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營銷人幕後的5種新型營銷互動玩法!
世界上或許沒有比營銷界更喜新厭舊的行業了。同樣的創意和玩法,重複10遍尚且能叫偷懶,若是重複20遍,就只能被罵做庸俗,並被同行嗤之以鼻了。
在跟風和模仿的亂流中,營銷人更需要用心洞察使用者的心理,那裡有一些新鮮的慾望和喜好正在悄然生長,並且能夠發展為幫助我們實現成功營銷的強大推力。
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3.0》一書中提到, 被網路連線的消費者,越來越像一個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普世價值觀的立體的“人” ,我們需要超越瑣碎而狹隘的“營銷技術與手藝”,將“交換”與“交易”提升為“互動”和“共鳴”。
這篇文章想與你分享5種新興的營銷互動玩法以及隱藏在它們背後的,使用者心理的變化。
1 身份的轉移:從獵物到隊友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營銷視作一場“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品牌主和消費者有意無意地總是處在對立的兩端。
品牌主想方設法地從消費者身上攫取注意力、好感度和金錢,在這樣的思維導向下,使用者往往被視作一個個靜止的“獵物”,被各式各樣的廣告資訊“圍獵”並“俘獲”。
社交媒體的崛起,打破了這種不平等的對立局面。渠道的下沉與碎片化,給使用者手裡遞去了“麥克風”,他們對品牌的意見能夠輕易被髮表、被聆聽,並且容易對其他潛在客戶產生影響。
這些普通使用者,以及他們中的意見領袖,取代了廣告話術和明星代言人,決定著品牌、產品的口碑和命運。
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品牌主想要使自己的資訊得到大量傳播,就不能再將使用者視作“獵物”,而要將他們視作親密的“隊友”:給予他們充分的激勵,調動他們在整個營銷過程中的參與度,並促使他們輸出正向評價。
一些嗅覺敏銳的品牌主已經做出大膽的嘗試。2016年,75歲的美國巧克力豆品牌M&M’s就曾把巧克力豆常規口味的決定權讓渡給使用者。
他們發起一場投票,讓消費者在蜂蜜堅果、咖啡堅果和辣堅果的花生巧克力豆中做出選擇,最後咖啡味勝出,成為M&M’s的常規口味。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款產品在測試階段時,最受歡迎的就已經是咖啡味巧克力豆,M&M’s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借這個營銷活動與使用者一起“玩耍”一番,讓使用者獲得參與感,建立起雙向溝通。
最近,越來越多的品牌主開始採取“把使用者變隊友”的營銷手段。西班牙漢堡王近期在Instagram上發起一項調查,它們通過9支短片,讓使用者選擇自己青睞的口味,如漢堡中要加幾片肉、幾片生菜,醬汁選哪種口味等。
完成調查後,使用者可以獲得優惠券,在規定的時間內可到門店兌換票選出的定製漢堡,在幾小時內,這場活動的參與使用者就超過4.5萬人,併產生了27萬次互動。

可以看到,在新的營銷思維下,使用者的身份已經發生轉移,從“獵物”變成了 “隊友”,參與感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場帶有battle味的互動、一套新奇有趣的激勵機制,都有可能將使用者轉化成與你並肩作戰的“隊友”,拉近品牌與使用者間的距離,為營銷注入強大的話題性和自傳播力。
2 “打卡”心理學:體驗更具“可晒性”
讓使用者主動地、熱心地傳播品牌、產品?這是每個營銷人夢寐以求的密匙。
新媒體時代,用刺激性的“情緒”煽動使用者從而讓內容獲得病毒式的傳播,已是一種屢試不爽的招數,但它的缺陷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情緒喧賓奪主,往往使品牌、產品資訊難以在使用者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與線上的“情緒”相比,線下的“體驗”就能較好地彌補這項缺憾。如今,在青年人群尤其少女群體中,流行著一個詞,叫“打卡”。
不同於健身打卡、背單詞打卡,這個“打卡”是指去了某個地方之後,拍照晒留影這一行為,比如“打卡XX網紅餐廳”“打卡XX拍照聖地”。
這是一種在線上分享線下體驗的行為,它帶有某種程式化的意味, “打卡”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是“晒”,並在晒的同時留有供後打卡者參考、模仿的意義。
比如下圖中的芝加哥火烈鳥網紅牆,就吸引著無數INS網紅前來打卡。

據美國活動平臺Eventbrite資料顯示, 超過3/4的80後、90後消費者,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會優先考慮購買“體驗”,而非產品。
這是一個有趣的資料,“體驗”顯然比產品更具有豐富性和“可晒性”,能夠幫助使用者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設”。
從去年以來就層不不窮的品牌“快閃店”可以看出,線下體驗和情感互動正變得流行,它們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讓使用者對品牌產生記憶,並且在空間中給予品牌資訊更多樣化的露出。
去年底,馬蜂窩在北京三里屯舉辦了一場名為“攻略全世界網紅牆”的體驗活動,它將全球12面知名網紅牆進行了一次縮小版“復刻”(如美國救贖山、日本千本鳥居等),並搬到一個展廳中,讓使用者在1小時內就完成穿越全球的網紅牆打卡。

雪糕品牌夢龍近期也讓一組具有“打卡”價值的巨幅插畫,出現在巴黎、倫敦、羅馬等主要市場的街頭,在富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中,隱藏了夢龍雪糕的形狀。
插畫家認為“如果能吸引人們在緊張的通勤時間中依舊為此停留了兩秒,這就已經成功了。”

