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視角】家庭教育一片空白?這家公司是這樣做的
目錄
二次創業,不走老路
從“每天三分鐘”,到家長家內容矩陣
家庭教育的藍海,需要線上線下融合?
導語
近日,《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提請審議,以地方法規形式明確提出,父母雙方任何一方缺位,都要承擔法律責任。本是屬於“私人”的家庭教育一下子上升到法律高度,背後恰恰折射出了國內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否也需要像義務教育一樣需要統一的課本、統一的學習和考試,直至考試合格?事實上,作為家長,真的需要一份“合格證”。
在採訪過程中,鯨媒體瞭解到,家庭教育的難點在於諸多的不確定性,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懂得如何學、如何教育孩子;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眾多家長的需求點並不好滿足;另外家長碎片化的學習方式造成了學習不夠系統,也不易維持長久的學習力。
家庭教育的空白如何補齊,由誰補齊?需要怎樣的手法,是否需要線上線下打通,還是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樣?家長家創始人熊驍找準了一個好時機,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在教育行業裡鑽研了20餘年的他將落腳點放在了家庭教育這片藍海。
· 鯨媒體專訪家長家創始人 熊驍 ·
二次創業,不走老路
與大多數教育創業者一樣,有著教師背景的熊驍在老家做了五年中學老師之後,在1993年,拋棄鐵飯碗奔赴下海大潮。“當時教育主管部門建議我辦理停薪留職,但是我沒有考慮,因為我不想給自己留後路。人性就是這樣的,有後路就不會全力以赴。”
熊驍接下來的經歷是在國內頗具規模的民辦教育集團,從基礎崗快速提至管理層,帶著團隊開闢新的區域市場,十幾年下來,他身上掛滿戰績但也充滿疲憊,正逢當時民辦教育市場低潮。好在線上教育的到來,讓熊驍又燃起了新一輪鬥志。
早在2000年,熊驍自己投資了一家公司,正好做家庭教育,當時的思路主要是賣課,但是以失敗告終。 當再次選擇做家庭教育時,他也在思考,十幾年前的老路要不要重走?答案當然是不。
2014年教育O2O風起雲湧,熊驍在一個契機下參與了跟誰學的創業,2016年2月,獲得了跟誰學創始人陳向東的種子輪投資。
“可以說沒有跟誰學這個平臺,就沒有家長家創業的動機。當時跟誰學有60多萬名老師和10萬多家機構入駐,我很明確要大力做C端,我要為跟誰學大平臺輸血,尋找更多的C端使用者。 當時我沒有選擇做課程研發,而是用網際網路的流量思維重新定位新的創業,於是就有了家長家。”
所謂的流量思維就是讓更多的家長能夠知道、關注、訂閱家長家這個平臺。熊驍說道,當時他覺得自己對網際網路、對教育、對家長群體的理解比較到位,但是真正把教育和網際網路結合起來,能不能走得通?而且到了2016年,整個公眾號的紅利趨於下降,這個時候能不能爭取到最後的流量,這又是一個問號?
二次創業時,熊驍的年齡讓他不再屬於年輕的創業者群體,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慎重,一定不能踩坑。 所以在當時只有3、4個創始成員的情況下,熊驍只做一件事情,公眾號增粉。
“有人問我怎麼變現,怎麼賺錢,怎麼研發產品,我沒有精力去想,所有的時間都盯著我的社群,盯著我的使用者,因為家長們提的問題太多了, 你只有解答每一個問題,並且要解答得讓他滿意,他才會傳播,才會帶動其他的使用者進來。”
據熊驍介紹, 從2016年5月4日家長家公眾號釋出第一篇文章開始,到2017年1月18日,家長家做到了擁有100萬公眾號訂閱使用者量以及60萬的社群使用者量。
“當時很多人問我,為什麼3、4個人能做到100萬的公眾號使用者,而且同時做了1萬多個社群和60萬的社群使用者量?其實沒有什麼其他方法,就是靠一張海報。用簡單的方式去實現。”
最開始家長家公眾號推出了家長家早課堂,內容完全免費,免費意味著降低了家長的學習門檻,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
“每天三分鐘,學做好爸媽”,這是家長家的slogan,用三分鐘聽完一段家長教育語音,家長就能學到一個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快,這張海報傳遍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家長掃碼之後進入到家長家的公眾號,點選選單欄免費學習入口,就會自動進到學習社群。
(家長家公眾號介面)
熊驍告訴鯨媒體, 家長這個群體就是這麼奇怪,他可以為了孩子的學習掏3萬、5萬。但是如果讓他自己掏30塊錢、50塊錢去學習,太難了。 家長群體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碎片化的學習時間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否能堅持學習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線上學習的環境下,更難去管控。
“所以我無非就是用好的內容,好的音訊,並且全部免費開放,廣泛地傳播,把這些因素都結合起來以後,每天都有幾千人的流量進入,最多的時候每天能達到一萬多人,再借助一些打卡的小工具,使用者量可以呈現指數級的增長。”
大概不到半年的時間,家長家就已經實現盈利,“ 我們的營收主要來源於廣告收入 ,這很正常,當用戶量達到一定級別,就會有廣告主動找上門。”
從“每天三分鐘”,到家長家內容矩陣
除了備受關注的“家長家早課堂”(週一到週五每天早上推出3-5分鐘的家長教育音訊)這一品牌外,家長家的另一大品牌就是“家長家大講堂”,固定在每週三晚20:00開放免費的60分鐘左右的家長教育專家講座和適合孩子學習的學科講座。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0多位教育行業的大咖來到《家長家大講堂》舉辦了講座,每次線上聽課人數從1萬到8萬不等。
“我們當時靠3、4個人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做了100萬的公眾號使用者,實際上就是歸功於這兩個子品牌。目前《家長家大講堂》服務號大概有20萬的使用者,同時線上聽課能達到7、8萬人次。”熊驍說。
