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因過勞患癌英年早逝,他扛起了「膽大包天」的傳奇重擔
封面題圖|王均金
一月初,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當選上海市浙江商會新一任會長。
30 多年前, 18 歲的王均金跟著大哥出去闖蕩,加入了溫州十萬購銷大軍。令人沒想到的是,九十年代初期他們締造了一段「膽大包天」的傳奇—— 開創了民營企業家承包民航飛機的先河。 2004 年, 38 歲的長兄王均瑤因過勞患癌離世,王均金承擔起家族事業的重擔。 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他不負眾望,一路披荊斬棘,創立了吉祥航空、華瑞銀行等公司,以航空運輸、金融服務、現代消費、科技創新、教育服務五大業務板塊使均瑤集團立足上海。
2018 年,全國工商聯公佈「改革開放 40 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王均金位列其中。從溫州小漁村走出的他大膽做夢,勇於實踐,立志將均瑤集團做成「百年老店」。在市場競爭殘酷的今天,王均金坦言: 我的信心從未丟過。
▲ 安-24飛機
「如果不是那股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喚醒了蘊藏在溫州人身體裡的企業家精神,我可能會是一個像父輩一樣的本分漁民。」
1982 年,全民參與商品經濟脫貧致富的浪潮在溫州興起,出生於溫州蒼南縣大漁鎮的 16 歲少年王均瑤率先輟學,開始闖蕩市場。不久二弟王均金、三弟王均豪紛紛加入其中。
創業初期,王氏兄弟陸續做過許多行業,不乾膠、飯菜票、徽章、標牌等,從最簡單的賺錢活開始。其後,他們又在廣州批發牙膏、牙刷,回到溫州重新包裝後出售給賓館,以及在長沙一帶跑五金和印刷業務。北京亞運會期間,王氏兄弟通過參與亞運會的衍生產品專案,積累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在走南闖北、打拼奮鬥的過程中,王氏兄弟深切地感受到了交通不便的痛苦。為了防止現金被偷,躺在火車座位底下的王均金曾抱著箱子一夜未眠。
1990 年春節,王氏兄弟與在長沙經商的老鄉一起包大客車回家過年,足足開了一天多。大哥王均瑤在途中感嘆車開得太慢、太耽誤工夫,一個老鄉揶揄他:想快,你包飛機去呀!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王氏兄弟真的開始琢磨,但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難。在民航體制改革初期,想包飛機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蓋了 100 多個章,跑了幾十個部門,王氏兄弟奔波大半年最終拿到了民航局和空軍的批准檔案,承包了「長沙—溫州」的航線,開通了包機。
1991 年 7 月 28 日,浙江溫州機場, 22 歲的王均金半是激動、半是喜悅地迎接各方來賓,一邊不時地眺望遠方。終於,一架載著 30 多名客人的「安-24」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降落在溫州機場。 那一天,王氏兄弟開創了中國內地首個民營包機案例,媒體稱其「膽大包天」。
彼時,《紐約時報》對於王氏兄弟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們具有超人的膽識、魄力以及開拓和創業精神,對中國民營經濟騰飛起著重要的作用。
面對媒體,從飛機上緩緩走下的王均瑤坦言: 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個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變了,如果說人生是個大舞臺,那一天,作為一名演員,我面試合格,被允許登上舞臺。
▲ 報紙上關於牛奶的報道引發王均瑤再次創業
1992 年,王氏兄弟正式創立溫州天龍包機實業有限公司。不過由於由於初期承包金額定得太高,第一年就虧了兩百多萬,再加上包機動靜鬧得太大,差點被叫停了。但是,王氏兄弟堅持認為提高效率這件事是非常有意義的,於是他們一邊向親戚朋友借錢,把包機款虧損填掉,一邊把客座率降低,加大宣傳力度。
隨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傳播,吃了定心丸的王氏兄弟鼓足了勁。煙臺、昆明、上海……越來越多的航線進入了他們包機的行列, 鼎盛時期,天龍包機開通過 50 多條航線, 400 多個航班。
1994 年,隨著國內航線市場逐漸成熟,承包飛機的價格也越來越高,從中看到風險的王氏兄弟幾次想要收手,但實在不忍心放棄。為了保住航空業務,他們甚至想到了通過辦實業來彌補損失的方法。
