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太極:重慶網際網路科技20年產業史
引言
歡迎來到不屈之城:重慶!
近年來,網上多有以“黑”重慶網際網路科技行業積貧積弱為榮的言論出現。而且許多網友附和、跟隨、二次傳播,曾讓外界將重慶定義為毫無創新能力的落後之地,引發人才外流,資本三過而不入城的現象。
瞭解重慶網際網路科技的前世,再來評判其今生,會少一些情緒和主觀,少一些抱怨和批評。甚至還會發現他也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思進取,還會發現這些創業者很可愛、很堅強!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歷史、產業變遷等方面回溯重慶網際網路科技的前世今生。首先將重慶與杭州、深圳、北京等進行比較,再探討一下重慶與成都的淵源、現代史、人才環境、市場啟蒙,由現象到緣由再到歷史,由淺入深進行描述。
瞭解一座城市的現在,先要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和血脈。
重慶,不屈之城。重慶史,絕地反擊史。
疊加效應:
任何結果,都是由於其資源、稟賦及努力的不斷疊加產生,不可能突然變異。科技行業作為產業中的高層行業,是在人才、基礎產業、政策環境、資本等各種因素作用力之下形成的,不能孤立地只看結果進行評斷。
與杭州、北京、深圳相比
01
相比於杭州
與阿里巴巴的誕生地杭州相比,重慶缺乏消費產業基礎。看馬雲創業經歷中的這個片段可以窺之一二:
也就是說,在92年的時候,浙江義烏、廣州就已經依託於其原產地成為全國商品流通中心,在這背後是無數的服裝、鞋帽、飾品私營廠家。由於馬雲這段進貨、出貨經歷,後來才有了一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想法。因為他覺得當時的創業很辛苦,卻沒有解決辦法。後來偶然遇到網際網路技術,發現能解決彼時的痛點,阿里才因幾種因素疊加應運而生。
義烏、廣州等地身處改革開放前沿,是當時國內外資合作最頻繁的區域,紡織、輕工、機械等多采用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方式進行合作,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當地民營企業除了滿足老外的物質需要之外,還根據國內的需要開發出一系列的新型商品。義烏成為中外知名的小商品城,正是因為沿海各地之前積累的對外加工經驗。
老杭州
沒有最初的低端加工接單,沒有與老外、港資、臺資企業的頻繁交流,就沒法快速擁有先進的生產裝置、市場意識、管理經驗。改革開放初期,所有迅速發展的區域幾乎都有個共同點,跨國交流、中外合資非常頻繁。他們擁有的區位優勢,是其他內陸城市無論如何也相比不了的。這也是沿海地帶迅速領先,而且持續領先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西部是中亞,沒有發達國家,沒有入海口,當時也沒有便捷的鐵運,沒法進行經濟和文化輸入。而東部有漫長的海岸線,是商品、意識、資本的直接輸入地帶。近現代史上,所有最先進的精神和物質,幾乎都是從海岸線上輸入進來的。這些區域也長期在國內扮演著富裕的角色。
而重慶作為內陸城市,一直是以長安、大江、嘉陵等央企、國企為帶動的重工業城市,消費產業在重慶零零星星。好不容易起來幾個較為知名的品牌,有的被賣給了外資(天府可樂),有的走向凋謝(奧妮),有的在其他品牌的入侵下消亡。消費工業在重慶不溫不火,與沿海的差距越來越大。
阿里也不可能去做長安廠這種央企、國企的生意,必然先從民營經濟開始。所以當時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東南沿海才是中國電子商務平臺萌芽、發展最合適的區域。換到大西北、大西南、大東北、大華北,彼時都缺乏產業土壤。當時有個現象叫“孔雀東南飛”,就是因為東南是民營經濟的孵化池所在地。
