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上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二次創造者” | 100 個生活大問題
如果你曾經聽過一個音樂術語 “remix(混音)”,那你應該很容易理解一個和它相關的詞 “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Remix Culture(混制文化)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文化現象,形容的是人們像混音一樣,通過組合、編輯、解構等手法,在一項原有創作的基礎上製作出新的作品或產品,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創作”或者“再創作”。
Remix Culture 這個詞最早來自於哈佛大學的法學教授 勞倫斯·萊斯格 。他在自己的著作 Remix 裡還同時介紹了一組概念:“只讀文化(the read-only culture,RO) “和“讀寫文化(the read/write culture,RW)”,其中“讀”和“寫”大致可以理解成“接受”和“創造”。前者,創作者和消費者分工明確,消費者的地位比較被動;後者,創作者和消費者界限則比較模糊,並且互相參考借鑑。而網際網路的傳播和低門檻屬性,正好為這種“remix + 讀寫”的文化提供了便利。

如果你接受勞倫斯這種說法的話,就不難意識到,其實每個網民——也就是我們——都可以算作創造者。勞倫斯同時還說到,這種創造文化其實範圍非常廣闊,任何形式的參與都可以算二次創作;另一方面,二次創作因為保留了許多原作的設定或形象,又讓它非常依賴文化背景和語境。
這樣形容還是有點難懂,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看到了某條熱點新聞,然後在評論裡回覆“基操勿六皆坐”。首先,這算是一個完整的“讀寫”流程;然後,你用了“基操勿 6 皆坐”這個梗,它是“這是基本操作,不要扣 666了,大家都坐下”這句話的簡寫,另外它還用到了“基本操作”、“雙擊扣 6”以及文言文等多個不同來源的文字梗,所以,這就算是一個小小的二次創作。它的形式確實簡單,內涵卻頗為豐富,如果不看上下文,或者沒聽過這個梗,就很難明白它是在說什麼:這幾個特徵,都基本符合勞倫斯的定義。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曾經介紹過 文化基因(meme)的“病毒屬性” :meme 一詞的發明者、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裡說,文化基因通過模仿的方式得以進行自我複製,為了控制人腦的注意力,一個文化基因還需要跟其他的同類“競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它們理解為“自私”的。在這種競爭中得以生存的 meme ,不是那些“更好”的,而是更“適應”傳播的。
但同時,道金斯又提醒說,只有人類可以抗拒那些灌輸到我們腦子裡的“自私” meme,做到“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的暴政”。從這個角度講,“二次創作”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跟原作既有重疊又不是完全重疊,既可以是創造新的文化基因、再次攻佔人類頭腦的過程,也可以是反抗同類的過度複製、促進基因多樣化的過程。梗都是一樣的梗(meme),卻能開不同型別的花(創造)。
二次創作(或者叫 remix culture)聽上去如此神聖,那身為這個動作的創造者、執行者兼搬運工的我們呢?看起來我們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只是盯著手機,四處尋找,遇到適合模仿、改造(用網際網路的說法叫“有梗”)的東西,拿過來,製作成流行語/短視訊/表情包再放回網上。然後它們就不再屬於我們自己,而是被下一個人發現,進行第三次、第四次創造,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流行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出現、進化、消亡,或者再次翻紅。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僅僅是“創作”這個動作,並沒有討論作品的水平究竟如何(雖然它們曾經被《人類愚蠢辭典》的作者 Piergiorgio Odifreddi 歸納為“遍佈整個宇宙、在一些媒介中多、在一些媒介中少”的“愚蠢病”)。另外,“一次”和“二次”、“線上”和“線下”的界限有時也很模糊(比如那些被太多次使用和修改,以至於幾乎找不到源頭的古早 meme)。
如果說影評、書評、翻譯這樣的二次創作形式,因為存在著一定的門檻還不夠普及的話,那麼網際網路特有的 remix 則幾乎完全沒有門檻,差不多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無差別地、有意無意地製造。根據好奇心研究所的觀察,這樣的創作大致有 6 種,可以被分成以下三類:
模仿
1. 流行語/表情包
相當一部分流行語和表情包是從某個初始作品或事件中提煉而來的,當它們被我們使用在各種不同的場景時,本身又形成了一種“借喻”。而且如果你注意觀察的話可能會發現,流行語和表情包看似簡單,卻一直是在不斷進化的:比如說,由北野武電影翻譯而來的“全員惡人”,傳著傳著就發展出了“全面小康”“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全部明天要重做”等等腦洞;又比如,“同樣是九年義務教育,為什麼你這麼秀”,這句話本來就融合了“九年義務教育”和“秀操作”兩個梗,接下來它又逐步演進成簡寫版“同九義何汝秀”、人名梗“陳獨秀”“秀兒是你嗎”等等好幾個版本;再比如,“皮下”原本是個常用在醫學上的名詞,但現在還可以用來比喻操作某個官方帳號的人或團隊,也就是“隱藏在官博的面板之下的操作者”,等等。
上面幾個例子雖然不算太新,但已經可以展現流行語和表情包從不間斷的二次創作屬性:從出現、傳播到進化,每個環節都有借梗和融梗,都帶著 remix 的影子。

