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為何如此艱難
ofollow,noindex">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作者:子木,36氪經授權轉載
1 寒冬
“曾經的輝煌,就此褪去。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最好的歸宿。”
這句話是我昨天在一位房企高管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
細問追尋,原來是他昨天辦了離職,決定轉行,而這句話就是他對自己在房地產行業呆了十餘年最真誠的告別,對這個行業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
我這位朋友任某房企營銷總,能力出眾,做事認真,曾經帶著部門一路披荊斬棘,攻城掠地,每次都是超額完成業績,而這次離走也是想了大半年。
一是所在企業融資困難,房子也賣不出去,命懸一線,自己主動退出為公司縮減運營成本;二是經歷過幾次房鬧之後,心力交瘁,感覺自己每天活在利益的沼澤中,迷失了自己;三是認為房地產的紅利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的寒冬將比2008年更加冰冷。
其實這位朋友只是冰山一角,房地產寒潮來臨,整個行業都在動盪。
業界一位資深地產人說,2018年光A股地產公司的董事長離職人數就已經達到了30人,再往下走是基層員工,更是活在惶恐之中,有的被裁員拿不到賠償,日夜奔波勞動仲裁,有的甚至請來風水師算卦保命……
現在看來,10月份萬科鬱亮喊出的三個字:“活下來”,成了中小型企業當下至高無上的追求,也是從事地產行業每個人心中的最後一縷光芒。
前幾天,又有權威機構爆料,近期諸多房企開始大規模借道信託緊急輸血,融資利率水漲船高,最高年化利率達到了14%。
房企一旦跟上信託,就意味著差不多進入了死亡名單,居高的利息將會壓垮大批企業,如果2019年上半年新房市場繼續蕭條,排隊死亡將成為眾多房企的最後歸宿。
曾經中國最賺錢的行業遭遇如此困境,這不是哪位世外高人掐指神算而來,而是時代的選擇,只不過艱難程度遠遠超出之前的預想。那麼,房企走到如今這步緣由是什麼?困境中的房企是否該被解救,這對於購房者又意味著什麼呢?
2 欠的債,終究要還
從1998年房改到如今,中國房地產也就走過了短短20餘載,但在這20年內,幾乎所有亂象和瘋狂都在這個行業裡演繹過。
它從一個“溫暖的家”快速成長為一個充滿欺詐、哄搶、賭博亂象的利益場。在這個利益場中,成就了一批批頂級富豪,也壓垮了一代代年輕人。貧富差距被迫拉昇,實體經濟被逼倒退,年輕人的三觀和夢想在房貸壓力中顫顫巍巍。
那麼是什麼,讓中國房地產在二十年內如此猖獗畸形呢?
答案就是,槓桿。
房地產屬於資金密集型,高負債率行業,靠的的規模的量和週轉,一直玩的都是槓桿遊戲,用愛馬仕哥的一句話就是“一塊錢鋼鏰做十塊錢的事”。
但在這個行業,一直都遵循一個原則,就是開發商對房地產的總投資理論上是1:3,自己的資本金是1的話,社會的融資可以是3,就是總資產的25%是資本金。而對實體工業企業,是1:2,1/3的資本金。
一般是開發商用自己的錢買地,融來的錢再進行開發。
如果地是自己買的呢,可以把它抵押出去融資,拿到錢再來造房子,封頂的時候,可以預售,老百姓已經把預售定金或者按揭貸款的資金轉過來,最終是土地的自有資金加房屋開發的融資資金開發貸,再加預售過程中老百姓的按揭貸,這套方案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在房價經歷幾輪大漲後,房地產成為了中國最賺錢的生意,這個原則開始被一些人挑破,踐踏。
那麼現在全國房地產商的融通量是多少呢?
