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真的玩完?共享衣櫥一二三們接下來怎麼玩

2018年是共享經濟最艱難的一年,但是在2018年9月7日,共享衣櫥類平臺“衣二三”再次斬獲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融資,更是在12月入選 《2018中國新消費產業獨角獸榜單》 。
其實,共享經濟的熱度並未完全散去。即使共享單車敗得很難看,但共享單車不等於共享經濟,共享經濟下的分時租賃模式依然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共享衣櫥也不例外。
那麼作為行業風向標的衣二三,能否帶領共享衣櫥破除“共享死亡魔咒”,把共享之路走活呢?
衣二三理念獨到,有成事之勢
由於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人崇尚高品質的物質生活。尤其是當代女性,不但越來越注重對自己的形象管理,還喜歡用“物質”去裝點自己。很多女性酷愛購買服飾、鞋子、包包,而且似乎永遠都買不夠。“衣櫃裡總是缺一件”、“我又沒有衣服穿了”、“去年衣服已經配不上今年的我”等口頭語常常成為女性朋友們瘋狂剁手的理由。
現在人們不再是把衣服穿破、穿壞了再買,而是想買就買。對於那些追求時尚、喜歡新鮮事物的女性朋友來說,“拍過照發過朋友圈的衣服就是舊衣服了,該買新的了”。確實,現在很多女性都比較容易“喜新厭舊”,服飾類產品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而在這個移動電商發展得如此成熟的時代背景下,女性消費者的剁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服飾購買需求蒸蒸日上。
部分女性消費者每個月都會在購買服飾上花很多錢。那些被穿過一兩次的“舊衣服”很快就會堆積成山無人問津,最後要麼捐贈要麼扔掉,特別浪費。其中也不乏有人很心疼這些衣服心疼自己的錢,但是還是控制不住穿新衣的慾望。
上述情景在當今生活中很普遍,而共享衣櫥的理念恰好能夠讓穿新衣和不浪費之間達到平衡。衣二三平臺專為女性提供時裝租賃,能夠讓使用者在會員期內不斷換裝,以較低的成本穿上各種品牌尖貨。這樣不但能夠滿足女性使用者“善變的內心”,讓使用者嘗試各類新衣甚至還能穿上平常自己穿不起或不捨得買的衣服,可為使用者省一大筆錢。所以衣二三的創意理念特別符合剛需,直戳痛點。
當然,一個商業模式單靠好的理念是無法成功的,它還需要完整的產業鏈以及穩定可靠的盈利模式,在這兩點上衣二三是具備的。
一方面,衣二三的產業鏈為:品牌合作—倉儲—物流—衣料清洗,已非常完善。
第一,衣二三通過與品牌方合作分成的模式能免除服飾成本。目前衣二三合作品牌眾多,其中常服品牌有350+個,禮服品牌70+個,使用者的選擇豐富多樣。
第二,衣二三擁有江蘇南通、北京、廣州、成都四個倉庫。在獲得阿里融資後,衣二三著力自建倉洗配智慧一體化的工廠,從而縮短倉庫到顧客、倉庫到洗衣房的路程,節省物流和時效成本。
第三,以前衣二三隻與順豐合作,現在同時與順豐、京東、韻達等物流商合作,能夠讓運輸成本和運輸效率之間得到平衡和優化。比如在物流比較發達或者是與倉庫同城的地區,順豐快遞與其他普通快遞相比,時效差別並不是很大,但順豐快遞成本高很多,使用其他快遞更划算。
第四,在衣料清洗方面,衣二三與福奈特、天天洗衣進行戰略合作,清洗流程包含16道工序、14種定製洗護、5層深度消毒和11種分類熨燙,能夠保證衣料的衛生。
可以看出,衣二三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已經比較成熟,而且每個環節還在繼續改進和優化,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另一方面,衣二三有非常的盈利模式。一是收會員費,這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盈利方式。二是增加衣位的費用,普通會員每次借衣只有3個衣位。每增一次衣位收費30元。三是拋售舊貨,衣二三平臺上的衣服“可租可買”,使用者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買入舊貨,然後衣二三從中賺取剩餘利潤。當然,除了賣舊貨,還能賣新貨。衣二三會不時上架全新新品在平臺上售賣。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衣二三還在使用者支付方面,與支付寶達成合作。通過支付寶的芝麻信用評分來減免使用者押金,解除押金屏障,降低使用者入門成本。
