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滿足”的網際網路時代,當代人的耐心引爆點好像越來越多了 | 100 個生活大問題
如果你出生於上個世紀,應該還能看明白木心的《從前慢》裡“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種情懷從何而來,但如果你是一位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網路原住民”,對這首詩裡形容的生活,你很可能已經徹底失去了感受的機會。買東西有快遞,吃飯叫外賣,上網靠智慧手機,工作用電腦,一切都隨時供應、立等可取。只要是技術能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需要你等太久。
一個在最近幾年相當常見的討論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們是不是變得越來越沒耐心了。不管是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IWWIWWIWI(I want what I want when I want it)” ,或是“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以及 “Culture of Impatience (不耐煩文化)”,都是對這種趨勢下人類心態變化的擔憂。這種擔憂確實不無道理:手機讀文章“太長不看(TLDR,too long, didn't read)”,所以有了標題黨;流媒體時代聽眾聽歌切歌都很方便,導致 流行歌曲的長度也跟著縮短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 2009 年的 研究 ,網站速度快 1 毫秒,每年帶來的收益可以超過一億美元。假如說網際網路真有什麼永遠不變的趨勢的話,“快,而且越來越快”大概是最明顯的答案。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這對概念最早來自學術界,現在則往往被拿來探討人和網際網路的關係。按照深諳人類心理的產品設計者們的觀點,人類天性就是熱愛即時滿足、討厭等待的,只是受時間空間限制被迫控制而已。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並不是“變得”沒耐心了,而是本來就沒啥耐心,被高速網際網路改變了心理期待之後,有機會把“沒耐心”發揮到方方面面而已:有了“用秒計算”的預期之後,再回頭看“以天為單位”當然不能忍。長久以來人類習慣了“春種是為了秋收”的延遲滿足,現在網際網路終於又讓我們重返採集時代原始的快樂:“點一下手機螢幕就獲得一次響應(Click-treat)”的微小滿足感,跟“摘到一個果子就吃一個”也沒啥區別。善於取悅使用者的商家,就是這麼一點點慣壞我們的。

但是注意了,我們提到這些,並不等於在說“當代社會越來越浮躁”。“浮躁”這個指控畢竟有點大,超過了我們本次討論的範圍。我們也不支援把“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對立起來,將前者單純地理解成目光短淺或耽於享樂。我們只能謹慎地將現狀陳述為“生活容錯率在變低”:人們對眾多環節的心理耗時都在縮短,任何與想象不符的細節,都有可能會引發不耐煩。
這樣的不耐煩當然不能被簡單地當成壞事,畢竟吹毛求疵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對存在其中的個體而言,體驗卻未必太好受。因為它意味著如果想要“高效地”存活下去,每個人最好都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響應速度,否則就是“跟時代脫節”(想想總因為不會用智慧產品而被吐槽的爸媽們)。看起來我們好像是在優化自己的效率,其實是被這種時間管理反過來給優化了。當代生活就像地雷戰,哪怕你手戴兩圈佛珠,遇到半分鐘打不開的網頁、一小時送不來的外賣、兩週還沒到手的快遞,心態還是免不了要隨機爆炸一下的。
所以,在使用網際網路的時候,當代人的耐心一般能堅持多久?結合之前的調研,我們挑選了以下一些數字:
10 個跟耐心有關的數字
30 秒:在調研公司 Onepoll 的一項關於網購體驗的 調查 中,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只要付款流程持續超過半分鐘,他們就可能會失去耐心。1/4 的人會中止在重新輸入地址這個環節,1/3 的人則會在重輸信用卡資訊的時候放棄購買。

15 秒:根據網站設計公司 Go-gulf ,在網際網路上,55% 的頁面得到的關注時間都不超過 15 秒。人們在瀏覽網頁時的平均注意力時長,從 2000 年的 12 秒降低到了今年的 8 秒。
20%:同樣來自 Go-gulf ,當人們瀏覽網頁的時候,平均只會看其中大約 20% 的內容,一篇文章只有 10-20% 的人會滑到最後讀完。
2 秒:2012 年,一項來自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 研究 發現,線上視訊緩衝時間只要超過 2 秒,人們就會開始不耐煩。網速快的使用者願意等待的載入時間,比網速慢的使用者還要更短一些。
6 秒:YouTube 在移動客戶端上的貼片廣告時長。YouTube 從去年開始力推 6 秒廣告產品,用來取代原來的 30 秒時長的貼片廣告。
3.5 分鐘:Billboard 的統計顯示,單曲榜中歌曲的時長中位數在 2000 年是 4 分 6 秒,2010 年是 3 分 40 多秒,今年進一步下降到了 3 分 31 秒,18 年間縮短了 35 秒。
5 秒:Spotify 在 2014 年的一項報告顯示, 21% 的歌曲在播放 5 秒後就會被切歌 。在我所發起的開放式調查“你有哪些聽歌習慣”中,排名第一位的表態也是“一邊用隨機播放或猜你喜歡,一邊不斷點選跳過”。

