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風還是潮湧 AI若止步語音還能掙扎多久?

不知從何時起,“人工智慧”這個詞彙,逐漸在科技圈中蔓延,直至今日已成為目前科技產品、以及行業的主流趨勢,“人工智慧”冰箱、“人工智慧”電視、“人工智慧”空調、“人工智慧”手機、“人工智慧”音響,這些帶著“人工智慧”標籤的產品已經圍繞著我們的生活,展開了一系列攻勢。
人工智慧,在今天來看,似乎已經成為了產品的必有屬性,而與此同時出現的創新性產品互動方案——語音也隨之而生,在一般消費者看來,人工智慧產品形成規模是在2016年(實際上這個概念已經被提出相當長的時間),而歷經2年的發展之後,它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呢?
而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如若實現,又是怎樣一番場景呢?
憧憬往往伴隨著恐慌 但人工智慧其實沒那麼厲害
真正的人工智慧,或許會想電影《終結者》中的“天網”系統般毀滅人類也說不定,而人工智慧這個詞彙自其出生似乎就伴隨著一些恐慌學說,諸如此類的人工智慧概念,並不在少數,人工智慧概念可能是繼外星智慧物種之後,又一個被拍爛的電影題材。
AI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當它介入你的生活之後,一個成熟的AI,會融入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想象一下,一個能夠監視你冰箱的AI,它知道你喜歡吃什麼,它與冰箱相互連通之後,食材沒了之後會在網上自動下單購買,它與你的智慧手環互聯之後,知道你感冒了,要把空調溫度調高一點,如此貼心的它你當然離不開。

曾經的“阿爾法狗”事件,也讓人工智慧恐慌學說的“專家”們好好的吹了一波滅世說,但這裡筆者想說的觀點其實非常簡單,看似強大的“阿爾法狗”目前能不能運用到其他領域?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拋開運算成本不說,機器要理解人類的意圖,也遠非是下好一盤棋就能做到的。神經元網路的概念雛形,就決定了它是分析以及篩選的機體特徵,而過多的知識領域灌輸,會混淆篩選結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就好比今天市場上的大多數產品的語音檢索功能,一首歌名字叫《123》一部電影名字也叫《123》,單一指令“播放《123》”是播放電影還是音樂,就會讓我們的人工智慧小朋友“頭疼”不已。
目前只是雞肋!若止步語音也只能是噱頭
搭載人工智慧的概念產品,從市場的反饋來說是非常不錯的,它們之中以智慧音箱為主,阿里巴巴、京東、百度、小米等巨頭也紛紛加入戰團,大資本的介入讓人工智慧的概念在消費者群體中迅速發酵,同時具備了很強的“帶貨”效應,而現如今的科技產品領域也確實缺少飛躍性的創新,消費者也需要新的刺激,人工智慧就如VR一樣,似乎是一種無亮點而炒的刻意為之。

時間回溯到2014年,在當時VR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被眾多廠商搬上市場,資本狂潮席捲產業上下游,產品形態以及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依舊無法避免一些肉體與機體之間的衝突,眩暈感和無線顯示技術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VR也就只能是一根雞肋,缺少應用的環境。
這與人工智慧今天所面臨的窘境何其的相似?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所謂的人工智慧產品,僅僅花費百元左右的成本就能夠享受得到,而之後呢?生活並未產生質變,甚至於機器之間的互動,也並沒有因為人工智慧的介入而變得更加方便。
人工智慧之所以取代VR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VR需要硬體支援,研發成本更高,打著“人工智慧”旗號的語音識別解決方案在市場上卻比比皆是,付出成本更低,作為流量入口的回報更高,所以資本的投入重點也有理由拋棄價效比更低的VR,說白了就是一個“比爛”的計算邏輯。
當然,AI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如一些晶片(Apple A12晶片的AI攝像等)的底層演算法,但其目前最低成本,也最具備“顯性基因”能夠作為有效賣點的也就只有“語音”,這讓人唏噓不已,作為一個消費者,我當然希望更多為生活帶來質變的人工智慧出現,而非現在連人話都聽不懂的“人工智障”。
人工智慧在未來還能夠掙扎多久?或許又一個對資本來說具有更高性價比的新名詞出現之後,它就會喪失在資本投入者心中的地位,而喪失資本支援的人工智慧缺失曝光和宣傳,在消費者心中也會逐漸的“涼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