同年 6 月,王氏兄弟創立溫州均瑤航空飲品有限公司,目標是要推出像娃哈哈、太陽神那樣的飲品。 這次創業的啟發是大哥王均瑤於 1993 年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白酒年消耗量超過牛奶的國家,人均年喝奶量不足 7 公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後「均瑤牛奶」的名聲遠遠超過了「包機」,成為公司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1998 年,包機業務出現了全面虧損,實施多元化發展的均瑤集團開始主攻機票銷售、航空貨運、旅遊、乳品,並在溫州市中心投資建立了一家三星級涉外飯店一一溫州均瑤賓館,之後又以每輛 70 萬元拍得了溫州市上百輛計程車的永久性經營權,從而完成了集團食、住、行產業鏈的最後一環。
2000 年,均瑤集團將總部遷至上海,投資 5.5 億元在徐家彙商圈買下地標性建築物,傾力打造為「均瑤國際廣場」, 成為上海首座以民營企業冠名的甲級商務樓。 同時在湖北宜昌徵用西陵劇場黃金地段,開工建設含高階酒店和大型購物廣場的宜昌均瑤國際廣場。
2002 年 8 月,王氏兄弟獲悉武漢航空希望引入新的股東,便以 18% 的股份入股,與東方航空等共同重組了東方航空武漢有限公司, 開創了民營企業首次入股國家全資控股業務領域的先河。 用王均金的話描述:在行業裡混了這麼多年,沒白混。
然而 2005 年底,東航集團先後收購武漢市國資委、上海均瑤股權,持股達到 96% 。當時的媒體報道大多稱「東航擊敗均瑤」,但站在王均金的立場看,均瑤是主動退出。 「 1.08 億元進, 1.4 億元出,總體沒虧多少,還為國家貢獻了 1000 萬元稅收,還可以,我們買了經驗,也不後悔。 當時我們為控股武漢東航談判了很多次,湖北省最高領導就批示了 4 次,但武漢東航的國有大股東不願意放棄控股權,所以沒成功。」
▲ 王均瑤因過勞患癌突然離世
在外界看來,聯手打下了均瑤集團天下的王氏兄弟各有風格。大哥王均瑤個性張揚、三弟王均豪活潑開朗、唯獨王均金沉默寡言。據王均豪描述: 小時候王均金才是家裡最調皮的。他的身上或許有太大的擔子,也或許時間早已讓他磨礪得成熟平和,現在已是修身養性到一定階段了。
2004 年 11 月 7 日, 38 歲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過勞患癌突然離世,引發了輿論的各種猜測,更有一些商家、媒體和「知情者」在此基礎上大做文章。
「在世事無常和脆弱的生命前面,金錢、地位、榮譽,都顯得蒼白無力。當時如果老老實實待在家裡,老大的身體是很棒的,不會走得這麼早。」
忙忙碌碌,到頭來還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對於王均金來說,該怎麼活,為什麼活,還是一道難題。但多數時候是別無選擇的,他必須撐起大哥傳下來的事業和家族的擔子。
在處理完王均瑤後事一週之後,均瑤集團新的董事會便在上海集體亮相。王均金從幕後走到臺前擔任董事長兼總裁,王均豪為副董事長。面對外界質疑其能否駕御得了這個資產達 35 億、涉及十幾個產業的企業集團,王均金笑了笑,並認真地反問道: 我們咋會產生恐慌呢?均瑤首先是一個團隊,許多戰略決策都是由這個智囊團來決策和操作完成。 話語之中,王均金透出一種特有的透明和真誠。實際上,在王均金擔任集團副董事長期間,他主管的主要業務便是發展最好的航空服務和乳業。
在此後的大半年時間裡,王均金經歷最為艱難的時刻。 一方面他要應對外界質疑,同時還要跟進現行專案,以及明確集團未來發展的方向。 胸懷大志,持之以恆的王均金沒有辜負大家的厚望,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最終他都完美地解答出來了。
王均金在接任董事長後,首先將大哥生前以超過 2 億元現金買下無錫商業大廈集團有限公司 90% 的股權的談判順利完成。同時引進了畢博管理諮詢公司原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大中國區執行長黃輝出任均瑤集團 CEO 。王均金自己退出經營層,均瑤各個板塊的負責人都更換成職業經理人。
其次,他提出了「均瑤品牌不變,社會責任不變」的承諾,確立了建設「百年老店」的經營戰略 。集中力量專注於現代服務業,確保每塊業務都必須賺錢,沒有盈利的立即撤掉。
「關鍵時刻,他保護了家族不受外界的干擾,他保護了企業的平穩過渡。我們覺得他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 均瑤的員工表示了對王均金的認可。在他們的眼中,王均金還是個「文化人」,尤愛傳統國畫,經常請講師到公司給大家授課。
▲ 王均金創立吉祥航空,遺憾的是王均瑤沒有等到
在均瑤集團的官網上,曾有這樣一段話: 踏入航空領域,搏擊藍天是均瑤人創新基因的最生動體現。 的確,儘管均瑤集團早已成為多元化企業,但航空板塊始終被放在第一位。當年王均瑤包飛機的時候,曾有人當面問他:你會不會有一天成立一家自己的航空公司?王均瑤想了一下,說: 如果國家允許,如果我有實力,一定會去做的。這一天終於要來了,遺憾的是王均瑤沒有等到。
