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雙11”是鬥地主,新零售“雙11”是打雙升
2018年“雙11”將是第十屆,大的背景有兩個,一個叫“新零售”,一個叫“消費升級”。
阿里巴巴CEO張勇曾回顧起2009年創辦“雙11”初衷: 希望通過創造一個節日把消費者聚起來。如今“雙11”已經變成全球現象,張勇以“共振”來描述“雙11”,也把它比作是全球品牌的奧林匹克。

共振也好,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好,“雙11”當天向消費者奉獻最好的產品和服務,每個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把最好的資源投入進來,產業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主動參與協作,從而將共振的能量釋放出來。
“雙11”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走向繁榮,成就了中國電商,也成就了天貓,一年一度的大促銷,既是拉新,也是商業設施大練兵,“雙11”的成果是——更多使用者接受網路購物,並習以為常,也讓電商配套設施完成了一次次升級,如物流、快遞、支付、雲端計算等等。
電子商務的發展是脈衝式的,去年的峰值,就是今年的常態。
2011年天貓創意出街廣告——“沒人上街,不一定沒人逛街”,現在回看這一廣告文案依舊驚豔,它唯妙唯俏地詮釋了電商的利益點與差異點。 從2009年第一次“雙11”開始,“雙11”或者說電子商務,似乎有點像的1是棋牌遊戲“鬥地主”,電商平臺以及品牌商、快遞物流聯合起來,與傳統的線下零售、商業地產、傳統物流PK,用更便捷的購物方式與更實惠的商品和服務獲取消費者。
“雙11”一次次氣勢恢巨集的GMV增長,讓天貓以及它的電商生態所向披靡。
2016年阿里提出了“新零售”概念,新零售業成為阿里最重要的戰略之一。這幾年,阿里線上下控股或投資了銀泰、三江購物、蘇寧、盒馬、大潤發、歐尚、居然之家等等,佈局“新零售”。10週年的“雙11”,除了天貓、淘寶、飛豬等阿里線上生態,還有線下20萬家天貓新零售智慧門店參與。
今年的“雙11”是真正意義上的新零售的第一個“雙11”。
電商時代的“雙11”是“鬥地主”,新零售的“雙11”是“雙升”:消費升級,商業升級。
“雙11”的商業大練兵傳統依舊沒變,新零售語境下的“雙11”還是一次社會化協同的共振。現在, 電商與線下零售早已不再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而深度融合成為數字化的“新零售”, 正如阿里巴巴CEO張勇分析的, 今後零售沒有線上或線下的分別,只有數字化的和還沒有數字化的。

張勇將新零售概括成“數字化商業”,從上游製造到營銷以及銷售場景,後期的配送等服務,全鏈路的數字化升級。以雙11為最佳展現的消費升級,它的背後是阿里巴巴引領的全社會參與的商業升級。 新零售語境下的商業數字化升級,最大的升級,就是品牌商從“運營商品”到“運營消費者”,從“賣貨”到服務會員。
淘寶與天貓的會員體系,以及一系列會員服務工具是阿里新零售戰略落地,吸引品牌商的前提,事實上早在2016年天貓雙11前夕,寶潔集團旗下高階護膚品牌SK-II正式打通線上線下的會員體系。會員打通後,SK-II的天貓旗艦店與線下專櫃會員資料無縫對接。對於消費者而言,意味著無論是從線上天貓旗艦店還是線下任一專櫃購買SK-II產品,都能夠獲得統一的會員積分和一致的會員權益。對於高階美妝品牌而言,奢寵、專屬的服務是會員運營中重要的方式,以往通過櫃檯BA(Beauty Advisor,美容顧問)能夠完成的服務,一度在電商斷鏈。但通過會員體系的打通,能夠將這些服務更好地運用到每一個與消費者接觸的入口。
從2016年天貓雙11開始的潮流盛典,“新品首發”、“原創設計”成為一以貫之的主題。這也暗合了新零售的消費升級。線下與線上的融合,標誌就是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在網上作為新品首發。 網際網路早已不再只是一個賣貨的“渠道”,而變成品牌和消費者達成深度互動的平臺。
“雙11”的價值不單純是流量峰值,10年甚至更長的使用者資料的積累與沉澱,也讓淘寶、天貓的會員體系有了更大的價值挖掘空間,使得商業數字化升級有跡可循。馬雲曾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現了煤,釋放了人的體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現了石油,釋放了人的能力,“未來的製造業要的不是石油,它最大的能源是資料”。

2018年年初,天貓成立了一個“神祕”部門——天貓創新中心(Tmall Innovation Center),這個部門立足於阿里巴巴全渠道的消費者資料研究,結合大資料分析和精準樣本調研,協助品牌洞察市場機會、研發新品,滿足消費需求升級。
依託強大的技術和資料能力,以及新零售的探索,天貓雙11已經成為了品牌創新升級的動力引擎。數字化的“新零售”已經深刻影響到生產環節,馬雲提出的“新制造”已成為讓雙11更精彩的新引擎。
今年“雙11”,我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了許多有趣的,從消費者需求側出發的“跨界”、“聯名”新玩法,這也就成了今年品牌相繼追隨的新模式——老乾媽衛衣、旺旺毛衣和氣墊粉餅,突破著消費者的想象邊界,也成就著品牌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號召力。這樣的變革,本質上正源於數字化商業對消費和生產環節的打通,讓消費者需求第一時間反映到供給側。這樣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運營使用者”和資料指導的結果。
每一次“雙11”都有它的遞進,一年一次“雙11”推動電商的脈衝式發展,新零售語境下,這樣的進步或許更需要放大,張勇說,很多創新只是看到區域性效果,本質變化需要共同努力。“積小成以向大成。只有堅定往前走,才能走向下一個數字驅動的春天”。
消費升級需要商業升級的支撐,升級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