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在轉基因
9月30日騰訊宣佈了新的組織架構調整。總的感覺,騰訊在做轉基因的工作。此前,很多人說騰訊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騰訊自己不相信這一套。企業要想基業長青,除了核心價值觀不能變之外,包括基因在內的稟賦,都是可以演進變化的。
根據新的組織架構,原有七大事業群中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社交網路事業群(SNG)和網路媒體事業群(OMG)被取消,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保留原有的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以及企業發展事業群(CDG)。
本次調整也突出了產業網際網路的地位,將其放到與消費級業務同等重要的地位。調整方案的特點是按照消費者(C)和產業(B)的屬性進行劃分,前者為內容平臺,後者為新產業事業群,改變了以產品為核心組建部門的傳統。說明騰訊巨集觀上對把握未來網際網路發展機遇的判斷逐漸清晰。
一直以來,發展產業網際網路,對騰訊的能力來說,是一個挑戰,騰訊做得最成功的事情,無不與消費有關。騰訊在一切以使用者為歸依的原則指導下,在使用者體驗方面,達到了世界級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電子商務方面,在企業服務方面,在產業與智慧城市發展方面,騰訊雖然也不乏優秀之作,但與卓越的標準相比,還是有距離的。騰訊需要更多面向產業使用者的能力,來吸引一切以使用者為歸依中的使用者,包括上游產業使用者。
此前,亞馬遜定位經歷了類似的從C向B的成功拓展,憑藉雲服務重心從技術轉向產業業務,帶動股價超過一萬億美元。而雅虎遲遲不能向產業主戰場轉移主力,長期以C畫地為牢,坐失良機,淪落到被插草標賣身的地步。說明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化發展,企業需要不斷戰勝自我,挑戰自我,以適應變化與發展。
馬化騰去年年底曾表示,“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地梳理。”
To B的能力,到底是一種什麼能力?對臉書、推特和騰訊,是一樣的難題。目前全世界網際網路中,會做社交的,不會做產業,如何讓社交與產業結合,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挑戰。我們不從事實際工作,不好提出具體建議,但可以在大方向上務務虛。我在《網路經濟》一書中,將社交與商務的整合背後的邏輯,概括為“網路何以可能”這樣一個命題。解這個題的難度,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因為“網路何以可能”直接是“企業何以可能”(科斯命題)的逆命題。如果網路(扁平結構)成為可能,意味著企業(科層結構)將變得不可能。社交商務,意味著全球企業將自己的商業成功地轉移到社交架構上來,從而把自己從企業組織變為網路組織。我們現在缺這種架構,它要求平臺企業本身要建立在全流程並聯組織架構基礎之上。當年SAP、IBM都是在總結企業和產業實踐中,將自身與服務物件的共性規律,提煉、轉化為服務架構,一邊幹,一邊總結,才得以形成一流的To B能力的。
拋開專業層面的分析不談,騰訊此舉一大看點,是企業的轉基因能力正在成為企業鮮明特點。騰訊歷史上就有轉基因的先例。3Q大戰後,從封閉轉向開放,就是一次大的調整。這反映了企業身上具有基業長青的素質。一般企業與優秀企業的一個重大區別在於,一般企業(許多已是世界冠軍企業),無法根據形勢變化,改變自己的稟賦(如只會做渠道),做大做強後變得官僚化,而騰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主動調整改變自己的稟賦,努力把不擅長但很需要的事情做成自己新的擅長,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