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的買房經驗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叫盧俊」(ID:zhenjiaolujun0426) ,作者: 真叫盧俊團隊,原標題:《這些年,我買過的房子都虧本了 》36氪經授權轉載
過去十幾年是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幾乎閉著眼睛買房子也能掙錢。
然而,有那麼一群人,還是買錯了房,十幾年下來,不賺反而虧損。
為此,我採訪了一位上海的朋友,買了很多很多房子,居然也能虧本過很多次,這樣的不服輸的精神我也是佩服
我找了個週末,和他聊了聊買房,他和我說了幾套買房虧本的經歷,為了敘述方便,下文采用第一人稱。
01
2006年的時候,我離開上海,調到無錫工作。
來無錫的第二年,偶然發現太湖廣場的凱燕環球中心開售。
據銷售介紹,那個專案將成為太湖廣場的地標,下面一半樓層入駐德國百年五星級酒店凱賓斯基,上面一半樓層是公寓或辦公。頂樓4層定位為豪裝酒店長包房,交付後可以委託他們統一管理租給外企高管,售價18888元一平。
那時無錫的房價才5000多,專案周邊的房價也不到凱燕報價的一半。
開發商承諾,交房後房屋可以委託代管,前3年每個月8%的固定收益,按期打到業主的賬戶裡。
想想這麼好的中心地段,太湖廣場不就是上海的人民廣場嘛,無錫的地理位置中心啊。
加上又是這麼好的收益,這麼強勁的品牌背書,我居然糊里糊塗認同這個明顯虛高的價格,想也沒多想就當場買下了一套,130多萬。
交房頭3年,按照委託代管合同,扣除管理費後,我每月可以收到7000多元的房租,覺得這個租售比真心不錯,同期上海的房子租售比能有2個點就不錯了。
可惜好景不長,返租只是一個開發商跟你玩的數字遊戲,所有的租金早就算在了購房款裡了。
3年後合同到期,要續簽的話每月房租降為1000多。很多業主接受不了這麼大落差,紛紛收回房子自己出租,想著租個3000總是沒啥問題的。
可是等去中介掛牌後才明白,這房子包物業頂天了也就租個2500,很多業主等不及,就低於2000拋租,扣除物業費800多,也就掙1000出頭。
過了幾年,隨著對面茂業和世貿公寓房的交付使用,這房子連2000也租不出去了,只能空置著。
業主沒有收益,開始拒交高額物業費,物業入不敷出,就只能減員減配。為了減少能耗,6月天也不開中央空調,大堂和走廊的部分照明關閉,昏暗不堪。
好端端的一個當年地標性樓盤,變得魚龍混雜,陷入惡性迴圈,越來越租不上價格。
越租不上價格,租客的層次就越低,所有很多業主寧可空著,也不願短期出租給那些不靠譜的租客。
11年過去了,現在這套房在市場上掛牌根本賣不出去,掛了幾年連個問詢的電話也沒有。
今年上半年我趕著用錢,物業內部幫我聯絡到一個投資客,賣了50萬。
而這些年斷斷續續你收到的租金,能和物業費、維護費打平就不錯了。從2007年購買到2018年拋售,這套房子虧了80萬,虧損比例6成以上。
而如果當年拿這筆錢買上海的住宅,閉著眼睛漲3倍應該不算多吧。
這次投資的教訓是:
1、不能拿一線城市的經驗去對標二線三線城市。城市容量、人口基數、人口結構和消費習慣不一樣,硬套往往會失敗的。
2、市中心永遠是市中心,不是每一個新城區都能造城成功的。很多二三線城市,都是多點開花,傳統意義上的市中心房價往往還不如新開發區域。
3、那些年,商住樓和商鋪的返租只是個數字遊戲,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惜很多菜鳥級投資客不知道,包括我。
4、國內絕大部分城市商業嚴重過剩,而且商業即使增值,轉手的稅費極高,增值的部分也都繳稅了。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選擇買70年產權的住宅。
02
同年,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中國國家發展戰略,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第三個國家級經濟新區。
