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六”大考,難倒了哪些學渣車企?
2018年12月24日,深圳頒佈新政策將“國六”執行時間推遲至2019年7月1日。5天后,海南也推出政策,將“國六”執行時間推遲至2019年7月1日。政策的推遲反映出提前落地“國六”政策存在困難。遙想當年,2018年11月1日深圳第一天執行“國六”標準時,多家媒體對當地經銷商進行了走訪,被調查經銷商均出現了無車可賣的情況。
儘管我國在汽車技術層面距離世界第一陣營還存在不小差距,但我國的“國六”標準卻完全稱得上是全球最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之一。為了滿足這一標準,各大車企,尤其是注重價效比的自主品牌,都需要在技術能力和成本控制方面克服不小挑戰。
首先在技術上,以第一類車(包括駕駛員座位在內,座位數不超過6座,且最大總質量不超過2500kg的載客汽車)為例,“ 國六a”標準是“國五”標準的過渡,相差不大,而“國六b”排放標準則比“國六a”加嚴了40%-50%。更重要的是,“國六”排放測試還首次增加了實際道路檢測的內容。成本上,輕型汽油車的單車升級成本約為1200元,輕型柴油車則更高。
更重要的是,要克服新政策不僅任務重,而且時間緊。2018年1月1日,“國五”標準才剛剛開始在全國執行,而到了2019年7月1日“國六”標準便將在多地提前實施,時間間隔不到兩年。要知道,“國四”和“國五”在全國的執行時間相差近8年,即便是在成熟市場歐盟,“歐五”和“歐六”標準的實施間隔也達到了五年。
即便如此,多數車企面對新的挑戰都進行了積極調整。億歐汽車通過整理2018年7月-12月的車型生產/進口數量資訊發現,一方面,各車企在有意識地調整“國五”車型的數量,另一方面,大家對於“國六”車輛的研發與生產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目前,我國每月生產與進口的“國六”輕型汽油車型數與“國五”車型已經較為接近。截至2019年1月25日,共有62家車企的1071款“國六”輕型汽油車車型在機動車環保網上公開。除一款進口車型僅滿足“國六a”標準以外,其他公開車型均符合“國六b”標準。 可以說,對於主流車企而言,生產“國六”車型已不存在技術門檻。
然而,據億歐汽車瞭解,進行資訊公開的車型數多並不代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截止1月25日,機動車環保網資料顯示,進行環保資訊公開的“國六”車輛總計約為107萬輛。根據生態環境部的要求,機動車生產、進口企業應在產品出廠或貨物入境前,公開主要環保資訊,這也意味著上述車輛數相當於“國六”車型數量總和。另外,每週進行環保資訊公開的“國六”車輛數量在8萬量左右,也就是說, 現階段,每月生產的輕型“國六”車的數量僅為32萬輛。而2018年乘用車月均銷量接近198萬量,“由此看來,國六”汽車的數量目前還不能完全覆蓋市場需求。
雖然整個行業初步具備了生產“國六”汽車的能力,但在這場技術升級的變革中,並不是所有車企都走在前面。
億歐汽車通過整理各車企生產/進口“國六”標準輕型汽油車的車型資訊編號數量(一個車型由於發動機不同,可能會對應多個資訊編號)發現,截止至1月10日,在生產/進口車型資訊編號數量位列前20的車企中,合資車企達6成,是中國品牌的三倍。
在自主品牌中,除去吉利、長安、長城等車企以外,大部分國內車企公開車型數量較少,北汽自主、華晨汽車、江淮汽車等老牌國企甚至沒有任何“國六”車輛資訊公開,意味著這些車企沒有任何一款符合“國六”標準的汽車投入市場。
國務院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指出,包括京津冀周邊、長三角地區以及汾渭平原在內的重點區域和成渝地區、珠三角地區執行“國六”標準的時間應不晚於2019年7月1日。此後,上述地方政府也陸續釋出了“國六”的實施時間表:除廣州市3月1日執行“國六”標準、北京市2020年起執行“國六”標準以外,其他重點區域制定的 “國六”標準執行時間均為2019年7月1日。
不過,在“國六”執行的具體細節上,部分地區仍有差異。其中,成都規定,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新註冊登記的所有輕型汽車執行“國六a”排放標準;深圳規定2019年7月1日前已購買的符合國Ⅴ標準的輕型點燃式發動機汽車可在2019年9月1日前憑2019年7月1日前開具的正式發票,辦理車輛註冊登記手續。
對已經完成技術升級的車企來說,可以較為從容地調整“國六”車輛的產能,在提前執行“國六”標準的區域佈局“國六”車輛的流通。而對於北汽自主、江淮汽車、華晨汽車等仍未推出“國六”車型的車企來說,把符合“國六”標準的車造出來是當務之急。 如果問題遲遲不能解決,這些車企將會在提前執行“國六”的區域面臨無車可售的局面,也會給本就經營困難的經銷商增加壓力。
汽車行業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革之中,一方面是新“四化”的大潮驅動各車企開疆拓土,另一方面是經濟寒冬,銷量增長乏力。雖然汽車產業的未來是“新四化”,但是 在這個目前燃油車銷量佔比90%以上的市場中,加快向“國六”時代過渡,捱過寒冬,似乎是更切合實際的目標。如何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打磨內功,產業協同,成為各車企思考和佈局的重點。
“國六”標準的執行就像寒冬中的一次考試,一方面考驗各車企的技術升級和渠道佈局能力,另一方面考驗車企的統籌協調能力。面對即將到來的各地執行“國六”標準的時間節點,各車企能否順利的過渡到“國六”時代,又會在2019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