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上線個人快遞對標順豐,同一條河流能否踏入兩次?
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京東物流CEO王振輝宣佈,京東物流正式宣佈進軍個人快遞業務。其實在9月份京東物流就已正式開始在部分割槽域試運營個人快遞的業務,試執行一個月後,京東物流才公佈了進軍個人寄件領域的訊息。
在阿里巴巴的電商資料裡,四通一達的訂單對其有高度的依賴性,順豐因其物流方式的不同,受制於阿里的因素也就相對較低,但京東個人快遞業務上線必然對順豐產生影響。
因此京東正式向順豐發起挑戰。
京東快遞算是京東講的最好的故事,作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首先就是快遞速度,一直是其優勢,也是挑戰其他快遞的優勢所在。其次是京東高品質和差異化的服務,主打的“更便捷、更安全、更豐富”理念。如今進軍個人快遞市場,這些都是其競爭優勢。
京東自身在物流商的積累,確實能給到個人快遞市場很好的服務,但缺乏流量才是根本問題。此次京東進軍個人快遞市場,不管是價格還是服務方面,都和順豐極其相似。
其實之前順豐對京東就一直虎視眈眈,因為其一直帶著危機感處於電商產業下游,便想進軍上游做電商,如今電商沒做成,京東又反而做起了個人業務與順豐形成衝突,便導致了京東與順豐的正式開戰。
順豐與京東的不同
順豐是快遞公司,京東是電商公司,兩家的定位不同,卻要一起比賽快遞業務,差異化競爭讓戰局更精彩。
第一,順豐有流量,京東缺流量。順豐有個人快遞業務流量,根據京位元查詢的資料來看,目前中通、圓通、韻達、順豐等在個人快遞業務市場已經佔據了半壁。而順豐的業務板塊中時效性業務佔比最高,其中存在大量的個人業務。
因此順豐在個人業務量的優勢,京東恐難追上。順豐是快遞公司,有獨立個人快遞流量,C端資源豐富,相對於京東來說這是順豐的核心優勢。但京東個人快遞業務剛上線,時間上本就遲到,加上流量來源也只能靠自身APP、小程式的流量來源也極為匱乏,如此京東的個人業務,在獲客流量上的資源較稀缺。
第二,早期機會不同,京東在個人快遞領域,無法再次獲得與順豐當初同樣的機會。
早期個人快遞業務是郵政的天下,以信函為主,但實物運送較困難,於是民營快遞開始萌芽。下圖為公開資料整理的2007年至2016年的快遞業務量。
在2010-2016年電商爆發,以通達係為主的民營快遞進入野蠻生長階段,順豐搶速度開始人肉送單,進軍快遞行業,服務於個人、電商、企業全產業。恰巧在2008年左右淘寶崛起,順豐得到開拓機會,淘寶將順豐口碑帶起,此後順豐靠著自身個人快遞業務的“時效性、安全性高”,成功位居四通一達之上,開始崛起之路。
如今雖然京東的口碑也不錯,但是卻沒有像順豐當時的機會來發展個人快遞業務,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第三,服務基因不同,順豐做的是整個產業下游最底層,更重視服務的基因,而京東做的是產業上游,是電商的基因。
兩家服務基因不同,京東的快遞口碑向來較好,其電商市場邏輯是先控制商家再控制使用者, 但是在個人快遞業務上,使用者為不可控因素,因此京東如今切入個人快遞市場,電商到企業的模式不可套用在個人快遞市場上,對商家的壟斷對個人市場將無效。
京東與順豐的服務基因不同,使用者流量積累也不夠,對順豐的威脅不一定有長期性。
京東切入個人快遞市場,獲客是關鍵
京東在物流上的積累可給到好的服務,但獲客是關鍵,僅靠著自身APP與微信小程式的導流遠遠不夠,以往對商家的壟斷的模式如今也不能套用在使用者上。
個人快遞市場高度分散,這是需要靠口碑積累的產業,與京東的電商平臺邏輯不同,電商的獲客方式不可套用於個人快遞市場,使用者端的評價是至關重要,但更多的是時間的積累。
京東在個人快遞市場的積累並不多,如今切入個人快遞市場,獲客是大問題。當然京東的優勢依舊在,安全和快速仍是招牌,從長期來看,在個人快遞市場的優勢需要靠時間的積累,機會依然存在,這需要京東自身探索。
文/首席發言者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