再者,某個商業模式誕生之初,首先要有一批種子使用者來進行快速迭代。杭州附近大量賣衣服、小飾品的私營企業主首先就成為第一批使用者,保障了阿里的現金流和技術迭代。
大家可能會問,重慶不是有朝天門嗎?重慶人其實都知道,朝天門絕大部分商品並不是本地原產,當時很多商品都是從廣州、福建、浙江等沿海批發過來的。與原產地相比根本沒有價格優勢,無法競爭。阿里如果建在重慶,把二批商放到網上,加上差價總不能又把貨賣回原產地吧。
重慶的產業基因主要來自於抗戰內遷那些年間,遷入及新建的大量軍工、重工企業。作為抗戰大本營,在武器方面重慶必然要保持自給自足,才能與JAP打消耗戰,這就造成了重慶產生大量重工業。所以,當時重慶繼承的主要是抗戰工業基因。
在這個例子中,奧妮曾是國內響噹噹的消費品企業,還曾是本土第二的日化品企業。誰能想到他的前身竟是一個汽車配件廠?這就可以印證當時重慶企業的基因總與歷史有脫不了的干係。
再看看90年代重慶某個極有可能成為中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飲料品牌天府可樂案例。
在這裡可以看出,重慶在最初並非沒有消費產業基因,甚至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天府可樂、奧妮等品牌不合資、不隕落,持續經營時間更長,有可能會成為重慶快消行業的孵化池。因為他們就越有可能裂變出許多像左、尹那樣的私營企業主。只不過在這中間出現了斷層,後面會講。
問題,80年代-90年代是市場經濟剛剛開始發軔的時候,為什麼重慶的許多消費品企業逐漸消亡?篇幅有限,簡單來說,這與市場開放的深入程度緊密相關,就是未與時俱進。值得一提的是,天府可樂近年來滿血復活,這是一大幸事!
因此,阿里巴巴必然不會誕生在重慶,即使誕生,彼時也很難存活。再次印證了一句話,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因此,像電商綜合平臺這種工業之花,出現在強勢消費工業的原產地是最合適的。
02
相比於深圳
與騰訊的誕生地深圳相比,當時的重慶在資訊流通方面比較閉塞,很難接觸到最新的資訊科技。深圳在消費工業方面與杭州無法相比,但是通訊、資訊科技更強,國際交流也更為頻繁。
尋呼機,是在手機出現之前的一種通訊工具。而當時的深圳是全國的資訊工具中心,比如電話座機、大哥大、傳真機等等,大多產自於深圳。
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國的大哥大、BP機
而深圳毗鄰香港,彼時的香港在物資方面早已極大豐富,正在通訊時代快速發展。深圳就憑藉香港的地域、產品優勢,牢牢把握住內地通訊行業市場渠道進出口位置。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時至今日,深圳的華強北還是全國最大的智慧手機、VR眼鏡、電子元器件等智慧產品的集散地,引領著全國資訊產品市場動向。
在一個具有先天資訊通訊優勢的地理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往來更頻繁、社交手段更先進、社交意識更強,出現一個社交軟體工具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彼時的深圳,比上海、北京的開放程度更大,國際交往頻率更高。馬雲選擇了英語教師這個職業,接觸到了美國的外教比爾,瞭解到網際網路,才有阿里巴巴。馬化騰也是聽朋友說到國外有個ICQ,才萌生了開發OICQ的想法。二馬的資訊都來源於國外。所以,在當時創業,資訊優勢對於成敗具有關鍵作用,而在沿海等開放前沿地帶才能最早接觸到網際網路。
OICQ的出現,可以理解為通訊領域最早的網際網路+了,仔細看看QQ早期的命名,就知道騰訊對其定位。對了,深圳作為通訊產業的前沿地帶,還誕生了華為,這是一個在世界範圍內都無法被低估的通訊裝置製造巨頭,就是奠基於肥沃的產業土壤。
QQ最初的名字顯示了騰哥曾經的尋呼機經歷
