用者群是否出現越來越多的超級使用者了。

上圖例子中可以看出,從8月到11月的月活曲線圖顯示出了一個積極的轉變,越來越大比例的使用者幾乎每天都活躍在平臺——「微笑」越來越大了。
你可以看見曲線什麼時候開始發生變化,這樣你就能看到在什麼時候一個關鍵的產品釋出或者市場營銷會改變這個曲線的走勢。這可能就是你應該加倍投入、增長活躍的地方了。對於一個依賴社群效應的產品來說,你應該期待隨著社群密度/流動性的提高,曲線越來越好。
平時,你可以通過看不同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圖的疊加來測量一個產品的改變或者新功能是否成功。如果一個產品可以為超級使用者們解鎖了一些列有價值的功能,那你就會看到超級使用者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超級使用者曲線可以基於核心活動,而不僅僅是app開啟率和登陸率。
這個頻次直方圖不僅可以看訪問資料,也可以看其他更深度的使用者行為。比如,你可以用這個圖分析那些與變現息息相關的核心行為。 例如,你可能希望繪製與自身業務如何變現密切相關的核心活動……或者更好地展示使用者從產品中獲取的價值。 這很重要,因為它會迫使你去思考、衡量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上圖是一個內容出版平臺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圖,它展示了一個月裡使用者更新內容的天數分佈。很多產品在核心活動上有微笑形狀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因為儘管大多數人傾向於貢獻比較少的內容,還是有一小部分使用者是超級使用者的。想想YouTube的播客們,或者Ebay的賣家,甚至是你在Facebook上發帖的頻率。
作為此類產品的CEO或者產品經理,很重要的是設計一個平臺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在Facebook上,news feed演算法確保你能在海量資訊裡經常看到你喜歡的人或機構的內容。在OfferUp上,即使我很少賣東西,但一旦我列出一些物品,他們的演算法就能保證我想賣的東西能被潛在的買家看到。
為什麼所有這一切都無比重要?
並不是每個產品都是每天必須的,這很正常。
超級使用者分析讓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你的使用者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的,並可以用這些資料來作出更明智的決策。這可能意味著,選擇一個對你的使用者參與模式有用的商業模型,或者是為低活躍的使用者群體設計更好的重新參與的迴圈,或者是在你的高頻活躍使用者最喜歡的環節加大投資力度。
超級使用者曲線比日活/月活好的地方就是它在你的使用者群裡展示出了差異性,反映了每個不同的使用者細分的細微差別。為不同的使用者細分創造不同版本的超級使用者曲線也同樣很有意義。比如,對於一個有社群效應的產品(比如Uber或Thumbtack),分析每個不同市場的超級使用者曲線可以揭示出哪些地區在發展高密度和強大的社群效應。
對於創業者們,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沒有一個完美的測量活躍度的指標。目標是找到適合測量你們的產品的一組變數。去比較一款社交app和一款團隊協作app的超級使用者曲線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去看你產品不同時期的超級使用者曲線,或者為你的產品品類找到benchmark,就不難知道什麼有效、什麼無效。
文:佩琦經理·小狗子 / 小狗子的進階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