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如何發現技術商業化的陷阱和機會?
10 月 27 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DeepTech 深科技聯合主辦,梅賽德斯-賓士特別呈現的“全球科技青年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集結了海內外 30 餘名頂尖科學家、企業家與研究者,為現場超過 600 名關注新興科技、熱愛科學事業的參會者開啟了接觸前沿領域專家的機會。
在“技術商業化”圓桌會議上,美國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彭適辰、三角獸創始人兼 CEO 王卓然、物靈科技創始人兼 CEO 顧嘉唯從自己所在的行業出發,梳理了對技術商業化幾種不同維度的解讀、

圖丨圓桌論壇現場(來源:DT君)
王卓然表示,從技術到商業化有兩種思維:科學家思維是,先有一個很好的理論,接著想怎麼把這個理論變成技術、產品,然後再去想這個產品到底誰需要,誰去買。典型商業思維則可能會反過來。對於 AI 等高科技產業來說,其實這兩個思路都有陷阱。一定要找中間的平衡點。
顧嘉唯則認為,技術商業化最關鍵的第一步在於,是否能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快速地聚焦和找對技術邊界可以解決的使用者場景。
彭適辰則從長期投資科技的角度,認為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要理解自己做的是什麼事,自己能夠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地方,然後在不足的地方找到好的團隊一起做事,成功的機會才會增大。一個公司不是隻有技術就能成功,一個公司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第一要有技術,第二要能產品化,之後要能製造,要有供應鏈的管理能力,要有采購能力。
之後,三位也預測了一下,處於一個資本寒冬,技術商業化未來會發生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走向。
以下為當天論壇該環節的對話內容(經基於原意的刪改):
問:在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商業化的這條路上,當初選擇商業化最重要的依據是什麼?在選擇的過程當中,各位認為有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是什麼?
王卓然:我在創業之前確實做過很多年的科學研究,經典的科學家思維是,先有一個很好的理論,接著想怎麼把這個理論變成技術、產品,然後再去想這個產品到底誰需要,誰去買。如果是典型商業思維,可能會反過來,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接著找什麼東西能滿足他,再去找怎麼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當然對於 AI、高科技的行業來說,其實這兩個思路都有陷阱。從理論到技術到產品,和從產品到使用者之間都有一個很明顯的點。

圖丨王卓然(來源:DT君)
從我個人的實踐來講,做公司的時候一般會從兩個角度出發,一邊是先說使用者是誰、場景是什麼、群體的畫像等,另一方面,回顧我們哪些技術是成熟的、哪些技術能應用、有多少信心把前沿的模型理論變成技術等。中間是很混沌的狀態,需求和技術不一定完全匹配,所以一定要找中間的平衡點。企業要做的是執行力風險的評估,快速試錯,中間找到一個恰好又是我們擅長的技術又能解決使用者需求痛點的點。
舉個具體的例子,我們今年推出了智慧識屏的產品,你在手機螢幕上看到的任何文字,我們用自然語言理解的能力幫你自動的分析其中可能是你感興趣的資訊、意圖,彈出資訊卡片,做網際網路的導流。
這個產品的形態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本身是做自然語言處理、人機對話,但是在手機這個場景下,從 Siri 把這個行業帶起來之後,大家想得很好,但實際場景下因為互動習慣的限制等原因,使用者在手機上語音互動的習慣並沒有養成,並不頻繁。
但自然語言處理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好的互動體驗,於是我們換了一種形式,用長按觸發,不需要對它說話,後面的技術其實跟做人機對話非常相近,把它變一個形於是中間點就找到了。從後面互動的後臺資料來看,我們現在的產品還是非常受歡迎的,這是我的看法。