保守估計是1:9,有的開發商已經達到了1:50,意味著如果你有一個億的資金的話,可以撬動50億的槓桿。買地皮的時候,來個三七開,如果這塊地皮是10個億,開發商拿3個億,借了7個億,拿到地了再去銀行抵押,抵押至少六七個億,造房子,賣樓花,把預售的錢拿到了。
這個地是10億買來的,三年後,地價漲到20億,真的要開發的時候,20億作為抵押物,可以拿到15億的錢,整個開發流程中的融資,到了1:9。
在利益的驅動下,開發商們開始肆無忌憚,銀行跟著無所顧忌。尤其是房價大漲年,地王開始不斷湧現,誰融資能力強誰就拿到地王,融資再多也不擔心,地價一炒高,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例如一個房產商,買了15個億的一塊地,把房子造起來又花了15個億,30個億全是借來的,而且借的高利貸利息是17%,五年時間,30億債務變成60多億,房子造好實際上也只能賣個40、50億,直接性破產。
多年槓桿遊戲的瘋狂,讓這個行業膨脹起來。一些開發商的債務達到了95%,只要房價下行,就會有開發商倒閉,銀行跟著關門,老百姓買賬。每年爛尾樓盤多少,想必購房者心裡都有數字。
如果資金量大的話還可以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房產綁架了金融,當年海南和鄂爾多斯經濟危機就是這麼來的。
3 救贖
無限的槓桿透支,催生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同時也把房地產送進了高風險行業名單。
2017年,136家上市房企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79.1%,比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其中有26家資產負債率超過 85%,2017年末房地產貸款餘額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6.8%。
而且,這裡面部分房企的融資渠道雜七雜八,有的還通過信託、資管計劃等各類非銀行渠道融資,層層巢狀,互相糾葛,風險被進一步放大,如果房地產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後果也很容易想得到,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在說。調控政策是為了穩房價的,而不是降房價的。如果房價跌下去,沒人買房子了,房企無法還款,用什麼還銀行的錢?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著名的《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文中正式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明確奠定了未來幾年經濟金融的重點工作。
文中,還有一句極為巧妙的論斷猶言在耳。
“樹不能長到天上,是那風起處的青萍之末。”
隨後,房地產去槓桿的攻堅戰正式吹響了號角,而這也是如今整個房地產陷入寒冬的源頭。開始是要求提高房地產的信貸資質,到後來下令嚴防任何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一時間房地產企業成為了所有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棄兒。
此後,無論大小會議,只要央行釋放資金到市場,都必會在末尾處加上一句,“千萬不能把錢流向房地產”!
如今房地產行業陷入危機,這又該怪誰呢?如我朋友那句話,“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最好的歸宿”。
4 未來
有人說,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如此迅速,堪稱奇蹟。這個我不贊同。
如果按規模來講,開發商已經在中國大大小小城鎮中蓋了2.74億套房子,規模巨大任何國家都無法與之較量,的確是發展迅速,但房子質量呢?
尤其是近兩年,限價政策出臺後,一些開發商想得並不是履行當年樣板房承諾,捨去利潤從一而終,而是想盡辦法偷工減料,追求增長,從豪宅到小平米剛需盤無一倖免。購房者掏盡一輩子積蓄,購買一套擔驚受怕的房子,這個行業是發展迅速還是停滯不前呢?
如今房地產因去槓桿和樓市低迷陷入困境,拔高了房企開發門檻,這個行業勢必會遭受一場規模空前的行業大洗牌,洗去那些資質不夠,出爾反爾,動不動爛尾的劣質開發商,相信也是老百姓想要看到的結果。
賣房市場動盪,買房市場受益,自古以來有之。
從今年10月開始,開發商們就開始上演一場場“花式求生”的大劇,有的降價拋盤,有的賠本甩賣,有的為了吸引購房者的目光,還玩起了人體描繪。相信未來大家還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花式表演。
而對於購房者來說,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會。
2019年上半年依舊是房地產企業還債高峰期,而按目前的房價走勢推算,明年上半年的部分城市的新房市場會持續蕭條,屆時為了回款保命,會有大量房企選擇打折拋盤,議價空間可能會更大。但這時候一定要購買品牌開發商樓盤,因為你不確定哪家房企會在這股潮流中陣亡。
但這個視窗契機不會太久,因為小型房企摔倒會有大房企接盤,無關大局,但是如果政策不放開,樓市繼續蕭條一定會影響到大房企生存環境。大房企如果破產,會連帶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出現連鎖反應,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在這之前,一定要抓緊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