2. 短視訊
這裡的短視訊,完整的說法應該是“以短視訊為載體的、像 meme 一樣傳播的行為藝術”。如果一定要找個源頭的話,它有點像是曾經的“快閃行動(Flash Mob)”和“病毒視訊”的結合體。
拿去年流行的“海草舞”舉例。起初 《海草舞》 只是一首歌+一支 MV ,然後才有了“讓家裡的貓跳海草舞”這樣的創意改編,緊接著,又有更多網友加入了這場二次乃至 n 次創作:寵物版、兒童版、明星版、街頭版……現在你去任何一個短視訊 app 裡輸入“#海草舞”相關的 tag,都可以找到數以萬計的模仿和改版,舞者的動作、拍攝的風格都各不相同。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在 Instagram 上有 1700 多萬粉絲的網紅廚師 “Salt Bea” (就是那個著名的“撒鹽 gif”的主人公),經過一年左右的輾轉流傳,現在你甚至可以在某些土味美食視訊裡看到有人模仿他的動作,煞有介事地把鹽灑在中式的麻辣燙/紅燒肉/番茄炒蛋裡。如果我們把“混搭”也理解成一種 remix 的話,那麼這些短短的 15 秒,大概是最體現網友們“混搭”式集體智慧的時刻。

3. 組 CP
CP(角色配對,Coupling 或 Character Pairing)差不多算是粉絲(更確切的說法是“同人圈”)的二次創作標配。值得一提的是,“同人”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愛好者們對特定文學、動漫、電影、遊戲作品中的角色進行再創作”的意思。因為網際網路的存在,CP 文化在當代早已出圈,“再創作”的體裁從經典的文字、漫畫形式擴充套件到了更適應網路碎片化傳播的視訊、條漫和段子,被改編的原著也不再侷限於二次元。我所之前在“拉 CP”這個投票裡就曾經提到過一些看似另類、其實在某些群體裡口碑很高的 CP 組合:在 B 站赫赫有名的“伏黛”、在《太陽的後裔》之後火起來的賈玲 x 宋仲基、電影《毒液》裡基本被當成官配的“毒液 x Eddie”……有文字有表情包有小劇場,製作精美、種類繁多。不管知不知道或者接不接受這樣的拉郎配,你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CP 粉們在二次創作方面的生產力,從任何角度看,都是豐沛而沒有上限的。
互動
4. 評論和彈幕
同樣是網際網路創作,評論/彈幕和前幾種 remix 稍有不同的是,更強調“互動”,甚至把互動本身作為一種作品。例如,只要你曾經在 B 站看過視訊,就會知道帶彈幕和不帶彈幕、發彈幕和不發彈幕,帶來的是截然相反的體驗。那些彈幕特別多的視訊,無彈幕的原版和保留彈幕的互動版,幾乎可以完全當成兩個作品來看待,有時候彈幕裡的“前方高能”“彈幕護體”“寬油勸退”“護眼小分隊”,甚至是比原作更好玩的存在。同理,評論/轉發/點贊,也是因為這樣的互動而自帶“創意感”:不管是經典 tag “神最右”,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形成的“搶沙發”“樓中樓”“習慣性看熱評”之類的習俗 ,實際上都是典型的“轉發者和原 po 的互動形成一個完整作品”的表現。

類似地,開箱體驗、遊戲測評等等任何形式的以“體驗”為要點的作品,也可以被歸納在這一類“通過與原作進行互動”而產生的再創作。
5. 選秀
一個跟選秀和二次創造都帶點相關的詞語是“養成系偶像”。這個詞的大概意思是“按照計劃培養並且粉絲積極參與培養過程的青年偶像”,也就是俗稱的“讓粉絲看著偶像成長”。而“選秀” ,大概就是造星工業中最能體現“偶像是粉絲和製作方共同的二次創作”的造星形式。在一場選秀中,粉絲、製作方、偶像三方都處於緊密互動的狀態,偶像的一言一行既出自 ta 本人,同時也帶著製作方的引導和粉絲的期待,ta 的形象、才藝、作品、口碑,都高度依賴粉絲的認可與支援,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被粉絲和平臺共同造就”。今年的話題級選秀綜藝《創造101》裡,選手王菊就曾經對觀眾們說,“你們手裡握著的是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權利”,這句話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重新定義”就意味著“再創造一次”,而這一次的創造者,終於輪到了觀眾們自己。

擬人化
6. 立人設
這裡說的“立人設”是廣義上的,也就是“萬物皆可擬人”的人設。之所以放在最後說,是因為它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需要跟前面提到的幾種創作形式結合而存在:將某個事物想象為人類,同時為 ta 創造適合的形象/規則/設定/風格,其中特別貼切的那些,則會以 meme 的形式被大家所接受和傳播。在社交媒體上長期流行的“xx 擬人”式條漫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學校、省份、品牌、動植物……任何你能看到的東西都可以被人類的想象力擬人化。從這個角度說,你在他人身上貼的標籤、在網路上為自己打造的虛擬人格、習以為常的明星偶像人設,本質上都是將某些碎片元素疊加在一起並加以具象化的結果,而那個被“具象”出來的樣子(吃貨、蠢萌、喪、宅……),就是立人設者的一次高階二次創作。
看完這些,你可能還是覺得所謂的“二次創作”過於普通,並不能帶來多少身為“造物主”的成就感。但你或許會意識到的是,擁有二次創作的意識,其實是我們身為人類的幸運之處。人類固然無法避免模仿和重複,但正因為有 remix 的存在,我們才不致於完全變成 meme 的容器、徹底陷入無腦的學舌式復刻。
不錯,“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但反過來想想,你的每次 remix,哪怕只是簡易模仿,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你的個人風格與元素: 這點又何嘗不是跟生物學中的基因一樣呢?有遺傳,有突變,有一致性也有多樣化。即使人人都是復讀機,我們也是有個性有特點的復讀機。這對害怕被無窮無盡的二手經驗完全覆蓋的我們來說,倒也算是一點渺小卻又不可或缺的安慰。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