圖丨顧嘉唯(來源:DT君)
顧嘉唯:大家好,我是顧嘉唯,我是 2016 年得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Innovators Under 35,當時我還在百度,那個時候其實是以企業類的科學家在做專案,之前在微軟研究院都屬於在企業內做研究。
像王卓然一樣,我們通過一開始的科研走入到商業當中,必定會遇到兩個階段的困難、陷阱、挑戰。第一個階段,當你選擇創業的時候怎麼定義問題。其實科學本身的過程也是在定義問題的本身。我們在定義問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陷阱,通常意義上大家說拿著錘子找釘子:我們在尚未真正理解使用者長期、短期價值在哪裡,也不能深耕使用者場景的前提下,就開始做技術。過去一段時間其實有特別多 AI 創業者都是拿了 AI 投資機構的錢,機構給他找方向。
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能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快速地聚焦和找對技術邊界可以解決的使用者場景,這是我覺得最關鍵的第一步。
一開始我們也用投資人的身份投一家機器人領域最好的公司,2014 年的時候特別火。在落地的過程中就碰到各種執行、落地的問題。作為他的董事,我看著它一點點的走下坡路。
原因是當一個教授出來創業的時候沒有找準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邁步子對沒對,你找準問題了沒有,對應的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你會不會收攏問題和收斂問題,其實他們給大家看到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場景——語音對話、家庭當中新的互動入口,是一家蘋果一樣的公司。後來亞馬遜把它落地成了一個智慧音箱。

圖丨彭適辰(來源:DT君)
問:科技專案的商業化、價值實現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些觀察點或者評估指標是什麼?另外,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選擇創業,他們的創業與過去 10 年前或者 5 年前科技類的創業有什麼不同?而對於您或者投資機構來說,他們的科學家身份會不會有所加分?
彭適辰:我們中經合一直都是做早期科技投資,我們在過去 20 多年來也跟很多科學家、科學創業者合作過。我們有成功經驗,也有很多不是太成功比較失敗的跟大家分享,首先祝賀兩位科學家成功的已經把公司建立起來了。
我們跟科學家或者教授合作的經驗都挺有意思,科學家教授的經驗很豐富,無所不能,你只要一個問題給他,什麼都能做,他就負責把它做出來,說我做出來了,剩下就結束了。
舉個例子,我們在矽谷投資的一家做核聚變的公司,核聚變真實地在實驗室完成了,輸出的能力達到 2 倍以上,核聚變發生的物理化學獎我們全部拿到了,這是一個很牛的專案。
我們上次去那邊看這個專案,這個教授講完之後,我們非常敬佩,核聚變能做成,對人類社會影響非常大。講完以後他跟我說,你從北京來的?我說對啊。他說北京有霧霾,說他有一個方法可以治霧霾。又把我拉到旁邊講了一堆治霧霾的事。我們聽完以後說好像還真的可行,但我們想說你核聚變的事已經夠大了,就不要再折騰其他事,你就專心做核聚變的事。
我們發現事實上也不是那麼簡單,他是 40 年的核物理專家,既然做研究做教授的這麼多年,他的思維就是那樣。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幫他,把他的原理產品化,然後要他配置商業的團隊、財務團隊,所有團隊都要配置好。
這個過程是說,一個公司不是隻有技術就能成功,一個公司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第一要有技術,第二要能產品化,之後要能製造,要有供應鏈的管理能力,要有采購能力。所以,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我覺得重要是你這個創業者要了解你的能力在哪裡、不足的地方在哪裡。因為創業永遠是一個團隊,假如你明明在某些方面不是那麼理解,你又強要做決策,那風險就非常大。
所以,我們看到成功的案例是知道你的長處在哪裡。我們也見過教授創業,很有技術又不願意離開學校又要吃很大的股權。然後他找了也許是他的學生、親戚當所謂的總經理,在背後控制所有的事,控制股權、控制決策,你們都可以想到後面的結果是什麼,根本沒有參與運營還要做所有的決策,又不肯放權,這個問題就很大。
現在的確科技進步這麼快,今天大家看了很多有人工智慧、語音、視訊各種各樣的東西,我覺得現在的確是科學家出來創業好的時候,因為我們講所有的東西都是所謂的深科技。深科技是一般沒有這種基礎的人不能做出來的,真的比較難,所以我相信這是科學家創業最好的機會。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自己,你要理解你做的是什麼事,你能夠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剩下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地方,然後在不足的地方找到好的團隊跟你一起做這件事,我覺得這個成功的機會就很大。
問:最近中美貿易戰,有一些人預測現在可能會出現資本寒冬。另外,現在中國又在大力的推動新興科技的創業。各位能在各自所在的領域展望一下未來在科技發展或者科技創業領域大概的趨勢。
彭適辰:中國 2025 戰略的確在國際上引起相當大的憂慮,因為我們現在接待外賓一來就跟我們談 2025,說很擔心將來中國會把他們的生意全部搶走了,所以各位聽到很多抵制的聲音。