10 秒:為了抓住聽眾的注意,歌曲的前奏也在變短。2017 年,音樂心理學期刊 Musicae Scientiae 上的一篇 研究 分析了 303 首熱門單曲後得出結論,1980 年代歌曲的前奏普遍超過 20 秒,現在只有 10 秒不到。
1 個單詞:調研公司 priceonomics 前年觀察了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的歷年資料,發現歌名長度只有一個單詞的歌曲出現在榜單中的概率是 60 年代的 2.5 倍,與此同時,歌曲名字的平均字數相比 60 年代也有了大幅下降。
幾個小時:來自 Yougov 今年的 調查 。對於“如果不算上工作中必須開啟手機的情況,你可以多久不看手機”這個問題,31% 的人選的是“幾個小時”,這個答案的比例最高。17% 的人說“可以度過一整天”,只有 13% 的人贊同“沒手機也可以過上好幾天”。
看上去,現如今我們的等待門檻確實變高了一些,每一個珍貴的停留時間,幾乎都可以用秒來計算。
基於我所之前的開放式調研 “現如今你對什麼特別沒耐心” ,我們進一步總結了下面這 11 個微妙的“處於冷靜和爆發之間”的耐心臨界值場景:
11 個小型耐心臨界時刻
1. 關閉廣告:開啟 app 的時候剛好出現 5 秒的開屏廣告,本著不浪費一刻的精神小心翼翼點了右上角的 × ,不知道怎麼回事居然點進了廣告主頁,又要再點一次右上角退出來。得,這一來一回,早就不止 5 秒鐘了。
2. 收到微信語音:本來正在你來我往地打字,忽然對方發過來一條長達 40 秒的微信語音,不太想聽就順手點了“轉換為文字”,發現轉出來的文字看不太懂,只好先把手機音量關小確保不會外放,再小心地點開語音湊到耳邊,如果中途耳朵不小心碰到螢幕,可能還得重新聽一次。
3. 用手機看劇:首先等完 90 秒廣告,然後將進度條精確調整到正片開始的位置(如果沒有自動跳過片頭功能的話),看了幾分鐘覺得這集有點水,想看下一集又不願意再等一遍廣告,於是決定不辭辛苦地每隔三分鐘點一下快進,直到斷斷續續拖完一整集的進度條。
4. 拆快遞:起初打算徒手拆開,跟快遞箱上的透明膠帶較勁十秒鐘之後決定改用工具,轉頭看看辦公桌沒發現剪刀,瞅了瞅其他人的桌子也沒找到,不禁意識到“拆快遞才是網購中最讓人捉急的環節”,最後還是抄起自己的鑰匙把膠帶劃開。

5. 網上註冊:懶得輸手機號註冊,點“用微博帳號登入”,輸完微博帳號發現自己忘記了密碼,試了幾次總算成功蒙了進去,下一步卻是“帳號需要繫結手機”,還得輸一次手機號和驗證碼。註冊完畢想換一個使用者名稱,連輸三次都是“這個暱稱已被佔用”,算了不改了,就這樣草草開始用吧。
6. 打車結帳:行進的過程中會有種奔向目的地的輕鬆,輕微的焦慮是從到達停車的那一刻開始的,“是這兒嗎”“怎麼付款”“微信還是支付寶”“你掃我還是我掃你”,再算上開啟支付寶、手機宕機三秒、本該點“掃一掃”卻點成了“付款”……雖然知道自己並不趕這一分鐘,內心還是想要趕緊結束這趟旅程。