再看看彼時的重慶,摩幫已經崛起數年,1992年宗申成立,同年力帆成立,從此開啟了汽摩城之路。而BP機、電話機等等通訊工具,幾乎是沒法造出來的。重慶當時的優勢還在於兵工、重汽、機械製造。
這樣的基因自然不可能憑空秒變出社交工具、社交軟體,而只能嬗變出力帆、宗申、隆鑫等摩幫。因為,企業和人的成就往往是基於過去的認知積累。相比消費工業,通訊工業更是一個高層行業。在消費工業已經不太發達的重慶,通訊工業更不必說。
曾經,深圳一窮二白小漁村,但一張白紙好畫圖。這就像現在許多地方搞城建,老城區破破爛爛,新城區富麗堂皇,深圳正是因為如此,一開始就是國外最先進的產業直接移植。隔壁還有個大哥香港,隨時進行指導,自然得天獨厚。
當然,基因也是可以改變的,生物體一般都是通過雜交,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高產農作物。思想可以在交流中淨化,經濟體也是可以雜交的。
比如,重慶近年來大量的招商引資,引進外來的筆電、機器人、金融、生物技術等產業,已經讓山城業態呈現多元化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是,這其中某些高層行業也是要基於消費工業基礎發展,所以重慶也在大力推進本土消費工業。
嶄新的網際網路產業園彰顯重慶的勃勃雄心
同時,通過築巢引鳳機制吸引外來人才,在思想上雜交、淨化。同業朋友曾笑言,要想徹底改變重慶網際網路,除非大量引進外部人口和人才,改變本地土著意識。誠然,有一定效果,但其他的配合機制也很重要。
其實,在歷史上曾有過全國各地人才齊聚山城,百花齊放的年代,抗戰期間。但後來的幾十年間,重慶的開放維度重又沉寂了。也因此,在新興市場大潮的衝擊之下,上文提到的重慶工業之花由於市場、管理、意識等原因也逐漸凋謝了。
03
相比於北京
與百度的誕生地北京相比,當時的重慶在吸引先進的歸國科技人才方面沒有優勢。從197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向海外輸送了大量的留學人才。在他們學成回來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去大都市,而不是回到農村,因為城市才有更大的舞臺。
李彥巨集懷揣價值連城的超鏈技術,他是去北京,還是去重慶?如果他到重慶創立百度,最初做的是B2B的行業搜尋技術,為重慶本地某些資訊類單位提供搜尋技術服務,能活得下去嗎?
新華社等新聞單位,包括後來的新浪、搜狐、網易的大本營都在北京,百度肯定是首選北京,紮下生存的根基。另外,新浪、搜狐、網易為什麼把總部設在北京?同期那麼多的新聞資訊類網站,重慶其實也有,怎麼就沒剩下來多少?
老北京四合院
比如北京人有個特點,皇城根兒的老百姓都能把近現代史閉著眼睛、不打草稿地倒背如流。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跟乘客吹點紫禁城聊齋無人能及,演講水平九個段位。
因為北京是全國最大的政治、新聞、影響力中心,從上到下的資訊流通非常迅速、豐富,不然為什麼會有駐京辦事處主任呢。百度既然是做資訊類搜尋分類,首選資訊源頭為傍,而不會去麗江洱海邊辦公,也不會來朝天門。
李彥巨集光彩照人、才華橫溢的履歷就不細說了,看看從華爾街開始的職業生涯中,其周遭同事和朋友對他的評價,就知道他從來就不是“技術宅”:
這樣的一個人,在選擇產業定向的時候,除了自己的超強判斷力之外,周遭還有一大群智囊人物進行參謀,當然會做出明智選擇。
而彼時的重慶,97年剛剛脫離四川直轄設市,築巢引鳳的機制還並不完善。城市設施建設與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在計算機管理人才的培養方面更是差距不少,好不容易送出去一個人留學,學成歸國卻去了北上廣。
他們為什麼不回來呢?意料之外的話,還是有個別的回來了,待在日報、晨報、電腦報等媒體公司,或本地一些大型國企、央企。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有個朋友圈,甲去了北京,會拖著乙也去北京,乙又拖著丙去了北京。
