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到原型,揭祕概念設計過程(二)
上一篇說到分析需求的實體物件任務流,分配空間,採用使用者績效驗介面原型。這次用例項來說明需求到原型到過程。
一、以某代客下單APP為例,採用使用者績效分析當前APP問題:

現狀資訊結構與流程
1、需切換3個頁面才能到達該選單,操作負荷重
2、客戶資訊頁無分類資訊單薄,影響視覺搜尋速度與位置感知
3、已選產品和待選產品分散於樹結構中。無法判斷哪個層級中存在可訂購商品,且本次已選產品也隱藏於下拉中,一次訂購多產品時很難記住訂購了哪些產品,增加了記憶負擔。
4、產品以樹結構勾選或取消勾選方式操作,難以理解為產品購買過程,該模型更接近普通操作設定類產品。與超市購物流程模型差異巨大,不符合普通人心智模型,易造成認知與理解力的負擔,學習成本過重。
5、系統介面用詞為下一步/上一步/算費/辦理,使用者無法預知下一步是何操作,缺少使用者控制同時也與購物模型不匹配。
不管是從產品理解力、視覺搜尋、操作負荷、記憶負擔、反饋各方面都有較大改進空間。
二、那麼如何改進當前頁面?
運用物件方法分析功能,確定業務重點,重新劃分物理空間建立新的心理模型。

物件-操作方法分析
經過分析物件與方法,發現已訂商品與備選商品屬於不同分類且對應不同操作方法,就像買東西,已經買回家的和還在商店的商品差距非常大,於是給已訂和備選產品分別劃分物理空間。重新劃分結果如下圖

物理空間與操作模型初步調整
1、再次結合任務流程分析,使用者登入後原功能只展示使用者資訊,但對於某使用者來說其已買產品屬於觀察理解使用者的重要資訊,故再次劃分空間,將使用者資訊與已購資訊放置在同一物理空間。增強位置感知。
2、待選產品與屬性設定的任務連續性較強,將待購產品與屬性設定改為為不同空間時序的物理空間。點選訂購後彈框顯示屬性設定,減少操作次數。
3、因該業務特殊性,新訂產品時可能要參考原已訂產品,為減少記憶已訂產品的負擔仍然保留待購與已訂產品在同一物理空間。最終修改後如下圖。

最終原型空間劃分
三、最後最後只放兩張假樣例圖大家感受下

修改前後對比圖
如上是一個較為簡單的優化需求到介面原型的設計過程,其實從無到有需求,複雜功能也是不斷迴圈如上過程,從粗到細不斷細化的過程。另注意該需求使用者角色單一分析物件的時候未加入使用者角色,當多個使用者角色的時候物件分析需針對角色逐一。並針對不同角色劃分頁面空間,設計頁面原型,才能在如上分析中適時的輸入使用者場景需求,輔助空間決策。
如上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