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權”戰爭來了!戴姆勒狀告諾基亞,爭奪5G技術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戴姆勒、諾基亞,兩家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企業竟然打起了官司。
3月30日,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汽車製造巨頭戴姆勒向歐盟反壟斷機構起訴了諾基亞,申訴原因與汽車通訊專利有關。
戴姆勒在宣告中指出:“我們想要弄清楚的是,有關通訊標準的必要專利權應該如何獲得授權以在汽車行業中使用。在研發同互聯駕駛有關的產品和服務時,所有使用者可以公平且無差別的運用到通訊標準相關的必要專利權,這是關鍵的先決條件。”
事實上,不止諾基亞一家通訊公司對汽車出行感興趣,一些科技公司、BAT巨頭等都對未來出行“戀戀不捨”,這個領域湧入了太多的“外來者”。當汽車製造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專注汽車硬體製造的廠商們又該何去何從?
雙方各執一詞
針對戴姆勒的說法,諾基亞方面認為,戴姆勒一直在尋求可以在使用專利時避開“獲得授權”這一步驟。
諾基亞發言人馬克·達蘭特表示:“儘管我們向汽車製造商提供了諸多選擇,其中就包括通過他們的1級供應商來獲得專利授權,但戴姆勒仍然拒絕從諾基亞處獲得可使用後者發明的授權。”
據瞭解,戴姆勒在宣告中提到的專利是5G通訊技術,為何一家汽車製造商因為這一技術與擁有通訊專利的諾基亞“開撕”呢?
事實上,5G通訊技術與車聯網(V2X)的實施運用相關聯。V代表車,X代表任何與車互動的物件,比如其他車輛、路測設施、行人等。通過“萬物互聯”,車輛獲得更多的資訊,促進自動駕駛的創新和應用,並構建一個智慧交通體系。
在車聯網中,5G通訊技術扮演著重要的連線角色,因為把汽車、道路資訊等實時資料傳輸至雲端,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吞吐,車聯網的應用速度會大打折扣。
這意味著,車聯網的落地離不開5G通訊技術,也意味著科技企業和擁有通訊專利的生產商在未來汽車的導航系統、網聯化以及以及自動駕駛領域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有業內分析稱,科技企業與汽車製造商之間在某些核心技術使用方面的關係和競爭都日益激烈。
過去十年時間裡,蘋果、三星、高通以及其他企業之間的專利權糾紛引發彼此之間的多起官司,有分析人士就表示汽車行業將成為“專利權”戰爭的下一個引爆點。
車企出路在哪?
如今,一些科技公司早已投身到汽車智慧化和網聯化的浪潮之中。如,國內手機制造商華為的動作已相當頻繁。早在2013年,華為承諾今後每年會投入上億元用於與車聯網相關的研發,並與多家車企進行了相關的戰略合作,開發車聯網產品;今年3月初,中國移動也與博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探索包括 V2X、無人駕駛等方面的資源整合。
在此背景下,傳統汽車製造商將面臨更多挑戰。根據德勤相關資料,隨著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發展,未來會有新一代產品出來,整車成本會降低30%~40%。這也意味著,整車廠的競爭對手已悄然發生改變。
實際上,關於軟體與硬體製造孰輕孰重的問題,已有過諸多討論。“軟體程式幾乎都有BUG,是否總有BUG和行車安全有關聯是個未知數。車聯網的系統軟體如何在安全係數上有絕對保障的狀態,目前還需打個問號。”博納諮詢研究總監聞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儘管爭議難以統一,但整車廠不得不做出選擇,尋找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定位。
近日,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在參加2019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賓士目前的核心還是硬體產品。他認為在物聯網體系中,汽車可能是實現物聯網最複雜的一個載體。
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則持有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汽車產業原來是硬體製造為主,未來會變成軟體驅動為主,並認為在智慧化和網聯化程序中,中國自主品牌更能享受人才紅利。
有觀點認為,對整車廠而言,智慧化與網聯化的風口如果抓不住,有可能變成純粹的硬體製造商。
事實上,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開始露出苗頭。此前,不少新造車勢力都提出了“無生態不造車”的觀點,試圖以汽車為載體,建造一個網際網路的生態鏈。基於這樣的理念,一些造車新勢力提出合作共贏,將汽車製造交給傳統車企,而一些傳統車企也因為效益不好,“心甘情願”選擇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