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技術信仰者”驅動出行大進化
■人物簡介 楊磊,男,1988年生於安徽,哈囉出行創始人、CEO。2016年9月創立哈羅單車,2018年9月將品牌升級為哈囉出行,從共享單車服務商轉向智慧出行平臺。
在共享單車的創業風口中,哈囉出行正不斷進化。
本質上,共享單車都是租賃的生意,一樣的生意卻有不同的命運。在這場經典的戰役中,共享單車迴歸了最為樸素的邏輯:誰能做好,誰贏。
無差別的生意中,背後考驗的其實是掌舵者的管理能力。
開局時,哈囉舉步維艱卻能夾縫求生;中局裡,它適時出擊博得贏面;清場賽中,它紮根兩輪,以兩輪驅動構建新出行生態。哈囉出行幾乎踏準了每一個點,背後的操盤手楊磊,是一個只有當聚光燈打在他身上,才會主動站上舞臺中央的連續創業者。
從哈囉出行的每個發展節點不難看出,楊磊特別注重商業迴歸第一性:行業的痛點是什麼、解決痛點的本質是什麼……以問題本質為導向,拆解每一個環節,做到最優。
楊磊還認為,技術是真正推動行業變革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力量。這位“技術信仰者”希望藉助技術提高運營和管理效率、降低損耗,使哈囉真正成為一家用技術推動出行進化的企業。
除了技術基因,在哈囉出行投資人、GGV紀源資本執行董事李浩軍看來,楊磊的成功,更多的還有團隊和戰略能力,他是一個只專注業務,商業嗅覺極其敏感,能先謀定而後動的創業者。
技術信仰
2016年9月,楊磊與幾位合夥人的會議持續到深夜24時也還沒有結束。
彼時,他們所做的專案車鑰匙依然沒能跑通模式。也是同一時間,共享單車的風口已經形成,摩拜和ofo已風靡全國的大街小巷,自帶流量的共享單車成為網紅型產品。
其實早在摩拜單車登陸上海時,楊磊就已關注,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產品,每次去北京出差時,都會仔細觀摩。要不要轉型做共享單車?做還是不做?成為這場會議的主要議題,爭執不下。“別人會說我們是追風口的投機者,看到這個行業火了就眼紅。”這成為核心團隊裡其他人的最大顧慮。
事實上,在楊磊內心,他有著更深的堅持與認知,當然不是去追風口。當時,在這種商業模型尚未清晰時,憑藉過往的創業經歷,他直覺共享單車這個生意有三個核心方向——智慧、好騎和少壞,智慧代表了精細化運營的水平;好騎是指使用者體驗;少壞則關乎後期成本。他認為當時的競爭對手並沒有做好這幾點,隨著在愛代駕和車鑰匙的創業經歷,他對技術能發揮的力量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純粹的商業模式的創新,第一它的護城河非常短。第二它很難有巨大的這種價值。而且容易被抄襲,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希望真正成為以技術驅動的公司。”楊磊說,在中國大部分人還是以商業創新模式創新為主。
2016年9月,在車鑰匙到哈囉的轉型過渡期,即使是資金最為緊張的時候,技術團隊也成為楊磊最難取捨,保留最多的團隊。經過兩年多發展,技術依然是哈囉出行最重要的力量,軟硬體技術人員加起來占上海總部的三分之二。
“我非常希望能找到對商業既有很強嗅覺,對業務也充分理解,同時對技術又充滿熱愛,對技術的應用和理解非常深刻的人。”楊磊說,“脫離商業談技術是沒有價值的,要結合商業本身去談技術。”在楊磊看來,技術和商業是一個有機結合體,會發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但同時具備技術與商業判斷的人少之又少。
也是因此,在找到哈囉出行CTO江偉之前,CTO這個職位成為楊磊連續創業以來最難找的崗位。“很多獵頭公司對我們都沒有了耐心,因為我們總看不選。”回憶過去,楊磊略微尷尬,“面試了80多個人,最後一個都沒要。”
正因為楊磊對技術的信仰,技術也成為哈囉能制勝的關鍵點之一。得益於技術,哈囉單車的線下運營成本平均只有0.3元每輛/天,這個資料不到同行業其他玩家的三分之一,而這也成為哈囉打動投資人的原因之一。
在其他競爭對手酣戰之時,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鄭烜樂去武漢考查哈囉後,還是決定入局,成為哈囉的D輪獨家FA,併為其引入財務投資人復星集團。“通過後臺強大的技術,哈囉的線下運營團隊能更高效地完成車輛排程,更合理地去分配投放區間。”
也正如楊磊當初所預判的一樣,這個高密度投放型模式,經過上半場的野蠻廝殺後,終於迴歸精細化運營的本質。而哈囉也憑藉一開始時就抱有的技術信仰,避開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會踏入的規模效應、燒錢等雷區,走到了現在。
組織才是最高壁壘
但哈羅單車之所以能成為現在的哈囉出行,靠的不只是技術信仰。
2016年底,楊磊帶著BP(商業計劃書)打開了老朋友的大門。“憑什麼你能贏?幾百萬怎麼去和其他兩家打?”雖然是老朋友,投資人李浩軍當時還是直截了當地對楊磊發出了質問。
但2017年1月,哈囉出行就拿到了紀源資本的A+輪投資,並且給了楊磊超出當時預期的錢。
中途換賽道,還能繼續拿到上一輪股東投資的團隊不多。
“當時決定投資楊磊,因為他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李浩軍說,“其實更多的還是賭這個團隊能成。”
團隊、找人依然是楊磊最為關注的事情之一。現在的CTO江偉便是當時楊磊深夜驅車去杭州找來的。而COO韓美加入之前,楊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一直保持與她的溝通。
創始團隊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查淞城,楊磊多年的好友,也是愛代駕時期的重要夥伴。在哈囉單車早期,他就定下了一個規矩,哈囉單車的原始核心團隊必須要培養副手,這樣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始團隊才能抽身去做更大、更長遠的佈局與考慮。
