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理解Ulord(二)

最近兩個月,Ulord社群組織資深志願者參加了以區塊鏈和Ulord公鏈為主要內容的深度學習計劃,我有幸參加了這個培訓。
培訓由Ulord團隊8名博士組織導師團,每週組織一次視訊教學和疑難解答。課程已經接近尾聲,通過這個系列課程,我對區塊鏈知識、Ulord公鏈的基本情況有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瞭解,收穫頗豐,這段時間,準備結合學習資料,來談一談我對Ulord的理解,力求通過大白話,讓大家也對Ulord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我自己也重新梳理一遍知識脈絡。
昨天我們瞭解了Ulord、區塊鏈的概念,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區塊鏈,還知道了比特幣、區塊鏈和其他數字貨幣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瞭解區塊鏈的鼻祖——比特幣。
第五,比特幣是怎麼被髮明的?
比特幣是2008年由署名中本聰的人發明的.他於2008年11月1日刊出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文章,提出比特幣這個概念。在這篇文章中,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貨幣,在現實世界沒有任何的實物與之相對應,也沒有中央機構管理它的發行和交易。這讓它並不像法定貨幣一樣有國家信用做基礎。比特幣系統的交易和發行完全依靠系統中的使用者,中本聰試圖用數學和密碼學原理來解決由於沒有中央機構而可能在交易中導致的一些信任問題。
中本聰提出比特幣概念,被公認為是比特幣的發明者。
第六,什麼是比特幣?
在中本聰的文章裡,結合了諸如bemoney和雜湊開始等先前的一些發明,建立了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不依賴於中央機構貨幣發行,結算和業內交易,這就是比特幣。 比特幣依據特定的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的。這個計算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挖礦,而挖礦的人就是礦工。(後面還會具體說明)
通俗的講, 比特幣是一種總量恆定2100萬的加密數字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全球化、匿名性等特性。
第七,什麼是挖礦?
挖礦是將一段時間內比特幣系統中發生的交易進行確認,並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新區塊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礦工們為了爭奪獎勵,大家競爭去算一道題,在解題過程中,沒有任何捷徑能快速找到答案,只能是一個數一個數去尋找,誰最幸運找到這個答案,這個獎勵就給誰。因為這個過程跟傳統的金礦挖金子很類似,於是就把“挖”數字貨幣叫做“挖礦”,參與挖數字貨幣的人被稱為“礦工”。解題過程就是競爭記賬權的過程,找到答案就是獲得記賬權,而競爭過程就是合作記賬行為。
簡單的說,挖礦就是一種競爭記賬權的合作記賬行為,是生產比特幣的過程。
第八,為什麼礦工要競爭記賬權?
比特幣差不多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而這個區塊能打包的交易數量是有限的,但是礦工不會平白無故的去記賬去廣播,礦工也是要收取手續費的,這個手續費就是挖礦收益。誰有記賬權,誰就能獲得這個收益。
礦工競爭記賬權就是為獲得挖礦收益。
今天首先了解比特幣的產生,然後進一步認識了比特幣,並瞭解了挖礦,明天我們進一步去理解比特幣其他一些基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