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點子哪裡來? | 2018 薦文 #43

以下是我在這周讀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也許你也會喜歡。
ofollow,noindex">《Where Do Product Ideas Come From?》
作者:Lisa Zhu
產品點子哪裡來?使用者/客戶的反饋?前沿技術趨勢?競品?產品資料?都是,但跟沒說一樣。作者的思路是,我們可以按照產品點子的三種不同型別來發散思維:① 微觀型別,體現在 UI、文案、流程的優化,可以說是已有解決方案的體驗升級;② 中等型別,體現在挖掘使用者可能沒意識到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③ 巨集觀型別,看新趨勢、新技術,挖掘新市場,或者說,去拓展產品邊界,哈哈哈(不禁想起王興說的,大家都太關注邊界,而忘了關注核心)。
《How Medium Transformed Online Publishing by Making Long-Form Content Cool Again》
作者:Hiten Shah
雖然我也是 Medium 自創始以來的使用者了,卻從來都是隻讀文章而未發文章(英文寫作太渣),也只是關注它的設計(想當初簡書、Pingwest、愛範兒等等網站都在借鑑吶)以及它最終要怎麼贏利。來看看這篇文章回顧一下 Medium 的成長簡史。
《Building a better GOV.UK, step by step》
作者:Sam Dub
如果你訪問一些國家政府官網,不難發現幾個共性:難用(一堆相容性問題)、懷(chou)舊(lou)、宣傳性內容為主。英國政府網站就清奇多了,有專門的設計團隊(包括外包用研),在設計上以「使用者會遇到什麼難事」的任務為中心。
除了這篇文章之外,你也可以看看我在前年寫的 OA==&mid=2650675246&idx=1&sn=e99395d11bf1c1ed877f4de4b70bdf29&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noindex">《來看看英國政府官網的設計原則》 。
《Netflix 與百視達的戰爭史》
作者:Evonne Tsai
巨頭公司長成之後,值得一看的除了市值、財報和產品演化之外,還有早年的成長史。Netflix 在 1994 年成立,現在已是最閃耀的公司之一了,不妨來看看它早年與 DVD 租賃巨頭百視達之間的故事。說來慚愧,雖然看過 Netflix 出品的節目,卻並沒有實在地體驗過它的產品(iOS 和 Android App 在中區都無法下載,也就訪問過官網)。我想一定有許多出色的設計。先搜了 Netflix 的一些產品相關文章來讀,可以推薦這兩篇——Netflix 如何擴張,以及在產品推薦上如何千人千面。
《Be lucky - it’s an easy skill to learn》
作者:Richard Wiseman
怎樣變得更好運一些?多放鬆,不要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多出去走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多接觸不一樣的事物,能發現更多樣的機會;樂觀。
:bulb: 有意思
-
來源:《假裝在紐約》
-
2007 年,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同比增長了 19%,這個增速直到 2010 年仍保持為兩位數,但到去年只剩不到 6%。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生活在「線下」,多數是非洲人和女性。來源:《好奇心日報》。
-
使用者在應用商店 App 詳情頁的平均停留時間只有 7 秒。大概 13% 的使用者會看完截圖,2% 的使用者會看預覽視訊,3% 的使用者會放大截圖,基本上不會展開 App 描述 。來源:ASO Stack。
-
試一下把 iPhone 系統語言設定成阿拉伯文,你會進入一個映象世界。(別忘了設定回來的路徑)
:battery: 小推薦
- Just Rain,一個白噪音 App,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只有雨勢不同的雨聲(免費)和打雷聲(付費)。

- 上 Udemy 的課,網路慢得讓人罵娘。不妨使用 udemy-dl (命令列)或 udemy-downloader-gui (GUI),將已購買的課程下載下來。
往期薦文可在這裡 翻閱。
:speech_balloon: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Build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