也是在查淞城的努力之下,為楊磊尋來了得力干將李開逐(現任哈囉出行執行總裁)。重要的合作伙伴與創始團隊為哈囉的起飛奠定了基礎。這個1988年出生的年輕創業者聚合了在各領域經驗豐富的人物。“你得承認他創業上的經驗。我們可能是一個很資深的技術人才,但並沒有這些創業的經驗。他對商業的未來感很強。年齡在我們團隊都不是負擔。”李開逐說。
從愛代駕,到車鑰匙,到現在的哈囉出行,楊磊對團隊與組織的認識一直在加深。
“創業路上所有的商業模式,所有其他東西都是因時因地發生變化的,只有組織才是最高的壁壘,所以我一直在講,創業千難萬難,沒有組織工作難。”楊磊認為,能把一幫優秀的人聚在一起,並把人用好,這才是最高的壁壘,組織的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我現在非常多的精力還是在人身上”。楊磊說。
關於人才管理,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與邏輯——“一個成熟的管理者,必須要學會請人來和請人走”。
“而且無論什麼樣的人才,他都是階段性的,而不是原有性的,他都是某一階段在某一件事情上是最優秀、最合適的人,當他在這個階段不勝任、不合適的時候,你要快速地做調整,這非常重要。”楊磊說。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哈囉人才的“挪騰感”很強。比如原來測試出身的同事因為較強的商業敏感性後來被委任負責助力車新業務開展;原來UED出身的同事去帶了市場部,最近又被新任命去孵化新專案等等。
“如果我覺得自己不行,我肯定就下來,我會讓更合適的人上去。”
哈囉出行創始人、CEO楊磊。
謀定而後動
得益於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哈囉才能在業務的進化上做出快速響應。
從進入解決短途出行的共享單車,到率先行業推全國免押騎行,由基於單車業務帶來的流量協同推出面向短中途出行痛點的共享助力車業務,再到升級為哈囉出行,嘗試拓展四輪業務,希望以技術推動出行進化的哈囉也在快速不斷演進。
楊磊對下一階段哈囉成長為什麼樣子始終有自己的畫面。正如2018年底他在GGV紀源資本年會上所說的那樣,“哈囉出行要成為兩輪領域的生態公司”。
就在不久前於北京舉辦的電動車峰會上,哈囉內部孵化的新專案——電動車租售平臺浮出水面時,外界才深刻理解這番話的深意,原來他早謀定而後動。
這更加讓外界感到哈囉的業務發展始終有自己的節奏與章法,什麼時候做什麼、不做什麼,哈囉始終有自己的堅持與定力。這背後當然與楊磊的戰略思維能力息息相關。
“我們這個行業需要更多地能被人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可是認清中國是一個兩個輪子上的大國和兩輪交通工具對於普通市民的重要性。”楊磊說。
資料統計顯示,全國每日整體出行需求28億次,其中兩輪出行就佔到約10億次。由於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人口集中度高,交通出行受到道路狀況等條件的限制,且城市交通體系相對複雜,對於公共交通的需求較高,兩輪成為中國出行生態獨特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還是經濟水平上,兩輪出行市場都有著極大地可發揮空間。
楊磊的戰略思維能力正源於他對市場現狀與痛點的這種認清。他帶領的這家發起於共享單車的出行公司,正瞄準兩輪驅動的新出行業態,構建一幅大出行的生態版圖:已處行業領先優勢的哈囉單車與哈囉助力車業務仍在進行更為縱深的發展,同時依託已有的哈囉流量和線下運營能力佈局更靈活、高頻的電動車租售平臺,深耕兩輪,全面構築兩輪新出行生態。
可以說,楊磊對問題的本質有著一針見血式的深刻洞察與理解,其他競爭對手酣戰時他洞察行業本質從而看到機會選擇進入共享單車市場,信仰技術的力量以技術提升效率驅動運營,認清中國兩輪大國出行痛點、構建兩輪驅動的新出行生態,致力打造組織競爭力這一長遠最高壁壘……
這位青年連續創業者始終基於商業第一性思考和行動,以技術為信仰,拆解每一個環節,做到最優。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楊磊:去年我最大的改變就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焦慮。因為工作焦慮會帶來一種不安全感,這種焦慮一旦控制不好的話,就會亂拍板、亂做決定,企業就會出問題。焦慮是創業者每天都必須面對的事情,我覺得我正在學會管理這種焦慮,保持適度的焦慮和適度的喜悅,能夠讓我變得更加敏銳也更加樂觀。
新京報: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麼?
楊磊:樂觀、樂於奮鬥,能夠創造社會價值。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期待?
楊磊:大家一起服務更多的使用者,給大家創造更好的服務體驗和更多的出行產品,是我對行業的一些期望。同時,我覺得我們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能被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可是認清我們國家是一個兩個輪子上的大國和兩輪交通工具對於普通市民的重要性。
新京報:未來,你對於國家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楊磊:希望更加開放、寬容。鼓勵成功,也寬容失敗。只有寬容失敗,才能導向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