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被捅,1800萬點評造假是UGC社交類App的警鐘!

據文章爆料,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馬蜂窩,一家主打使用者生產內容的旅遊網站,2100萬”真實點評“中竟有85%的點評為虛假評論,7454個抄襲賬號,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評價,1221萬條酒店評價,多為爬蟲從攜程、藝龍、美團等競品中抄襲搬運。

輿論風波之大致使馬蜂窩於22日上午在其官方微博下發表宣告, 聲稱點評 內容並非其內容主體, 僅佔2.91% ,而馬蜂窩真正的UGC內容價值為 遊記攻略(78.91%) 、 旅行故事( 7.92%) 以及 問答(10.26%) 這三個部分。馬蜂窩官方並沒有否認部分點評造假,稱已清理相關賬號,聲討該文章資料不符,存在嚴重誤導傾向,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事件發酵至此,網友捅的捅,站的站,吃瓜的繼續吃瓜。還有網友表示,“就算馬蜂窩的點評內容抄襲,也不影響使用這個App,反而更清楚地看到所有點評資訊。”

爬蟲刷屏行為司空見慣

上圖為App Store隨機點開一個App就可以刷到的廣告評論。如果真要追究刷評論和刷粉,那可就屍橫遍野了。
網際網路公司利用爬蟲技術,從其他平臺抓取資料的行為其實很常見。 微博水軍,應用商店、電商刷評價 等,其實使用者也是看破不說破了。但此次馬蜂窩被捅得這麼大,有網友表示,其不妥的操作行為在於作為一個“旅遊行業的獨角獸”,不僅抓取點評資料的數量大,且原封不動, 吃相未免太難看 。
這就不免讓人想探究下為什麼現如今的搬運和抄襲情況如此常見。
1.真實UGC成本太高。現階段內容產出的成本越來越高了。沒有好的激勵機制,哪來那麼多人來產出原創內容呢?平臺也需要足夠的養人和養號成本,直接抓取確實簡單輕鬆了不少。
2.都是為了資料。水軍刷粉在微博上就已經很常見了,這種常規操作相信都心中有數。用羊群效應營銷打造高流量是眾所周知的套路。從眾心理也早就讓我們習慣了追蹤熱門產品。買東西看銷量,微博看熱評,這些都是建立在人氣支撐的基礎上。不管怎麼刷評論,刷粉,目的都是營造高人氣的假象。
馬蜂窩資料抓取其他真實使用者的評論在行業內也是司空見慣,表面上使用者評論多了,也會相應地吸引更多地使用者去評論。但百分百還原未免太“懶”。
馬蜂窩只是個例罷了,這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常態和悲哀,惺惺相惜和從中吸取更多經驗教訓比五十步笑百步好得多。
UGC社群類產品的警鐘
這次事件可以說給馬蜂窩敲了個警鐘。說明馬蜂窩的社群內容運營方式上存在一些問題。
1. 內容方向的動搖。內容方向是社群後續所有內容運營的執行基礎既然馬蜂窩已經定位為”旅遊攻略分享“,在內容方向的擴充套件上就不應該本末倒置,顧此失彼。“點評”不應該成為馬蜂窩的新出路。
2. 內容生產方式的錯誤。馬蜂窩已不在運營初期,欲戴王冠必成其重。既然馬蜂窩想要在攜程、藝龍、飛豬等眾多競爭對手中求存,更不應該只做個“搬運工”。既然UGC是其主要內容來源,如何引導和激勵使用者使用者進行UGC的舉措、引入更多的使用者才是馬蜂窩應該思考的。
現如今,國內抄襲成風。如果搬運和抄襲就能賺錢,誰還願意去原創呢?
蟬蟬更希望這只是行業發展必經的“借鑑”過程,而不是預設的“潛規則”。
願借鑑的盡頭是原創。
本文由蟬大師運營圈https://www.chandashi.com/yunyingquan/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