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和“共享經濟”發展報告解讀
第一,步入“網際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是黨中央、國務院為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經濟新動能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發〔2015〕40號文釋出以來,“網際網路+”快速、廣泛、深入推進,從人人互聯走向萬物互聯,從部分領域延展至各個領域,從外圍環節拓展到內部環節,從消費邁向生產,從資料進階智慧,驅動生產要素、經營模式、組織方式、業務形態、使用者角色、監管模式深刻變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跨界融合、加速創新的新時代。
第二,發展環境不斷完善
一是頂層設計持續構建。2015年以來,國務院制定出臺60多項“網際網路+”相關政策檔案,不斷擴充套件政策覆蓋面。“網際網路+”行動已融入農業、製造、政務等諸多重點領域,政策綜合性不斷增強。產業基礎、發展基礎、安全基礎、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網際網路+”基礎持續夯實,政策保障日益完善。
二是政策環境顯著優化。2015年以來,各部門結合各領域發展特徵與“網際網路+”發展需求,在11個重點領域研究制定140餘項政策檔案,推動各領域“網際網路+”工作多點突破。各地方已出臺近300份省級“網際網路+”政策檔案,覆蓋11大重點領域,並延伸到法律、稅務、氣象、地理等諸多領域,促進“網際網路+”行動政策體系持續完善。
三是參與主體日漸廣泛。企業積極創新組織管理模式,搭建創新發展平臺,廣泛參與“網際網路+”行動,主動擁抱“網際網路+”。科研院所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先進技術積累,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深入參與“網際網路+”。政府引導基金持續升溫,風投機構、網際網路巨頭積極佈局,各方主體踴躍投資“網際網路+”。
四是基礎支撐日趨堅實。寬頻網路加速普及,網路提速降費穩步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加速部署,“網際網路+”網路基礎不斷築牢。資料中心佈局持續優化,內容分發網路加快發展,物聯網部署不斷提速,“網際網路+”應用基礎日益堅實。通訊技術、自主軟體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產業應用快速落地,“網際網路+”產業基礎持續夯實。網路安全領域法律制度日漸完善,防護水平顯著提升,網路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網際網路+”安全基礎不斷強化。
第三,發展成效日益彰顯
一是傳統產業加速轉型。“網際網路+”廣泛滲透於研發設計、原料採購、庫存倉儲、物流配送等多個環節,有效降低傳統企業各項運營成本,並助力傳統企業打造智慧工廠、推廣智慧營銷、開展智慧服務。2017年製造企業生產裝置數字化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44.8%和46.4%。“網際網路+”還催生個性化定製等新業態新模式,促使傳統產業加快產品及服務的創新步伐。
二是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生產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科技引領金融創新,新型電商拓展零售空間,智慧化物流倉儲蓬勃發展,人工智慧應用步伐加快。資訊消費迅猛增長,流量消費佔居民通訊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30%提高到2017年的59%,消費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三是創新創業活力強勁。創新創業平臺不斷湧現,資金、資料、渠道等創新創業資源廣泛集聚共享,新生創業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創新創業主體快速成長,我國獨角獸企業以44.9億美元平均估值大幅領先他國。
四是公共服務優化完善。教育、就業、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已建立一批“網際網路+”政府服務平臺,截至2017年底,全國就業資訊監測平臺監測資料覆蓋勞動者4.6億人。同時,各地積極建設“網際網路+”自助式服務渠道、主動式服務渠道,實現“群眾辦事上門攬件、事項辦結快遞送達”。此外,政府部門與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企業緊密合作,深化資訊科技與傳統公共服務流程的融合,推動公共服務智慧化、便捷化、精準化。
第四,務實舉措促有序發展
一是審慎監管助力包容發展。各部門、各地方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構建部門協作、央地協同、政企聯動的協同治理體系,積極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推動公共資訊資源開放共享,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加大支援推動穩健發展。各級政府積極建立多部門統籌協調的組織機制,持續組織實施“網際網路+”重大工程,建立了包括600多箇中央和地方專案的專案庫,總投資近3200億元。著力建設“網際網路+”創新網路體系,穩步開展“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專案。
三是完善法規實現規範發展。網路安全、個人資訊保護、網路平臺責任等“網際網路+”共性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網路約租車、網際網路金融、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立法穩步推進,有力支撐“網際網路+”行動邁向縱深。
第五,發展實踐亮點紛呈
各行業、各領域開闊思路、創新理念,結合產業發展特色、自身發展需求,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行動,湧現了一批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如,航天科工、中國石油、農信互聯等是“網際網路+”驅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小紅書、河南保稅物流中心等是“網際網路+”催生新興業態的成功案例;“網際網路+”助力普惠民生領域有聯合卡車、回收哥等優秀實踐;“網際網路+”重築發展基礎領域有創新工場、科大訊飛等典型案例。
第六,開創“網際網路+”新局面
立足當前,“網際網路+”行動已取得顯著成效;放眼未來,“網際網路+”仍然大有可為。面對新時期新要求,我們要把握新機遇、開創新思路:
一要響應黨的十九大要求,推動“網際網路+”發展更平衡、更充分、更普惠、更開放、更安全。
二要緊抓技術融合創新、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等新機遇,促進“網際網路+”更廣泛、更深入、更高效地發展。
三要持續提升認識、優化環境、拓展應用、培育平臺、推進合作、鞏固支撐,推動“網際網路+”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解讀
第一,經濟轉型新動能