圖丨彭適辰(來源:DT君)
我個人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像這個危機也讓我們看到國內在科技產業鏈不足的地方。我們認為自己很有能力,但事實發現很多不一樣,這就是所有科技創業者最好的時機。資本寒冬已經來了,但我認為是一個好事,因為資本寒冬會把所有的泡沫去掉,這時你才看到誰是真正有能力的創業者,誰不是創業者。
創業是一個長期的事,所以大家不要在乎現在是不是資本寒冬,因為你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我來看,你是做成長的行業,不用擔心這個二級市場經濟上的波動,跟你沒有關係,因為創業肯定要花三五年。所以,你只要做的事是對科技、社會和商業上有價值,能夠降低成本改善效率,一定會有人買你的產品。從資金的角度來講,大家也不用擔心,比如我們風投的資金都是 10 年以上的資金,所以是一個長期的資金,配合企業家長期的創業,這完全是最好的組合。而且根據我們的經驗,在最差的時候絕對是最好的創業時候。
王卓然:我總結一下彭總的發言,小環境在波動的時候永遠是機遇和挑戰同時存在的。大環境來講,尤其像科技這個行業來講,人類需要科技的進步不會改變,使用者在新的科技環境下有新需求、更深入的需求不會改變,所以創業的機會會一直存在。
舉一個小的例子,我們是一個 To B 的企業,因為大環境有一些變動,比如客戶甲方的專案預算縮減了,如果我的技術能幫企業賺更多的錢,跟你分成就好了,所以永遠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波動。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尤其在體量還比較小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靈活性。
顧嘉唯:非常認同剛才說的靈活性這個詞,其實我剛剛知道中經合是 10 年以上以上的資金,我們應該多抱大腿,我覺得其實對於創業者來說,投資人識別創業者的過程很重要,因為我們也有雙重身份。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創業者要識別投資人。其實對於硬科技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對長期價值投資者,這種投資者一般的觀點和很多其他一型的投資者很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是否等得起。公司有經營的問題,他對中國製造業理解的能力,包括迭代速度的能力,各方面都有這樣的問題。但在董事會看到其他那些投資人表達觀點的時候,能感覺到一些不太好的負能量,這些負能量可能需要投資人在一開始能夠甄別出,而且明白哪些是正能量,我覺得這對創業者來說非常關鍵。
第二是自身很關鍵,就是產品是不是真的過硬,這還是最核心的根本。在 AI 這條路上,你在弱人工智慧時代是不是就能活下來,靠自己的利潤和靈活性,不斷把利潤做起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在現在寒冬的時候,沒有利潤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很難融到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不是長期價值投資者。
回過頭來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你有沒有機會在弱人工智慧時代先通過一些所謂軟科技拿到強人工智慧的入場券。剛才志飛在報告上提到抬手的互動,本質上不是硬科技而是軟科技。像蘋果從開始的攢機時代,到後來 IOS 的時候絕大多數不是硬科技,是軟科技。就是這種體驗層面、互動層面帶來的價值,也不能說不是科技,那種軟科技你能不能利用好、做出商業價值來做轉化,然後一點一點養你的硬科技。物靈硬科技就是做情感計算,能夠讓計算機具有情感,讓計算機和機器人互動能像人一樣互動,這其實是一個持續需要積累的過程,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先落地商業,再一點點走到那部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