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亟需破解盈利“痛點”
共享經濟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下的一種去中心化經濟模式。目前,我國共享經濟平臺發展面臨盈利困境等現實問題,應精準增加有效供給,進一步強化平臺運營管理,加強和優化平臺監管,實現我國共享經濟平臺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我國共享經濟伴隨著“網際網路+”得到持續快速發展,這種新模式也帶來了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的充分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包容性增長。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不到3000億元人民幣,2017年市場交易總額已近5萬億元人民幣,2018年突破7.5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共享經濟影響範圍也在逐步擴大,從起初的房屋、汽車高價值領域向自行車等其他領域不斷延伸。
共享經濟融合了理念、技術、模式以及制度等多層面的創新,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較為活躍的新動能。當前,我國共享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盈利已成為行業發展“痛點”。應抓住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癥結,精準增加有效供給,強化平臺運營管理,進一步加大對平臺的監管力度,推動共享經濟平臺走出盈利困境,實現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行業火爆難掩盈利困境
作為一個面向不特定人群的服務性平臺,判斷使用者需求是共享經濟平臺解決的首要問題。比如,共享經濟若計劃在私廚領域發展,就應當準確評估私廚的需求以及目標,同時還應妥善處理飲食衛生以及價格的問題。一旦判斷失誤,則很難盈利。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使用者需求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其變化不止是使用者需求變化所致,還與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應用的程式、技術以及成本等因素有關。
其次,共享經濟平臺只有擁有足夠的使用者黏性,才能持續盈利。一方面,在共享經濟平臺發展的早期階段,很難保障有效供給;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的風險存有不確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使用者黏性。這兩方面的因素不僅限制了共享經濟平臺的利用率,也影響了供需雙方的積極性,降低了盈利模式的價值。
在平臺運營方面,標準的服務、有效的使用者評價、具有市場需求的物品、適當的經濟規模等問題,都是共享經濟平臺運營必須考慮的重點。優步、愛彼迎等公司之所以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是由於其為使用者平臺提供了住宿與載客服務,並且住宿與出行對每個使用者而言都是剛性需求,有著很高的頻率,因此這些公司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與指標。相較而言,以租借為主的共享經濟平臺,由於供給方給予的物品沒有明確的標準,需求方很可能在平臺不能獲得與預期相匹配的服務以及品質。
在監管方面,我國共享經濟的迅猛發展衍生了不同類別的共享經濟平臺。最初的共享經濟平臺是為了分享閒置資源,和平臺一起獲得收益。然而,由於監管缺失、市場混亂,許多資源在日趨飽和的狀態下呈持續增加態勢,讓共享經濟市場逐漸“變味”,多餘的產能和閒置資源不僅加重了社會負擔,也偏離了共享經濟的初衷。比如,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並不是簡單的經濟盈利,已異化為通過押金租賃的方式獲得社會資金,這種盈利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
抓住“痛點”精準施策
推動共享經濟平臺走出盈利困境,需要抓住共享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癥結,精準增加有效供給,強化平臺運營管理,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平臺監管,實現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共享經濟平臺需要增加有效供給,推進持續盈利,提升共享經濟的盈利和效益。首先,應識別使用者的有效剛需。為提升有效剛需分析的科學性,可以藉助市場調查、資料整理等方式收集材料。其次,應結合使用者體驗,提高使用者黏性。為了確保供給的有效性,使用者密度必須小於資源密度,惟其如此使用者才能隨時找到資源滿足要求。而針對密度不足的情況,可以自建資源池,改善相關資源的供應密度。
二是共享經濟平臺需要強化運營管理,明確營銷定位。共享經濟平臺有序健康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優化平臺運營,明確平臺營銷定位。現代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平臺經濟,首先應有效識別和選擇兩大類目標客戶群體,即明確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客戶群體特徵,以此來確定進入共享經濟的領域和權利;其次,要明確需求方與供給方的營銷定位點,即關注雙方在價值層面各自真正的需求,為運營管理提供明確的目標指向;再次,通過產品服務、價格服務、渠道服務、資訊服務與定位點結合,最終確定合理的運營管理模式。
三是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平臺監管。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利用網際網路實現資訊對接,對供需雙方的閒置資源進行重新管理與分配。共享經濟的盈利模式是雙方交易時,結合交易收取佣金。從法律層面來看,共享經濟平臺應做好監管工作,建立信用評價、平臺准入、資源審查機制,對其進行安全、全方位的平臺監管。從政府監管層面來看,相關部門應建立有效的監管法令,出臺監管方案,保障共享經濟模式的有效管理。特別是在大資料時代,應將大資料運用於公共行政管理與服務中,有效提高政府監管水平與效率,為共享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王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