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你可能正過著一種二手人生 | 100個生活大問題
二手人生是這樣一種處境:你發現你在生活裡遇到的所有問題,在搜尋引擎裡都能找到答案。
比如說,怎麼搭配衣服才低調優雅,去哪吃飯便宜又美味,買哪款耳機更划算,工作還是考研,要不要入手比特幣,都有人替你解答了。你還發現有一批人用照片、視訊、段子、廣告為你提供了一個精心加工過的世界,這個世界常常比你自個兒的世界要美麗有趣深刻好笑有品位得多。如果把當代生活比作一場開卷考,比起你自己慢慢找答案,達人們已經為你提供了一套高分答案放到你面前讓你參考。
注意,你很有可能連這些高分答案也看不上,但那多半建立在你已經對生活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細節有所思慮的基礎上,只不過你還沒得出屬於自己的明確結論。更有可能的是,你覺得思慮本身就亂七八糟的,所以毫無警惕地接受了高分答案。
或者不是高分答案也沒關係。反正“關於這件事他們都是這樣說的”。
讓我們假設一種聽起來有點悲傷的狀況:你買的東西是點評分數最高的、看的書是大 V 的推薦、拍照用的是 Instagram 博主的 pose、旅遊去的是「不能錯過的 20 個打卡聖地」、情人節買的禮物是知乎搜出的「最適合送男朋友的禮物」,你的觀點是從別人“如何看待某件事”來看待某件事,你的體驗是按照別人“告訴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去體驗的。你養成了一個學生式習慣,當生活給你發了一份新卷子,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先翻到網上,去看參考答案。
悲傷嗎?有一種新的悲傷是你不覺得以上這些有什麼可悲傷的。
我們大多數人對“地球是圓的”深信不疑,因為課本這麼寫,權威專家給的證據這麼說,因為我們對課本和權威專家,有經過理性思考後的習慣性信任。後來這種信任用在了市場上的品牌商家,他們提供標準化服務,準確得就像宇宙定理一樣不被懷疑,你隨手開啟任意一罐自動售貨機買的可口可樂,都能毫無戒心地灌進肚子,既不會擔心有毒也不會驚訝於它有沖鼻的氣泡。現在這種信任習慣被延伸到各種測評排行榜、豆瓣評分、淘寶買家秀、Instagram 博主、知乎大 V,他們告訴你世界是什麼樣的,經歷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怎麼經歷生活才是最明智的,他們為你拼湊出了一個經過篩選的人生樣本,照著做就行。
法國學者居依·德波在《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景觀社會 》一書裡,把景觀描述成“通過影像主導的新型社會關係”,在景觀社會裡,商品的關係取代人的關係。人們因為對景觀的迷入而喪失自己對真正生活的渴望和要求。德波認為觀眾自己沒有思考,屈從於看到的景觀,當他預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對影像認同得越多,他對自己的生存和慾望就理解得越少。個人的姿勢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展示這些姿勢給他看的另外一個人的。
提請各位注意,此處羅列這些,並不意味著本文對生活持有一種不可知論的態度(人人說話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沒人說的是真的),也絕不意味著我們提倡摒棄一切經驗,盲目無畏開創自我(比如“豆瓣什麼的評分我根本不行,別人說爛片我就要去看一看是不是有人故意抹黑”)。我們只是對生活為何千篇一律提出一種微弱的警告——你在過自己的日子,還在過別人希望你過的日子(同時還花著你的錢)?
為了更詳細地討論二手人生,我所選取了五個角度來描繪。至於如何避免這樣的困境,說老實話,那要比過著二手人生艱難多了。

二手個性 | 個體天生的差別是怎麼喪失了的
所謂的「個性」,原本是一個荒唐的字眼,每個人對於他人而言,本來就是截然不同的個體,差別是天然存在的。但人們又十分迫切地需要個性。對差異化的個性越推崇,就越說明了我們同質化的嚴重。
法國學者讓·鮑德里亞在《 消費社會 》裡認為,人們追求「個性」,其實只是消極接受一種符號,讓自己進入或脫離某個集團。「物品」不再具有本來的意義,而只是一種可供消費的社會符號。
消費社會的如今,人們早已經習慣出讓部分自我給物品,讓物品替你完成部分人生。你穿日系優衣庫還是韓系東大門,你戴著小米手環還是 apple watch,你的書架上是郭敬明還是愛麗絲門羅,都在替你說明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個性是可以被你擁有的標準化物品定義的,僅僅是“衣櫃裡全是優衣庫”、“書架上擺著郭敬明全集”可能就會讓你位列某種“鄙視鏈”下游。也就意味著,在這個評價體系裡,你和所有“衣櫃裡全是優衣庫”、“書架上擺著郭敬明全集”的人有相同的個性。你的獨特性,因為買的東西而消失了。
奇怪的是,我們不屑於與他人為伍,卻又害怕與眾不同。 隨處可見的鄙視鏈向我們表明了一個事實:人們對個性並沒有那麼寬容。如今所謂的個性,都源自小眾,因為小眾就意味著「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但小眾本身就必須在「小眾內部」足夠大眾,一個人是不能稱為小眾的。也就是說,「個性」必須至少滿足小眾的期待。當保持身材成為品質生活的普遍標準時,不健身就是生活未達標,構成了人們深層的負罪感,在健身成為政治正確的情形下,你是沒有不健身個性的。
此外,消費社會講究 Customer first,於是有了「個性化定製」,常常以「猜你喜歡」的變體出現。但本質上也是在把你分門別類,加強你原本就和資料庫裡其他相似樣本的偏好。也就是說,你的「獨特」正在變得跟另外和你相似的「獨特」越來越像。

