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公益從“指尖”走向“心間”
這個週末,很多人的朋友圈被“99公益日”刷屏。這一全民公益行動日進入第四個年頭,騰訊基金會今年拿出2.9999億元配捐金額,另外新增1億元作為支援慈善公益組織的成長基金。相對於前三年公益界對募捐人次和錢款數字的歡呼,今年“理性公益”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傳統慈善機構紛紛加入
“江蘇省慈善總會光伏助殘扶貧專案正在參加騰訊99公益日活動,現在開始到上午11時,只需1元錢,就有機會獲得騰訊公益基金隨機金額(0-999元)的配捐。愛心會翻倍,敬請各位愛心人士積極參與。”9日上午,省慈善總會專案部相關負責人馬捷傳送一條微信朋友圈。
省慈善總會今年第一次加入“99公益日”的陣營,一口氣推出光伏助殘扶貧專案、慈善精準扶貧保險專案、慈善血透、護苗行動等6個品牌專案參與募款。截至9日16時,資助貧困家庭兒童大病的專案“護苗行動”獲31495人次捐款203662元,騰訊配捐53613元;幫助醫院新建擴建血透治療室的“慈善血透”專案獲21721人次捐款109445元,騰訊配捐26550元……省慈善總會承諾,此次公益日籌集的善款加上配捐將全部用於專案,不收取任何管理費。
全國各地的扶貧基金會、團省委、紅十字會、殘聯、婦聯等組織機構和專案也紛紛加入。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民間公益行動得到政府和大眾普遍認可的一個訊號。藉助傳統公益機構、企業、媒體的合力,“99公益日”的影響力從線上延展至線下,從公益行業延伸到社會大眾,從公益平臺拓展到社群鄰里。
“短短3天,就獲得5.5萬人次40萬元的捐款。慈善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需要很多人做一點點。”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傳統慈善機構的捐款主要來自大企業和知名慈善家。首次參與全民網路募款活動,重新整理了他們對網路募捐的看法,今後他們也將更加重視民間慈善資源的啟用。
專案設定更加“打動人”
由於今年很多專案的設定更加契合個人訴求,讓很多微型公益組織收穫頗豐。南京姚坊門慈善基金會屬於社群型基金,今年推出關愛失能老人、籌集紙尿片專案——“12元給老人購買一天量尿不溼”的宣傳語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南京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防止失智老人走失的黃手環專案,獲得6.8萬元捐贈。
“往年我都是選騰訊的大專案捐款,因為可信度高。今年我會選一些看上去很打動人的專案。”南通大學學生志願者組織負責人李雯雯告訴記者,相比機構知名度,她更看重專案本身是否更貼近需求。
“公益資源具有獨佔性,不像買東西時貨比三家。”省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認為,“99公益日”持續紅火說明,公益不能追求標準化,受助物件的具象化、專案設定的差異化和捐贈群體的多元化,才能帶來公益慈善的大繁榮。
“冷靜器”幫你理性捐助
“99公益日”發起第一年,創下3天吸引205萬愛心網友捐款1.27億元的國內網際網路公益募款紀錄,隨後紀錄不斷被重新整理。網路公益探索的更加便捷、透明、開放的平臺贏得大眾認可,平民慈善焰火越點越旺。
隨著網路公益模式的不斷成熟,今年“99公益日”啟用技術手段讓不同的公益專案透明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比如,籌款財務披露元件再次升級,引入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夥伴,幫助公益組織高效做好“專業披露、透明呈現”。
“我們去年捐贈的專案做得怎麼樣?錢捐得值不值?”針對公眾疑問,今年“99公益日”發起“迴響計劃”,針對過去受較大關注的公益事件,通過視訊記錄,呈現專案的透明改變。今年活動中還新上線“冷靜器”功能,意在鼓勵使用者捐款前,多想一秒,多檢視專案具體情況,理性捐助。
“99公益日”不僅激發社會大眾的捐贈熱情,也在實戰中提升各型別公益機構的專案設定、創新和運營能力。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社工系主任許芸認為,民間興起的公益日正全方位幫助中國公益行業更快實現從自發到自覺、從感性到理性、從熱情到專業的發展過程,打造科技時代下的“理性公益”。
“從‘指尖’到‘心間’,中國網路慈善正在從一時感動變為長久習慣,由情懷驅使走向理性判斷。”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陳一丹表示,如何努力讓數億國民的每一份善念都發於真心、成於理性、恆於透明,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99公益日”正在助力中國公益行業的進化與變革,“理性公益”將成為下一波核心與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