共享經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背景下,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著力點。
從其內涵特徵看,現階段,共享經濟主要表現為利用網路資訊科技,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將分散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經濟形態。並展現出以下三個特徵:
一是強調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相對分離,倡導共享利用、集約發展、靈活創新的先進理念。
二是強調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彈性匹配,實現動態及時、精準高效的供需對接。
三是強調消費使用與生產服務的深度融合,形成人人蔘與、人人享有的發展模式。
從共享經濟的作用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大力發展共享經濟,對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比如,在引領綠色發展方面,共享經濟充分釋放原有閒置資源的價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又如,從實踐發展看,“網際網路+”在很多領域產生的新模式新業態都是以共享經濟的方式呈現的。包括以網約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交通、以快遞眾包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物流等。
第二,包容審慎新環境
我國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發展原則,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不斷規範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強化政策保障體系建設,為共享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2017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制定了《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為推動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意見》強調發展與監管並重,提出要加強分類細化管理,探索建立多方協同治理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勞動保障與消費者權益保障,不斷完善發展環境。
隨著我國共享經濟由“點”及“面”,在諸多領域快速滲透。為更好地建立適應共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促進體制機制與新經濟形態進一步協調,目前,在許多細分領域,我國均已出臺相關政策檔案。
從生產服務共享領域來看,2017年8月,工信部印發《製造業“雙創”平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支援大型製造企業構建共享製造平臺,推動製造能力的整合整合、線上共享和優化配置。”此外、科研儀器共享、眾包物流等領域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從生活服務共享領域來看,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領域政策均相繼釋出。
第三,創新發展新成效
依託政策紅利、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等優勢,我國共享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近年來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新興領域之一。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達49205億元,同比增長47.2%,共享經濟獨角獸企業數量達31家。
目前,我國共享經濟正在從交通出行、住房共享等先發領域逐漸向生產製造共享、知識技能共享、勞務共享、科研資源共享等更廣闊的範圍拓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例如,2017年我國知識技能共享領域市場交易額達1382億元,同比增長126%,消費者人數達3億人。
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有效促進了創新創業。自2011年以來,每隔1到2年就有新的共享經濟模式趨於成熟,成為創新創業的熱點。截至2017年底,全國範圍內爆發了多次共享經濟創新創業浪潮,分別是2011-2013年間的住房共享創業潮、2013-2015年間的網約車創業潮、2015-2016年間的知識共享創業潮,以及2016年至2017年的共享單車創業潮等。
與此同時,就業規模也在不斷增長。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使用者人數超過7億,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其中超過10%的就業人員來自去產能行業。
第四,創新管理新探索
共享經濟未知遠大於已知,各地方、各行業因地制宜、因業施策的發展治理策略為我國共享經濟的管理創新提供了眾多鮮活、生動實踐。
一是組建專門工作機構。例如,為加強共享經濟等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成都市成立了由市長掛帥、38個市級相關部門和22個區(市)縣參與的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部門協同、區(市)縣聯動的工作機制。
二是強化信用管理。例如,上海市交通委要求共享單車企業建立健全使用者信用評價制度與管理系統,運用信用評分、經濟獎懲等手段,加強對使用者違規停放等行為的信用管理與約束。
三是提升監管手段。例如,北京等地積極利用大資料等新技術手段力圖對網約車等領域實現精準治理。
四是構建政企協同治理機制。例如,杭州市、區兩級城管部門與共享單車企業責任人建立了日常微信工作群,隨時向企業反饋車輛堆積等情況,督促企業安排運維人員現場處理。
第五,全面協同新徵程
隨著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的不斷深化,未來,共享經濟的發展仍然充滿想象。
政府將繼續堅持包容審慎的發展思路,著力消除共享經濟發展面臨的政策障礙;積極踐行協同治理理念,構建適應共享經濟特點的新型監管體系;加快完善制度保障措施,為共享經濟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同時,也將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科技,夯實共享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鼓勵共享經濟向線下延伸,充分發揮對實體經濟和就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共享經濟產業生態體系;積極推動共享經濟企業走出去。
文 | 魯春叢 來源: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CA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