整體來看,衣二三的商業邏輯具有可行性,比共享單車模式靠譜,並且有持續盈利的可能,而盈利才是共享經濟的最終目的。
衣二三改革用力過猛
在這個資本的寒冬,若不想步共享單車後塵,衣二三不得不更加上心。雖然衣二三盈利模式不錯,但它的運營成本很高,稍不留神就會入不敷出。其中,衣二三運營成本主要受限於物流費用和服飾流轉成本,而這兩點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使用者下單量。
在單位時間內(比如:一個月),使用者下單次數越頻繁,貨物來回所需的物流費用越大,同時服飾流轉的頻次、需要清洗的衣物也越多。平臺不但要支付更多的物流費用、清洗費用,還需準備更多的衣服庫存。
衣二三為了有效節約成本更好地實現盈利,最終決定抓大頭:提高會員費、變向壓縮使用者下單量,並於2018年8月提高會員費:之前會員費用為399元/月,後來改為499元/月;於10月16日,對會員規則進行全面升級改革。
當然,有得就會有失,這樣必然犧牲使用者利益,只是衣二三這次的改革有點用力過猛,有殺雞取卵的傾向。
一是衣規則大變樣,使用者體驗大打折扣。原先,使用者手中可持有2個衣箱,每個衣箱有3個衣位;每次下單48小時後即可重新下單,手中的衣箱在收到新衣箱後24小時內歸還。如此一來,使用者手中可以一直持有衣服,“新衣”與“舊衣”的更替可以進行無縫連線,一月下單平率最多高達10次以上,可穿40件以上的衣服。
而現在,使用者手中僅能持有1個衣箱,每個衣箱有3個衣位;在收到衣箱後的第三天可才可下新訂單,同時手中的衣箱要在新衣箱發貨後次日23:59分前歸還舊衣箱,否則將扣除雙倍有效期。
這樣一改,除了會員費用增長了25%以外,使用者的租衣次數也可大幅度減少。但由於物流以及配貨效率的原因,使用者每下一個新單都會有2天左右的空檔期,偏遠地區甚至多達4-5天。所以使用者每月租衣頻率減少為4-7次,租衣量約為十餘件。若使用者租的衣服穿過就還,手上有衣服的天數就約為8-14天。對使用者而言, 499元/月獲得這般的服務,價效比並不是很高。
二是物流變相收費,效率變差。原先寄還衣服都是順豐包郵,現在預設京東或韻達等普通快遞。若想用順豐快遞郵寄,單向需補交費用8元。衣二三在好幾個城市有倉庫,對於同城使用者,快遞時效變化不大。但是對於比較偏遠的地區,使用者就會比較吃虧,因為新規則下使用者還要承擔在途衣箱的費用。
衣二三的這次變革有效降低了營運成本,卻榨乾了使用者效益,還傷了老會員的心,以至於有一些老會員因為不滿衣二三隨意更改規則的行為向有關部門投訴,稱衣二三欺騙使用者、收完錢就變卦。
衣二三撿了芝麻,丟西瓜
在夥伴們都紛紛倒閉的情況下,衣二三能活下來已屬不易,所以也不該太苛責它活下來的“手段”。但是,這次的改革確實是傷筋動骨,不但沒能吸引新使用者,還“逼”走大量的老使用者。易觀千帆資料顯示,衣二三的月活量去年6月為8萬;漲價後第一個月也就是9月,月活量跌至5.5萬;改制後的10、11月,月活量再創新低,分別為4.8萬、4.9萬。
當然,衣二三這次的行動我們可以理解為“篩粉”,在資金不是太充裕的情況下趁機甩掉那些“蹭便宜”的使用者,保留高質量、能夠給平臺帶來更多價值的目標使用者。如此看來衣二三“丟西瓜”或許是丟對了。但衣二三這樣的“篩粉”操作一方面會使平臺形象受損、流失甚至多達一半的使用者,另一方面還會犧牲長尾效益、丟失潛在使用者以及一些“漏網之魚”——不滿平臺服務卻具有高消費能力的使用者。
根據易觀的資料,衣二三的消費者結構為:高消費者10.7%,中高消費者35.7%,中等消費者36.2%,中低消費者8.2%,低消費者9.1%。對於消費能力較強的使用者,也許會比較願意花錢去彌補服務的缺失;對於消費能力一般或較差的使用者,可能就難以接受這種服務落差,甚至會放棄繼續使用衣二三平臺。而所謂的目標使用者群佔45.7%,換一個說法就是非目標使用者群佔一半以上。
衣二三發展到現在已有幾年時光,但是使用者體量並不大,像現在這樣“精篩”使用者會把自己越做越小、越做越難,還會改變自己作為共享衣櫥的初衷。使用者忠誠度是需要培養的,也是需要包容的。如果繼續目前的情形,使用者可能就會只出不進,衣二三將很難長期經營下去。其實,流量才是共享衣櫥真正的出口,不能一味的“精打細算”。
所以,等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衣二三還需重新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也要考慮使用者的感受。只有達到雙贏衣二三才能帶領共享衣櫥真正“活”起來。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