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機共融的未來(環球走筆)
不久前,日本一家主打由機器人員工為顧客服務的酒店,因機器人發生故障太多,不得不將半數機器人員工“開除”。此舉頗為引人注目,甚至引發了對“無人化時代”是否到來的討論。
這家位於日本長崎的酒店2016年曾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以機器人員工為主的酒店。機器人主要負責幫助顧客辦理登記入住、搬執行李、協助調節房間燈光和溫度等工作,數量一度多達243個。然而3年來,酒店不斷接到顧客投訴——故障頻發和智慧化程度太低,導致很多機器人淪為擺設。最終,酒店不得不結束了“無人化”嘗試。
目前,製造、運輸、零售、服務等各行各業都熱衷於尋求自動智慧的解決方案。“無人化”不再僅僅是廣告噱頭,而是必須跟上的發展節奏。與此同時,人類工作可能被機器人取代造成的焦慮感也在不斷蔓延。這種焦慮感在製造業領域尤為突出。以“熄燈工廠”帶來的衝擊最為明顯——在日本,發那科公司的機器人生產車間裡,高度自動化使整個工廠可以在不開燈照明的情況下運作。
機器人普及之時,人類真的要失業嗎?當然不是。以目前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電子製造業為例,機器人取代了低技術含量的重複性工作,工廠實現了高效率生產。但電子製造業工藝複雜,產品升級換代速度快,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大部分裝置都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設計的,一旦涉及新產品,之前的設計很可能無法滿足需求,從而需要重新設計機器人運轉系統,這又要耗費大量成本。實際上,早在1983年,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就下令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造了一座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工廠,90%的流程都是自動化的,但僅僅6年後就關閉了。
人類與機器人的一大區別在於靈活性。服務業接觸物件多變,是對靈活度要求極高的行業,這決定了其接納機器人員工的高門檻,機器人員工被“開除”也就不足為奇。正是由於類似原因,近年來,各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商開始推出協作型機器人。在傳統的自動化工廠中,出於安全考慮,機器人和工作人員一般相互隔離。有了協作機器人,人類和機器人就能近距離協同。人類負責對靈活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工作,機器人承擔機械性的重複工作,二者各施所長。未來,隨著感測器及感應系統、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速度加快,協作機器人將能更好地感知周圍環境,與工人的配合也將更加默契,這種人機共融的模式將產生更大的效益。
在人類和機器人合作的過程中,二者都超越了自身的侷限性,從而實現更高效工作。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成就,而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未來的世界,需要人類與機器人更好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