自 2005 年 3 月奧凱航空拉開民營航空的序幕後,同年 6 月王均金以 1.5 億元組建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並於 2006 年 9 月實現首航。 「要不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也許吉祥航空不至於到現在才姍姍起飛。 」事實上, 2004 年,均瑤集團已經為籌備自己的航空公司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工作。可惜的是,王均瑤病逝的巨大變故延緩了均瑤集團籌辦航空公司的準備時間。「沒有進入第一批也好。我們走的是人家走過的路,還好走一點。創新總是要付出成本的。」王均金這樣寬慰自己。
「對於均瑤來說,航空業務並不陌生,關鍵要力爭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做出符合市場和旅客需要的航空業務。不是簡簡單單,啊,我飛起來了,有客人就拉上去。」 成功首航後,王均金的內心難掩激動。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王均金對吉祥航空做出了具體的戰略規劃。一,確立了單一機型原則;二,全部用新飛機,包括租的和買的;三,堅持「如意到家」的服務理念;四,顧客定位堅持走中高階商務休閒的路線。
他規避了一些想不清楚、不確定的事情。從客艙、空乘形象、制服、椅子的舒適度、飛機的選型、裝置等方面都嚴格把關。而最最強調的,是安全。 「我們很清楚安全就是命脈,出一次事,你的公司就沒了,你個人還跑不了。」 吉祥航空的規章制度是比民航的法規標準上再高一個層次,每個飛行員每天飛下來的操作記錄都進行分析,每個禮拜的報告他都要收到,安檢必須帶檢查報告去對照,檢查一項勾掉一項,杜絕思維盲區。
為了儲備優秀人才,王均金親自幫他們解決後顧之憂,如戶口遷入、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
2007 年,在均瑤集團的官網上,王均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不能否認,與眾多民營企業一樣,均瑤集團有著建立者深深的個人烙印,在「後均瑤時代」裡,我們需要大無畏的再創業勇氣。
面對媒體採訪,王均金坦言:我到現在都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哥哥,但是既然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要按照我的模式做下去。
王均金確定了整合後企業發展的方向——現代服務業。均瑤集團的現代服務業又包含兩大主業,分別為航空運輸業和營銷服務業。而營銷服務業的三大板塊又包括零售業、食品飲料和文化產業。
「按照現在均瑤的情況,我們沒有必要再去做急功近利的事情了。我的負債並不多,所有的負債用均瑤上海國際廣場這一棟樓的資產就可以全部抵消,這是我的底氣。 除了乳業目前會吃掉每年的折舊費以外,其他業務是有利潤的,資金沒有問題,轉型為現金流型是一個企業的最大優點,均瑤目前沒有一筆信用貸款。 百年老店不要設一百個目標,只要一個,對照目標天天補一點就行。」
過去兩年,很不喜歡講話的王均金逐漸習慣了在大會上發言。 他最大的改變是壓縮了自己的工作時間,每天平均 10 個小時,再也不會餓著熬夜幹。其次,工作狀態轉換得更輕鬆。 「我最喜歡坐在床上,然後把電腦放到腿上,邊看電視邊工作,發現這樣反而工作效率挺高。回到家一般不工作,就是想安靜地思考一些問題,能第二天做的工作就放在第二天做。」
▲ 王均金持續走在「百年老店」的夢想之路上
自 2004 年底接管公司後,從容沉穩的王均金帶領均瑤集團邁進一個嶄新的時代,推動了集團業務的轉型升級。 今天的均瑤集團,已經在王均金的帶領下成為一家業務遍及航空、金融、現代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綜合性集團。
作為一個典型的集中國傳統美德與現代商業理念於一身的新型民營企業家,王均金還充分發揚了企業家精神,先後投入 10 多億元用於教育事業、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
「善的行為是在為未來攢錢,承擔社會責任是會有回報的,但做好事並不是為了回報。人和企業都要有口碑,人家覺得你這人好,你這企業不錯,就願意跟你合作、放心跟你合作。這些認知不是因為我對佛學有多深多精的研究,而是在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積累起來的。 這麼多年,我領會了很多東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有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不會變的,那就是社會需要高品位的人,這樣的人應該多一點,社會就會越來越好。」
「有夢想,就有機會;有奮鬥,就有成功。」從「膽大包天」開始,王均金持續走在「百年老店」的夢想之路上。
「如果哪天真的一無所有了,我就好好賺錢,再把家養起來,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把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完完全全告訴孩子,讓他們明白事理、自立自強、不做紈絝子弟。」
來源:馮侖風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