在創業初期,熊驍會親自請一些專家學者來家長家大講堂講課,但當單次聽課人次達到3、4萬時,事情發生了變化。“慢慢地有很多人會找到家長家,尋求在大講堂講課的機會。”
(家長家大講堂公眾號介面)
在2017年下半年,隨著使用者量的激增,需要有更多的內容來覆蓋到更廣的群體。於是,家長家在家長家早課堂、家長家大講堂之外,建立了中小學閱讀吧、家小學、家中學、小學大語文、小學奧數杯、小學流利英語、中小學朗讀者、小學精品閱讀、小學古詩詞課堂、小學文學常識等十餘個公眾號,形成了家長家公眾號矩陣。
從公眾號的命名上就可以發現, 家長家內容已從原有的家庭教育拓展至中小學語數外主課及相關內容,呈現形式上也由單純的音訊發展為音訊與文字結合。課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於家長的需求,一類是基於孩子的需求。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想覆蓋到0-18歲孩子的家長,但是現在轉移到0到12歲, 原因在於12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上步入了初中、高中,這時候家長的關注力基本上從家庭教育轉移到應試教育、升學考試上。 對於12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可塑性會更強,他們的家長年齡較輕,容易接受新的家庭教育觀念,而且在育兒上的時間也相對自由。”熊驍說道。
據他介紹,目前在家長家平臺上的使用者中,0-6歲孩子的家長佔比在35%左右,6-12歲佔比達50%,12歲以上佔10%左右,0-12歲的家長群體佔到了85-90%。
在家長家平臺上,家長聽得最多的是情緒管理方面的內容,“現在家長普遍焦慮,他很愛孩子,但是往往用錯了方法,甚至以愛的名義幹錯誤的事,比如吼孩子、責罰孩子,但是其實家長也很後悔這樣的舉止,所以針對情緒管理的課程,家長的點選量非常高。”
家長家的中小學朗讀者、小學古詩詞課堂、小學文學常識等公眾號在寒暑假期間會形成流量高峰,“孩子的假期生活如何規劃?他們可以學習好的課程,可以跟著我們的課程進行21天學習規劃。在寒暑假高峰期,我們在一天內建立起的社群數量就可以達到2000個。”熊驍說。
“在一節課程產生之前,我們首先要做使用者調研,在社群裡丟擲問題,看他們對什麼型別的課程最感興趣,第二,會對體制內的老師進行訪談、電話溝通了解教學中出現的難點。我覺得這個工作是必須去做的,你得了解你的產出是否真正匹配使用者需求。”
調研完成後,將敲定下來的主題安排給相應的員工,他們開始寫稿、由專家稽核、稽核通過後就進入到最後一個環節——錄製。“我們會請專業的主播錄製音訊,有的專家也會自己寫稿自己錄製。目前負責內容生產的專兼職人數在20-30名,整個家長家專職團隊始終控制在20人左右。”
家庭教育的藍海,需要線上線下融合?
2016年11月,全國婦聯聯合教育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等多部門共同印發了《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城鄉發展、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普遍建立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城市社群達到90%,農村社群(村)達到80%。在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家長學校,城市學校建校率達到90%,農村學校達到80%。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體服務平臺,到2020年,基本搭建覆蓋城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資訊共享服務平臺。
當時檔案出臺的時間距離家長家創辦不過半年,熊驍用“吃了一顆定心丸”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規劃裡提出的80%、90%這幾個數字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90%的社群要有家庭教育服務站,誰來做?家長喜歡什麼?用什麼樣的課程來做?
“家長家公眾號矩陣目前使用者量達200多萬,同時擁有4萬多個社群和300多萬的社群使用者量, 他們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使用者活躍度佔比40%左右。 我覺得我們對廣大的二、三、四線城市家長的瞭解應該是比較透徹的。所以誰去填補如此大比例的社群家庭教育服務站的空白,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發展的最好時機。”
對於未來的規劃,熊驍的設定是 以建立城市合夥人的方式佈局全國線下市場,“我的重心會放到線下,家長在線上聽了課,這些知識到底怎麼實踐和應用?這就需要線下力量的輔助, 比如今天可能是一歲孩子的媽媽一起做沙龍,明天可能是兩歲孩子的爸爸一起在社群活動,這就是國家在規劃裡面所提的90%的社群要建立家庭教育服務站的體現,所以我們將來一定會培訓成千上萬的講師,走到全國社群裡邊去,他們都是我們的合作者。”
熊驍也坦言,大力鋪開線下的前提是打造出一套有體系、有特色、有實操性的符合0到12歲家長群體的家長教育課程。那個時候需要藉助更大的團隊和資本力量的推動。
也會有人把家長家與知識付費產品作比較,“ 目前要做到有一定水平高度的知識付費產品其實不容易,我個人認為知識付費的瓶頸在於能否有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以及持續續費,迴歸到教育本質,教育需要面對面的分享溝通和互動。”
“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創業,需要網際網路思維,更要懂教育,懂家長教育,懂實實在在的內容,門檻就在於這兒。如果你只是想做一個專案,想做講座、做課程、夏冬令營、訓練營,這又是另外一個概念了,這種也有風險,因為有太多的從業者,競爭激烈。其實專注做好自己現在的事情就足夠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熊驍說。
拓展閱讀
1、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知識付費之風颳向青少兒,需求和難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