7. 刷社交媒體:剛開啟的一瞬間還是有一點對未知的期待的,然而三分鐘之後刷到的還是同樣的話題——熱點、八卦、雞湯、廣告、假新聞,以及不管怎麼跟也 catch 不上的流行語——“看不進去”和“我是不是老了”的念頭就會逐漸冒出來,帶著疑惑和煩躁隨手點開下一個社交 app,再來一遍這樣的流程,直到刷無可刷。
8. 電腦系統更新:隔一陣子就會跳出提示重啟的頁面,每次都不厭其煩地關掉。終於在某一天下定決心點了確定,“下載中”“正在關機”“正在安裝第一個更新”“正在安裝第二個”……任何一個卡在 99% 的進度條都讓人有“我電腦是不是壞了”的恐慌,終於等到了“正在重啟”,看完耗時整整一分鐘的 Windows 歡迎介面,決定以後再也不更新。
9. 玩“跳一跳”:已經玩了 10 分鐘,剛好處在一個“手有點酸,乾點別的事情吧”和“還想繼續玩,超過下一個好友”之間的狀態,內心略有點期望趕緊來一條微信訊息讓自己能名正言順退出遊戲歇會兒,但又捨不得破壞此刻的超常發揮狀態,每多走一步焦慮的氣泡都會漲起來一點,直到手一抖,game over。
10. 在家等外賣:中午時間從“點個外賣吧”開始,下單後的半個小時無事可做,只好反覆檢視手機密切關注送餐動向,“接單了嗎”“取貨了嗎”“派送了嗎”,一旦狀態變成“派送中”之後就開始坐立不安,為了給自己找點事做可能會順便掃個地鋪個桌子上個廁所,還有 50 米的時候就目光灼灼守在門口。等拿到外賣、開啟飯盒之後,焦急的情緒才會逐漸消失。
11. 搭公交下班:疲勞一天之後的下班時間,煎熬並不比上班少,除了忍受漫長無序的等車隊伍、站在自動扶梯左側卻一動不動低頭看手機的人、音量蓋過到站提示的喧譁聲、擁擠且味道不甚迷人的車廂、雨天傘上的水珠沾到了自己的衣服等等之外,最讓人著急的還是,“我都發完微信/刷完朋友圈/回完郵件了,車怎麼還沒來?”
3 個即時滿足時代出現的新問題
當然了,“即時滿足”的生活方式不僅永遠改變了我們的平均耐心水平,還帶來了幾個跟它有關的新問題:
1. 知識越來越易得,“即時學習”對我們來說是好事嗎?
搜尋引擎、電子書、知識付費、公眾號、問答 app、“一分鐘學會xxx”式教程,每個都在致力於讓缺乏耐心的人們“更便利、更即時地獲得知識”。但是,就像那句“買書不如借書”的調侃一樣,知識唾手可得,你真的會因此更熱愛知識,還是會覺得它們就像自熱食品一樣快捷迅速卻不得真味?又或者,你確實通過它們獲得了大量二手知識,但你又如何保證,你對它們的習慣性信任不會讓自己形成“沒有答案可抄就不會寫作業”的習慣性無助呢?
2. “即時響應”的社交媒體,能讓談物件這事兒變得容易些嗎?
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在 “網際網路時代的親密關係困境” 裡就討論過一次:看起來網路確實讓溝通變得簡單了,但親密關係和所謂的“愛情”,似乎並沒有因此變得簡單一些。我們通過社交網路表達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複雜(聊天/遮蔽/拉黑/隱身……),越來越習慣隔著螢幕交流,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娛樂佔據了本就我們不多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培養的、“非即時”的親密關係還算人生必須品嗎?如果有一天 AI 成為了人類的“即時伴侶”,我們還需要耗費耐心去跟人談物件嗎?
3. 工作越來越“即時化”,我們會不會徹底“社畜化”?
如果說過去你還可以借下班和休假為由逃避工作的話,現在大概是徹底不可能了,即時通訊讓你走到哪裡都可以開會、談公事、回郵件,除非斷網斷電,否則你的工作跟生活基本上就是無界的。自由職業、在家辦公、遠端辦公、彈性工作……上班可以採取任何形式、被搬到任何地方。當代人的休息時間本就所剩無幾,講究效率、“即時反饋”的工作方式會不會讓我們進一步變成工作的奴隸呢?
總的來說,在越來越快的當代生活,等待確實是正在一點點地、有意無意地讓步於速度。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指責彼此的沒耐心,畢竟為即時滿足而愉悅的是我們,為它所苦的也是我們。基於此,你能稍稍提醒自己的就是,沒耐心無可厚非,但也得用對了地方,一邊說“我一秒都等不了”、一邊用拖延症浪費光陰的自相矛盾少一點,你在這個並不友好的世界能獲得的耐心和時間,或許就可以多一些。
題圖、插圖/鄭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