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也是一種領導力:有效的溝通,不在於表達,而是傾聽!
高維君說:
教練式領導力 的三個能力是 深度傾聽 、 有力提問 和有效反饋。其中,深度傾聽最難,有力提問次之,有效反饋最容易。
來源| 高維學堂《教練式領導力》
主講 | 季益祥 金律言
編輯| 高維君
教練式領導力最重要的三項能力是深度傾聽、有力提問和有效反饋。這三個裡面哪個最難?深度傾聽最難,有力提問次之,有效反饋最容易。
中國人很含蓄,嘴上說的跟心裡想的不太一樣。舉個例子:
孩子:媽媽,我告訴你一個祕密。
媽媽:什麼祕密呀?
孩子:我發現坐在我前面的同學用手機,後面的同學用手機,左邊和右邊的同學都用手機。
媽媽:媽媽知道了,同學們都有手機。但你是不一樣的,你肯定不能用。
這麼一說,孩子一個禮拜也不想跟媽媽講話。為什麼這樣?因為這位媽媽沒有弄懂深度傾聽的學問。
傳統的觀念認為,聽往往是為了解決問題、做出判斷或給出建議,輔導他人是說多於聽的活動。大多數人並不是為了理解才去傾聽——而是為了回答才去傾聽。他們不是正在發言就是準備要發言。但是,傾聽是開啟被指導者心扉的技術,學會傾聽是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基本技能。
1. 傾聽的3個層次
在教練的過程中,傾聽分為三個層次:傾聽事實、傾聽情緒、傾聽需求。
傾聽事實,就是指教練要聽進對方的想法。雖然這個很容易理解,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難以做到。對待任何事情,每個人的態度都會有所不同,能夠聽進去別人意見,是教練的基本素質。
在教練過程中,切忌以自我為中心,以教練自己的價值觀來對被教練者的觀點進行評判,這樣會導致教練的無效。你可以通過確認的方式來確保你聽到對方所陳述的事實:“你剛剛說你希望會計部門此周完成審計報告,而會計部門認為等到假期結束後也是可以的,是這樣的嗎?”
傾聽情緒,就是要以同理心去充分地感受對方內心的情緒變化,你可以這樣確認:“聽起來你感到非常的鬱悶,有點不知所措,是嗎?”這時,被指導者會感受到自己被深深的理解,願意敞開心扉繼續交流。
傾聽需求,需要教練時刻思考“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方的潛能”這個核心問題,談話要圍繞被指導者展開,傾聽被指導者希望達成的目標。這符合成果導向的教練技術要求,只有聽懂了需求才能明確改變的方向和對話的目標。
事實上,任何情緒的背後都有正向需求,很多情緒是被指導者不想要的,只有需求才是他想要的。如果教練真正做到用心傾聽,被指導者的思維座標會自然轉向期待的結果,如此會大大提高教練的有效性。
2. 深度傾聽的3個原則
馬克吐溫說:“上帝給了人類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是希望人類少說多聽的。”傾聽要聽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傾聽他人說什麼,是一種非常明確地對他人表示尊重的方法。如果我們要了解被指導者的想法,就必須傾聽。
深度傾聽可以鼓勵被指導者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問題,並喚起被指導者對教練的責任感。
傾聽並不難,只要先改變行為,習慣跟著就會慢慢改變。深度傾聽通常有三個原則:接受、反應和確認。
接收就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體會他人,把說的機會留給對方。因為下屬說得越多,你就越瞭解他們。你要讓輔導產生作用,就要讓他多說,對方說的越多,就越能開啟心扉。
反應是使用語言和非語言要素,讓對方覺得你真的是在聽。作為教練式領導者,在傾聽下屬傾訴的時候,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
首先是肢體語言,也就是非語言反應。點頭、微笑、眼睛要注視對方,這些都是真誠的表現。但也不需要一直盯著對方,偶爾跟對方對視一下,看對方頭和肩膀的中心位置,會讓對方覺得你很真誠。
記錄也是非語言反應的一種。平時工作中,經常會發現員工每次都說知道了,說要這麼做,但回去沒這麼做。為什麼呢?因為沒做記錄,忘記了。
談話的時候,教練式領導要做記錄。做記錄有幾個好處,第一說明領導對這件事情特別重視。第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下對話過程中的一些核心觀點、目標、時間節點、關鍵步驟等,談話結束後,再跟員工確認。再不放心,就讓員工籤個字。白紙黑字寫下來,員工行動的動力就開始提升。
保持肢體動作同步也很重要。肢體同步是心理學的發現,有一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根據什麼區分?最簡單的,就是共同的愛好或習慣,保持肢體動作一致,瞬間讓對方覺得跟自己是一夥的。
傾聽的時候,用同樣的語音語調,重複對方的某句話或者關鍵詞。這被稱為“回放”。回放會讓對方的感覺很好,因為他的話從你的嘴巴里出來了,他就很興奮,願意多聊一聊。
回放的方法簡單有效,但注意要僅僅回放最重要的東西。如果過多地使用,被指導者會想,“為什麼教練總是重複我說的話呢?”
最後一個是確認。如果我們已經領會了他們的意思,向對方表示你已經或正在理解對方所說的意思,跟對方產生共鳴。比如用“讓我來明確一下……”“你的意思是……是這樣的嗎?”“換句話說就是……是嗎?”這樣的句式,重複對方的觀點,表示你理解了對方的觀點。
3. 妨礙傾聽的4種行為
哪些行為過早出現會阻礙我們的傾聽?
一是建議。例如,“我想你應該……”,“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這是好為人師。建議的潛臺詞是,你不會我會,你不行我行。
二是安慰。例如“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哦,你這可憐的人……”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能同情,因為同情是表示在心理上比對方更高一籌,也會讓對方產生牴觸心理。
三是喜歡批判。“高興一點。為這件事難過值得麼?”,“像你這樣的人,還想……”這些批判就更不用說了!
四是在被人講述的過程中著急詢問:“這種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以上這四種行為,都不能在別人傾訴的時候過早出現。那麼什麼時候可以出現呢?就是對方無比尊敬、無比敬仰你的時候,你就是對方的一位偉大導師,他對你信任度很高,那麼建議或者安慰,甚至批判都沒問題。電視劇《亮劍》中主人公李雲龍經常把下屬罵一頓,但下屬一樣忠心耿耿追隨他。為什麼?因為李雲龍平常對下屬很關注,有非常好的信任基礎。
傾聽的核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聽到語言背後的情緒和需求。因此,讓被指導者感覺到教練在傾聽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的領導者都善於溝通。但是,有效的溝通,不在於表達,更重要的是傾聽。傾聽是拉近距離,建立信任,開啟心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