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面思考
最近半年對方法論的思考比較多, 所以可能寫的都跟“術”關係不大, 而更加偏向於“道”一些。
引子
我記得中學歷史課本中, 在很前面的顯眼位置上, 寫著這麼一句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就像圖書館的閉館鈴聲一樣, 總會在深夜讓我抽離自己的身軀, 以一個更高維的角度看自己、看別人。
就像在《寫程式的我的性格》跟《畢業三年的報告》裡面我自己反覆唸叨的一樣, 工作很容易讓沒有防備的人類變成自我重複的機器。 前陣子跟一個產品的好朋友聊天, 講到招人的喜好, 他說他只喜歡那種“工作經驗大於工齡”的人。 或者換句話說,“工作的效率比大部分人都要高”的人。
在我看來,成為一個效率比別人高的人並不難。 其中一條很有效的辦法,我稱之為“積極面思考”。
什麼是積極面思考
簡單來說,就是從事情的正面去思考問題。
比如舉個有點小眾的栗子。 藍貓的配音演員是葛平,他曾經也陷入過跟六小齡童一樣的惡搞文化中心裡, 但他既沒逃避也沒斥責,而是“放下了身段”跟惡搞他的大家玩成了一片。 最終大部分惡搞的同學都“路人轉粉”,尊稱他為“葛叔”了。 同樣的道理,只要六小齡童老師能跟“六學家”們打成一片,他的風評也會再次走高的。
再舉個工作中的栗子。 工作裡少不了的事情是協同合作, 而多人協同合作容易導致“因為溝通的問題影響到了事情的進度”。 遇到溝通所產生問題的時候, 不論是文字化記錄結果、尋求拍板人甚至是自己多做一點減少溝通的量, 都是有效的正面思考問題產生的行為。 而像分責推鍋就並不是從事情的正面去思考問題了。
當面對問題的時候,能不怕問題, 不用懶政跟拖延去推遲問題的解決時間, 而是從解決問題的根本去思考、行動, 這就是積極面思考。
為什麼要積極面思考
積極面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我司有一點“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通病”:微信辦公。 之前我還在做B端業務的時候, 我微信裡工作群有 300 多個, 基本上是週六正在跟女朋友約會, 然後突然就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處理問題, 因為這點我還成為過電影院裡看手機的我眼中的“無素質人群”。
當時我非常崩潰。 一方面我是作為工程師招進來的,卻要做售前、售後、客服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於我平常寫程式碼寫的最多,也很好說話, 並不是 Leader 的我充當著實質上的專案經理的角色。 當時有次週六凌晨三點,剛處理完事情的我發現CS同事二狗也線上, 我問他在幹什麼,他說週六我們的餐飲客戶搞活動,他還要錄十幾個營銷活動…
當然,別看我說的這麼崩潰,其實我心裡非常願意呢。 假如一家公司是做企業級服務的,那麼只要這家公司想要變得卓越,“客戶第一”就一定在公司的核心價值觀裡。 之前《最近跟女朋友的周常》裡也講到了,“客戶第一”是需要公司跟員工一起努力達成的。 所以雖然我一開始奉獻出了週末(忙的時候連一週一休都做不到) 但隨著操作手冊的建立、流程的規範還有持續的功能更新, 後面的事情越來越順暢了。
這件事情給我的附加感受是, 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從開發者、專案管理者、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的全貌。 而且我確認了一個事實: 多方合作中,是能找到共贏點的。 只要想明白了這個點,事情就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這就是所謂“積極面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積極面思考是正向迴圈的關鍵環節
一般語境中,區分內向型人格跟外向型人格主要是用溝通意願區分的。 但我偏向於另一種區分方法: 外向型人格與人溝通會回覆精力; 而內向型人格與人溝通會消耗精力,他們靠獨處來回復精力。
Mia 曾經評論過我,說我有一個內在的自給自足的迴圈, 是這個自洽的迴圈給我提供了活下去的勇氣(聽起來怪怪的…) 沒錯,積極面思考在我看來是正向迴圈的關鍵環節。
人的正向迴圈是依靠認知、行動、反饋的每個環節去自洽地形成的。 其中行動、反饋的過程跟結果都很難去控制, 所以認知就是達成正向迴圈的關鍵。 積極面思考會帶來更正向的心裡暗示, 而積極的行動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所處的環境, 從而最終加大正向反饋的可能性。
多讓座、多說請跟謝謝、禮貌待人其實都可以劃入這個理論的範疇裡。
積極面思考能擴大影響力
人類的潛力是無窮的,
然而大部分人類都會浪費它。
Zen of Python 裡也說過: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正面去思考問題並作出應對可能會比較難,
但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
選擇正面去迎接問題是長遠的最優解。
就像 Fate/Zero 小說裡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樣, 他最充滿魅力的一點就是他的王道。 他的夥伴韋伯也因為跟亞歷山大的思想交流, 而改變了一生的道路。
綜述
總的來說,積極面思考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也能帶來長遠的進步和影響力。 假如作為讀者的你願意的話,我非常推薦你嘗試一下這樣思考問題。
當然啦,光是思考是不夠的,也要有對應的行動哦。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