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和“創新”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
編者按:創新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創業者和投資人共同的方向,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一種創新,但實在不然,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創新?創新的本質是什麼?本文作者Greg Satell 是《創新地圖》(Mapping Innovation)一書的作者,他對“創新”有深入的研究,是《哈佛商業顧問》和 Inc 孵化器的創新顧問,他將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他對創新的理解。
每個企業都需要創新。無論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機構、非營利組織或者政府部門,都需要創新。簡單來說,每種商業模式到最後都會失敗,這是事實 ,因為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切都在變化。我們要做的不是尋求穩定,而是進行顛覆——或者,面對不相關的因素。
關於如何去做,不缺少建議。實際上,我覺得各種建議實在太多了。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設計思維 的實踐者告訴你要關注終端使用者,但是哈佛大學出色的管理學大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卻認為,過於聽從使用者的意見是優秀企業失敗的原因。隨後,又出現了開放創新、精益創業等概念。
事實上,創新沒有單一的路徑,每個人必須找到自己獨特的路。有的人使用某種策略取得了成功,並不意味著它能解決你面臨的問題。因此,最好的建議就是儘可能多的豐富自身的技能。
關於創新方面的建議,我想分享4個非常重要但是你很少會聽到的建議。
1. 你的成功會阻礙你創新。
大部分時候,管理者是不負責創新的。顧名思義,管理者負責的是運營管理,工作職能包括招聘並培養優秀的員工、優化工作流程、減少出錯率,等等。管理者一般不會試圖製造更好的捕鼠器,他們在做的是讓企業流暢、高效地運轉。
你可以在會議上站起來,把運營經理描繪成把頭埋在沙子裡的傻瓜。但是,把企業運營管理得好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它需要天賦、奉獻和技能。所以,如果你沒有真的做過這份工作,就不要忙著下結論。
但是,管理者們確實需要意識到,在創新和優化管理之間需要進行基本的權衡。高效的管理需要制度化,並且對實際產出的結果有所把控。而創新需要實驗,這意味著要嘗試很多新事物,其中大部分嘗試都會失敗。
這就是為什麼成功常常導致失敗的原因。在某種競爭環境下讓你成功的因素,有可能日後會成為你的阻力,因為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你需要找到一種健康的平衡,既能把當前的一切儘可能的壓縮,又能留出一些空間去創造適用於未來的東西。
2. 先從需求緊急的案例入手
好的運營管理者都會試著找到大規模的市場。更大的市場可以幫你擴大業務規模,增加收入,然後將資金再投入到公司運營中,提高效率。效率提升之後又能帶來更高的利潤,從而投入更多資金提升效率,良性迴圈。
然後,當你嘗試做一些全新的、與眾不同的事情時,擴張太快可能會讓你的生意在還沒開始的時候就被殺死了。一件真正具有革命性的產品是不可預測的,因為就其本質而言,它無法被全面接受。大膽進入未知領域,肯定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規模擴大,解決起來的成本就非常高。
一個好的策略就是先找到一個急需解決的案例——有人非常急迫地想解決某個問題,願意忽略一些不可避免的小毛病。他們可以幫你提前發現問題並且改正。等你把事情解決了,就可以應用到普通案例中了。
舉例來說,研發一款自動駕駛汽車是一項有風險的任務,因為它有很多你無法解釋的因素。然而,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個偏遠的礦場,在那裡司機很少,幾乎不存在交通狀況,這就是測試和改良技術的理想地點。同樣,如果我們把Google Glass看作一塊大眾產品,它是失敗的,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件工業裝置,它又獲得了新生。有時候,滿足少數人需求比滿足多數人更好。
3. 從猴子開始
我和高層一起工作時,他們總是有一些突破性的想法,讓自己興奮不已,然後就開始滔滔不絕地告訴我這個機遇如何難得,他們打算如何完美地抓住這個機遇。但是,當我問得再具體點的時候,總會發現前面有重大的阻力。如果我追問下去,他們就不說話了。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創新並不是指有想法,而是要解決問題。 事實上,沒有人關心你的想法,他們關心的是你能否解決他們的問題。大多數人不能創新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想法,而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真正棘手問題的毅力。
在Google 最神祕的部門Google X,有一個專案叫“登月工廠”,在這裡有流行一句口頭禪“猴子先行”(Monkey First)。意思是,如果你想讓一隻猴子在基座上背誦莎士比亞的名言,你應該先訓練猴子,而不是建造基座。因為訓練猴子是最難的部分,而任何人都可以做基座。
然而,大多數人都會執迷於先建基座,因為他們知道該怎麼建基座,而且通過建基座,他們可以在時間表上顯示出早期的進展。不幸的是,建好基座對你要做的事實際幫助不大,除非你能真的訓練好猴子,否則建基座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4. 有時候是世界沒有準備好
當亞歷山大·弗萊明首次發表他他發現了青黴素的文章時,根本沒有真正注意到。當施樂的高管們第一次看到Alto——7年以後Alto成為了Mac的原型機,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當吉姆·艾利森首次向醫藥公司高管解釋他關於癌症的免疫系統治療方法時,沒人願意投資。
我們總是認為下一個大事件是顯而易見的,但實際上,它往往一開始看起來毫無意義。當一件事真正有能力改變世界的時候,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它需要在一個特定的行業或領域內進行宣傳,獲得關注,並與其他創新相結合才能產生影響。
但是沒人告訴你這些。我們習慣於認為,像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或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樣的人站在臺上,宣佈世界已經改變,每個人就會跟著改變。這種事從來就沒有發生過,因為創新不是單一事件,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髮現、設計和改變,這一般需要30年的時間。
計算先驅霍華德·艾肯曾說“不要擔心別人會竊取你的創意,如果你的想法真的不錯,那就得強迫別人接受。”這是絕對的真理。偉大的創新者不僅僅是有想法的人,他們願意堅持到底,接受嘲笑他們的人的批評。最終,如果然們很幸運的話,他們真的會改變世界。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