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理解Ulord(三)

最近兩個月,Ulord社群組織資深志願者參加了以區塊鏈和Ulord公鏈為主要內容的深度學習計劃,我有幸參加了這個培訓。
培訓由Ulord團隊8名博士組織導師團,每週組織一次視訊教學和疑難解答。課程已經接近尾聲,通過這個系列課程,我對區塊鏈知識、Ulord公鏈的基本情況有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瞭解,收穫頗豐,這段時間,準備結合學習資料,來談一談我對Ulord的理解,力求通過大白話,讓大家也對Ulord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我自己也重新梳理一遍知識脈絡。
頭篇文章,我們瞭解認識了比特幣的產生,並接觸了挖礦的概念,今天我們進一步去理解比特幣其他一些基本的概念。
第九,什麼是礦機?
前面,我們知道,礦工競爭記賬權就是為獲得挖礦收益。但礦工一個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的,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這麼幸運的第一個算出來,就想了辦法,改進演算法並製作專門用於計算“挖礦”的機器,於是出現了礦機。
礦機是為提高競爭力專門設計用來挖礦的機器。
第十,什麼是礦場?
專業礦機出現之後,一些有遠見的資金開始大量採購,並找到電費比較便宜的場地來規模化運作,這就叫礦場。
礦場是規模化運營礦機的地方,往往電費等費用較低。
第十一,什麼是礦池?
有的礦工在前期的競爭中,規模不大,獲得獎勵的機率不是很大,於是建立了一個平臺,拉上很多人一起組隊挖礦,並且根據一些特定的比例,比如說算力的大小進行利益的分配,這就出現了礦池。
礦池是為提升算力,採取組隊挖礦,並按貢獻分配的平臺。
第十二,比特幣第一次獲得價值的事件是什麼?
2010年的時候,美國的一個程式員用一萬枚比特幣交換了兩個披薩,到今天一個比特幣的價格價值四五萬,一個披薩的成本可能就幾十塊,他當時相當於花了四五億人民幣買了披薩, 這應該算比特幣“兌現”價值的標誌性事件。
用一萬枚比特幣交換兩個披薩,是一個傳奇。但最好當做一個故事來對待。
今天,我們瞭解了礦機、礦場、礦池,並知道了比特幣換披薩的傳奇故事。明天我們會學習比特幣的另一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