其實在“打卡”心理的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動作,那就是“將照片po到社交網路”, 而這種使用者行為正是營銷活動實現自傳播的關鍵,甚至無需獎品的激勵。
在這個使用者對廣告營銷資訊早已免疫的時代,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景,構建與使用者交流互動的軟空間,或許比喧賓奪主的情緒營銷來得更優雅而有效。
3 告別程式化,製造Wow Moment
Wow Moment(哇哦時刻)是指使用者驚喜併發出感嘆的時刻。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在資訊過載、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營銷必須為使用者創造意外和驚喜。
有三個因素可以構成Wow Moment:
1)WOW要讓人驚訝,當某人有一定期望值,而結果超出這個值時,他就會發出驚歎;
2、WOW是個人化的,只有通過個人的體驗才能觸發。個人深藏的需求一旦得到滿足也會引發WOW時刻;
3、WOW是有傳播性的,經歷了WOW時刻的人會自主向他人傳播這一資訊。
泰國文胸品牌Sabina Doomm Doomm曾經拍攝過一支腦洞大開的廣告片,把天堂描述成一間“辦公室”,處理著人類的所有活動。比如“報酬”團隊負責懲罰小人,對“有外遇、交友複雜、愛搞曖昧又滿嘴謊話”的男子處以“一道雷劈”的懲罰…而片中主角,負責“造人”的普羅米修斯則是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

普羅米修斯奉行“藝術是急不得的”,但面臨情人節帶來的20萬人口激增時,也變得手忙腳亂起來,這導致,有的作品變得不那麼精緻。

短片的最後,一位對普羅米修斯的“手藝”不滿意的漂亮女孩,購買了一件Sabina Doomm Doomm,並告訴觀眾“不用靠老天也能很豐滿”。
當普羅米修斯質問“是誰讓你們拍這種片子”時,女孩說“是神啊”,“哪個神?”,“顧客”。
這樣的神結局就能製造Wow Moment,並且讓使用者忍不住轉發,分享給自己的朋友,這則短片僅在微博上就已經有1235萬次播放量,並且因為劇情與產品的強關聯,讓使用者看完短片後對產品也能產生較深的記憶。
4 拒絕標籤,歡迎“微標籤”
營銷人往使用者身上粗暴貼標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然而這並不代表“標籤”已經完全失效。使用者通過向他人、向外界展示自己,以此尋求認同和正向反饋是天然的需求,他們之所以反感“標籤”,心理根源是“我不想和別人一樣”,不想讓自己的性格和別人“撞衫”,這是一種對趨同和自身個性泯滅的恐懼。
如果換做描述入微、與他人重合度較小的“微標籤”(microlabel),就既能彌補普通標籤的粗暴,又能讓使用者向外界較為輕鬆和清楚地展示自己的個性。 給使用者提供“微標籤”,是近期多個成功營銷的關鍵。
如果觀察仔細,你會發現近期刷屏的多個測試類H5,都不只是簡單地利用了使用者愛晒愛秀的心理,而是都用到了“微標籤”這一技巧,通過數量足夠多的、並且能夠形成多樣化組合的文案,為使用者勾勒出不那麼與別人“撞籤”的畫像。

網易雲音樂的測試類H5“個人使用說明書”,通過讓使用者聆聽6種聲音,生成使用者的個性描述,如“XX吃得越少,越會變胖”、“要定期給予XX餵食,他相當單純”等。
單從文案來看,或調侃或常規,並沒有格外引人注目之處,但它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一共準備了66組不同的文案,意味著它們可以組成4萬餘份“不撞衫”的“個人使用說明”,告訴使用者“你是特別的,和別人不一樣”。在這樣的心理下作用下,使用者極易產生分享轉發的衝動,主動為自己貼上“微標籤”。
而網易新聞的刷屏H5《睡姿大比拼》,則將“微標籤”影象化,通過足夠多樣化的組成部件,讓使用者可以生成自己專屬的“睡姿”和“生活圖景”。

為了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個性展示需求,H5中僅放置在床上的小物件就有多達27種選擇,為使用者的“微標籤”自創作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
5 “模仿律”法則:釋放“種草”本能
如果留心就會發現,如今,諸如“網紅餐廳”、“網紅酒店”、“網紅面膜”、“網紅打卡地”等說法越來越普遍了。
任何商品、服務、體驗,只要加上“網紅”兩個字的字首,都很容易讓使用者“種草”。
對網紅產品的迷戀,對“種草”和“拔草”的享受,是新時代消費者的一大特徵。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曾在其著作《模仿律》中提出過一個觀點: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社會是由相互模仿的個人組成的群體,每一種人的行動都在重複某種東西。
塔爾德的“模仿律”可以解釋為什麼大眾更容易種草“網紅”產品,它們是擁有各種背書的、經過驗證的、擁有良好口碑的絕佳模仿物件。
就像戴森Supersonic吹風機,在各種推薦貼中被塑造為優雅中產生活的標配,購買它則可以視作對這種生活狀態的追求與模仿,使用者的心理機制則是“購買了戴森Supersonic吹風機,我就過上了優雅精緻的生活”。
值得關注的是,電子支付和電商的發達,已將“種草”到“拔草”之間的過程大大縮減了,對於那些客單價較低的商品,甚至只需要短短几分鐘的時間。
這個時候,如果能在商品文案中擴大“模仿律”的作用,對使用者進行心理暗示,則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許多種草貼中,都能看到“它在INS上火的不行”、“時尚博主力推”等字眼,就是在悄悄使用“模仿律”,釋放使用者“種草”力的技巧。
結語
這是一個營銷的壞時代,注意力從未如此稀缺,使用者從未如此挑剔。
這也是一個營銷的好時代,這個時代的使用者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具有合作性、人文精神和幽默感,他們身上藏有幫助品牌主實現自傳播的鑰匙。
唯有跟緊他們的心理趨勢,才能從疲憊的跟風者變為新穎玩法的創造者。
文 | 烏瑪小曼(微信號 wumaxia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