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夫妻檔總是爭吵,“分工不清”該背這個鍋
世界經理人專欄
這裡有最基礎的職場生存之道,有入門的郵件,更有客戶的分析,跟蹤,客戶的談判,實操性十足;這裡還有,用人,管人,佈局等等很多方面的企業運營的經驗和教訓;以文會友,結交天下外貿人!
01
夫妻檔企業在中國外貿企業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在我們的樣本企業這類企業的比重大體佔比65.10%。
夫妻檔是家族式企業中的一種,大家對於家族企業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評價,實際上很多傳統企業都經歷了家族企業的發展階段,因為資金有限實力有限對員工的粘性有限,被迫會使用一些自己人,尤其是一些重要崗位。
而利貿諮詢在對家族企業的發展狀況的分析中發現,家族式企業在各方面並不比非家族式企業差,只有一個點需要改善,就是分工狀況和職能分工狀況。
而夫妻之間的分工多種多樣,我們先不管是不是真的按照預定的分工進行運作,只看理論上的分工:
這個調研是一副現狀圖,之所以有這樣的現狀,跟企業在發展中的調整有著很大的關係,看起來男全域性女業務的比例最高,而實際上這裡面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是女業務創業起步,發展中需要更多的人手,就會把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召喚進了公司(請看下面的起步階段分析),而男人在全域性性長遠性方面往往比女性,尤其是業務女性有很大的優勢,被慢慢的推上了全域性管理崗位。(宣告:絕對不涉及性別歧視)
02
從公司的起步階段,利貿諮詢也做了調研分析,得出的結論非常好的反映了外貿企業的性別比例結構:
就如同上面所描述,紙面上或者口頭上的分工都是理論化的,實際狀況下呢:
真正分工也不是一下子做到的,絕大部分公司都經歷了分工模糊的階段,因為分工模糊給夫妻心態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逐漸調整,才有了看到的結果。
我們看一下調研中分工模糊給夫妻心態帶來了哪些影響:
創業不易,尤其是夫妻共同創業不易,普通同事很多時候都可以心平氣和的探討問題,但是夫妻之間可能會因為一句話用詞不合適,語氣不合適,表情不合適,就會引發爭論或者更大規模的戰爭。
所以,諸位,請珍惜你們的夫妻檔老闆們。
03
為什麼明明做了分工,雙方也經過了這麼多痛苦,還是會出現這麼多的越權呢?
在創業求生存階段,沒有這麼多破事,有訂單壓倒一切,而且根本沒有幾個人可以管,這個階段大家長時間呆在一起,彼此之間比較瞭解,就如同一家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一旦生存階段過了,人開始多了,問題就開始大規模出現了。
我們做了一個夫妻檔 企業爭論 甚至吵架的調研:
當夫妻檔在同事面前爭論甚至是爭吵的時候,同事們都是什麼表現呢?
絕大部分都是無所適從,雅雀無聲的狀況,負面的影響很明顯。
有同事幫忙調節的情況下,氣氛緩和比較容易,幫忙調節的往往是自己的老同事,如果爭論是因為某些同事的某些事情產生,很大的比例同事會道歉,其實道歉是一種調節行為,可是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的認為自己錯了,而是覺得自己不道歉,事態更嚴重。
這樣下去,會讓很多應該浮出水面的問題被掩蓋,因為他們可能不敢再提。
所以,當利貿諮詢輔導夫妻檔企業的時候,做的第一步就是對夫妻進行評估,然後建議出分工,會推動將分工製作成正規文字,在公司內部公示,並且向同事明確規則。
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04
夫妻檔面對員工的時候往往一個比較緊,一個比較鬆,俗話來說,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而到底誰來做這個壞人呢?
絕大部分夫妻檔企業並沒有就這個問題明確進行分工,只是男性和女性的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慢慢形成了彼此的風格罷了。
而這些不同的思考和做事方式經常會帶來各種衝突,同事之間衝突在所難免,但是同事之間的衝突大多還能就事論事,夫妻之間就很難了。
男人更喜歡講道理,女人更喜歡憑感覺。
研究發現,男人最討厭女人動不動就上綱上線,而女人最討厭男人動不動就講大道理,講邏輯。
但是企業經營卻一定要有邏輯,邏輯非講不可,於是衝突永遠不可避免。
就算是分工再明確,也沒用。
只能加強對彼此工作職能的理解了,有些職能直接創造效益,如銷售,而有些職能看似跟效益無關,如一些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達克效應理論無處不在,能力決定眼界,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真正理解對方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通過這種思路和方法做這種事,並不是因為對方傻,要給對方充足的時間,不能因為結果不好就否定嘗試!
不嘗試如何能進步呢?
05
副文:
只要能解決掉夫妻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企業就成功了一半!
就如同上面所講夫妻之間的爭吵很容易升級,本來是討論一件事,或者某一方向另一方抱怨某件事,慢慢的就會變成抱怨這個人,人品,性格,之類。
也就是上綱上線!
在調查中發現,女性更容易出現這個問題!
所以,管住自己的嘴很重要,有些規則要貼到醒目的位置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夫妻之間工作建議的提供。
同事之間,互相提供建議本是平常事,可是夫妻之間,就相對敏感了,我們調研了那些很和諧的夫妻檔企業,把他們做事的方法分享出來,供大家借鑑:
1.拒絕指責性的 溝通模式 ,你怎麼能這樣做呢?你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這樣這樣!
2.鼓勵正面溝通,這件事,這樣這樣做是不是會好一些。
3.聽到對方給自己提意見或者建議,最怕的是一句話懟回去,你這麼會說你去做啊,你怎麼不做呢?
4.應該說,我試著調整一下,但是不敢保證馬上能改啊,我試試看
5.如果嘗試做了改變很不錯,要給對方讚美,並且判斷如果對方有這方面的優勢,可以鼓勵對方多參與,慢慢接手。
6.表面上看來,是事情的爭執,其實可能是思維模式,投入度的爭執,如果不在這些方面的達到統一,爭執絕對不會少,尤其是很多時候都是一方先加入,另一方後加入,會造成對企業判斷很大的差異,這個不僅僅在夫妻檔中有體現,在父子檔中體現的也是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