廣袤的天津東部沿海的土地上,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朋友們驚呼,錯過了深圳特區,錯過了浦東新區,不能再錯過濱海新區了。
於是我跟著幾個朋友來到了濱海新區離市區最近的空港經濟區,在空港的中心商務區,買了幾套當時推廣名叫“空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寫字樓,總價300多萬。
其實僅僅是個推廣名,產證上的樓盤名字極其普通。
在物業經理的建議下,我把這幾套房子裝修一新,租給了一家小金融公司,租金1.8萬,算下來收益倒還不錯。
可惜一年不到,剛剛收回裝修成本,那家公司搬離,一下子房子空了下來,一空就是好幾年。
儘管空置著,每年三四萬的物業費和各項能源費還是要交的,掛牌出售根本沒人理會,我又是個守規矩的業主,只能交著物業費捂著。
直到前幾年,這房子總算低價租了出去,租金只有首次出租時的5成,不到1萬。但是我已經挺滿意了,因為反正死活賣不掉,能租掉就算不錯了,至少不用白白交物業費了。
11年過去了,如果當時買住宅,300多萬會變成多少……
可惜,沒有如果。
曾經以為北京那邊會有一個經濟圈,後來發現那裡叫北京和他們的窮鄰居們
這次投資的教訓是:
1、不要太確信你的前瞻性眼光,也不要過於輕信朋友圈的狗頭軍師。很多發展戰略不少你想追,想追就能追的。當初買天津市區,也比追隨什麼巨集偉的戰略要好。
2、重要的話再說一遍,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選擇買70年產權的住宅。同區域的住宅確實漲了,有價有市。而商業,是有價無市,或乾脆無價無市,捂在手頭甩不掉,維護成本又極高。
03
接連幾次投資失敗後,我回到了上海,不再輕易買外地的房子了。
想想自己真是傻,還有比上海更好的投資市場嗎?同樣價位,有閒錢還不如投資上海的郊區呢。
於是,教訓又來了。
那是2009年,當時上海的價格窪地是郊區的金山,有個朋友推薦金山朱涇鎮的黃金地段商鋪,算下來才1萬元左右一平米,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我又砰然心動了。
和朋友驅車來到金山,看了那個街區式商業專案,名字我就不說了,規劃看著不錯,和朋友各買了一鋪,兩家緊挨著。
這個商鋪神奇了,120萬的本金,交房後才發現,首次租金包物業才1500元,算下來,要半個多世紀才能收回成本。
而且,同樣,沒到兩年,基本就空置了。除了沿街的鋪位出租率還不錯,內街和樓上是大批大批的空鋪,根本租不出去,也賣不掉。商業高額的物業費和能源費該交還得交。
這套商鋪我已經不抱任何期望了。
這次投資的教訓是:
重要的話再說一遍,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選擇買70年產權的住宅。如果實在要買商鋪,那就買沿街社群商鋪吧,相對靠譜一些。
04
總算這次有點記性知道要買住宅了。你以為住宅真的就是閉著眼睛買都會賺錢的嗎?
那可真是圖樣圖森破了。
工作調回上海以後,我也置換了一套住宅。當時的上海市區的房價已經像火箭般普漲了一輪。有些熱門板塊恨不得是幾天調一個價。迫於這樣的市場環境,我的心裡也開始不平衡,著急了起來。
所以當中介帶著我看了幾個改善盤以後,深怕買不到房的我我便衝動的選了一個裝修好的直接下定了。
以為總算上車了,沒想到噩夢才剛剛開始。房子是小區的第一排靠著馬路邊,灰塵噪音問題嚴重了影響了我們。這還不算什麼,底層的光線差返潮問題也沒辦法解決。
因為要自己住,後來自己改造全隔音玻璃和一樓抽溼系統又花了很大一筆錢。改善房還面積大總價高,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單價明顯低於小區均價,估計也是砸手上了,除非白菜價賣,不然也只能自己住住了
這次慘痛的買房的教訓是:買房不要心急,牛市下往往挑不到好房子。有明顯短板的改善盤一定要謹慎入手
05
綜上所述,那些年我買錯的房子,無論在無錫、天津還是上海,不是清一色商業,酒店式公寓、寫字樓和商鋪就是有硬傷的住宅。
我就這樣被這些買錯的房子耽誤了財務自由的程序,也不知道多少年後才能拋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