二手感情 | ayawawa 的“理論”仍有大量市場,主要是人們對經驗的渴望勝過了對真理的追問
資訊時代的潮流,是所有需要自己親身體驗和摸索的事,都先去查查攻略和經驗,愛情也不例外,怎麼約會怎麼戀愛怎麼維持怎麼複合什麼時候分手,別人都寫著呢。
齊格蒙·鮑曼在《工作、消費、新窮人》中認為,對市場的依賴,破壞了人們社交能力的培養,戀愛關係變得短暫易變,人們只能求助於市場的貨物、服務和專家的意見。情侶們迫切地希望通過禮物、情侶套餐和戀愛課來解決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本質上是為了降低婚戀中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性,最好有一套標準化的公式來指導,實際操作時套用就行了。於是心理學上的各種效應就在戀愛祕籍中格外受歡迎。這也是為什麼 ayawawa 的“理論”看起來荒謬無比,卻仍有大量市場。
人們找物件,不可避免地會用一些指標來描述對方,和以往不同的是,人們更少地用“勇敢、善良、正直”這類品格詞彙,因為不容易量化,市場導向下“才華、美麗、職業、年薪”,這類資源和(能轉化為資源的)能力詞彙更常稱為擇偶標準。為了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得拼命提升自己的被愛的資本:男人要有更多的財富,女人要有更苗條的身材。愛情由一張清單組成,一式七項,一項項打鉤評分,最後找一個綜測分數高的,大家組成一個 team,來完成婚姻這個大專案。
此外,並不只是你照本宣科地參與愛情,你的戀愛物件也在這套系統裡,你們按照該有的劇本,約會、吃飯、看電影,第一次吃什麼,第二次去哪兒,對對方的戀愛技巧莞爾一笑。

二手態度 | 態度常常以這種形式出現:他們給了幾個陣營,你只要站隊就行
在網際網路社會裡,你常常絞盡腦汁想出的一個道理一個創意,網上一查,別人早就發現了。術業有專攻,與其自己去思考,上網看看領域裡專家的觀點顯然要來得更有價效比。
一有事件發生,你習慣性地第一時間到知乎上看大 V 們是如何評價的,一篇文章沒看完就拉到底部看看網友的留言是怎麼評論的。與其自己思考,轉發大 V 替你發表態度,要來得輕鬆許多。當這種依賴成為慣性,就容易把觀點當做理所當然的事實。態度常常以這樣的形式出現:他們給了幾個陣營,你只要戰隊就行了。

二手需求 | 需求不是對物本身的需求,而是對差異化的需求
鮑德里亞在《 消費社會 》一書裡認為,在原始交流中,每個關係都使得社會更加富有;而在我們這個“區分性的社會”裡,每個社會關係都增添著個體的不足,因為任何擁有的東西都在與他人比較的時候都被相對化了(在原始交流中,它是通過與他人建立的關係本身)。在這個被符號佔領的消費社會裡,需求不是對物本身的需求,而是對差異的需求。因為差異永遠存在,需求就永遠得不到滿足。
當你收到一款最新的頂配 iphone,你的情緒裡充滿滿足、快樂和幸福,這時只要告訴你 iphone 出了 2,各方面表現都比你的 iphone 出色,也許你還能安耐得住,但隨後你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用 iphone4 了,「落伍了」的想法就開始滋生。你買一件東西的必要性,變成了更新這件東西的必要性,產品的每一個細微改動,都在向你傳達一個資訊:“你的東西正在成為過氣落伍的代名詞,你需要更好、更不一樣的”。
個人的成長和價值也通過物質的更新換代體現的,去年用義烏小掃把,今年用戴森吸塵器,說明生活品質有提升,人生在進步。去年用 SKII,今年用大寶,就容易讓朋友驚呼“怎麼混得這麼慘”。
為了製造更多差異化,消費邏輯常用的手段除了更新換代,還有把市場不斷細分,美麗被細分成高階臉、天鵝頸、蜜桃臀、蝴蝶背、公狗腰,果汁機有榨汁機、原汁機、破壁機,吸塵器配10個吸口。在各大電商的狂轟濫炸下,你被灌下各種健康理念、品質生活審美和消費觀。購物節和各類滿減活動,總能讓你買大量並不需要的東西。

二手體驗 | “畢竟,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二手人生和好奇心的區別在於:好奇心是想要知道更多的東西,二手人生則是完全服從於這些東西。
當你去看別人“去冰島旅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交一個日本女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到A餐廳就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時,你可以出於想知道別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但如果你恰好要去冰島旅行、交了一個日本女朋友,或是要去 A 餐廳吃飯當你看過他人的經歷時,你會下意識地按照他的體驗來執行。當他說 A 餐廳的屋簷花紋好看,你進餐廳時就會去注意屋簷上的花紋,不倫你是否覺得好看,你都在按照他的體驗來體驗。
而當你發現,他們描繪的那種體驗,要比你獨自去摸索要來得更精彩時,你會很容易按照他們給的角度去冰島,去和日本女朋友相處。在相處的過程中,可能連情話,也是從抖音上覆制下來的網路流行語,畢竟,“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