另外,重慶本地好不容易出個天極網,後來也搬去了北京。就是因為從長遠發展計劃,要考慮產業鏈配套是否完整,一個人才引進、創業環境、政策優惠、資訊流通、風投環境都更好的地方,為什麼不去?豬八戒也許也想搬,只不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沒有搬而已。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以百度為例,是想說明雄霸國內、基於資訊搜尋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很大可能性不會出現在重慶。彼時沒有土壤,現在雖然好多了,但是其他區域也在進化。
貳
重慶與成都的淵源
直轄歷史
重慶古稱巴,四川古稱蜀,巴蜀文化打斷骨頭連著筋。但二者仍然是獨立的文化體系,而且在歷史上還有相互攻伐。自戰國以來,巴國在蜀國和楚國之間,就不斷面臨夾擊之危。秦滅巴蜀之前,巴蜀是西南地區僅存的兩個獨立王國。在後世的更迭中,成都和重慶曆來是各類地方王國的中心。
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抗戰局勢不斷緊張,由於南京等平原地帶難以抵擋JAP機械化部隊的攻擊,蔣著手考慮遷都日程。1935年,西南各省混戰趨於解決。至1937年,蔣確定遷都重慶。重慶因此成為全國抗戰指揮大後方。1949年11月30日,蔣乘飛機逃離重慶,重慶當日正式宣告解放!
依託工業基礎,1952年,重慶GDP10.9億元,四川7.9億元,重慶領先於四川。直至54年架構調整將重慶併入四川,重慶從一線城市成為三線城市,其高速發展歷史中止。到90年代,後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重慶才又被直轄出來。在歷史上,重慶曆經三次直轄,科普一下詳細過程:
觀重慶的近現代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聲名赫赫的存在。鄧爺爺正是從廣安到朝天門上船去法國留學,重慶是鄧爺爺的福地,他對重慶也非常有感情。
併入四川
目前,成都的底子在大西南是毫無疑問的首屈一指存在,這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在成都成為大四川首府的過程中,各個地級市的資源都往成都及綿陽、德陽的頭部進行集中。其實這是原大四川以所有地級市為代價堆出來的,建設成都可謂舉全省之力。當然,這些地級市裡也包括重慶。以下參考資料取自於網路。
石橋鋪老照片
客觀來講,經此一搬,老重慶產業受損,某些優勢產業幾乎被掏空。成都和重慶二城發展幾十年之後,各自形成了什麼格局呢?成都的輕工業、航天工業、高科技產業、國際化環境、軟性競爭力大幅領先於重慶,而重慶僅僅是重工業、汽摩製造及配套勝於成都。
至於誰的火鍋更正宗,不是決定兩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當兩個城市的基因、血脈理清之後,就能清楚看到他們之間後繼產業的區別和差距。
粗略地講,四川的科技行業消費體量約4:1於重慶。當然,不同的行業比例不一樣,這裡主要講的是網際網路、科技行業。首先,四川比重慶的地盤大。另外,成都的消費工業的確比重慶要發達。
消費工業對應的是民營經濟,民營和公營對應的是經營主體是私人還是公家。在開放式市場與單位型市場競爭,顯然網際網路更喜歡開放,因為網際網路本身就是無邊無界,不喜歡受到約束。所以成都的網際網路強於重慶無懸念。
對了,在抗戰時期,重慶也是接受了許多內遷的優質產業。所以,這算不算是歷史輪迴呢?也許這樣想,重慶會心理平衡得多。
成渝之戰
口水戰。通常的套路是,重慶人覺得成都人假打、假老練,成都人覺得重慶人素質低、落後、土不拉幾。而且這場罵戰持續數十年,一發不可收拾,當事者往往不吝相互問候對方祖宗,加上各種“覺”人方言。
經濟戰。成都人覺得自己經濟更好,而重慶總是以成都為假想敵,在各個領域奮勇爭先,希望有朝一日超越成都,以洩家當被奪之恨。而成都則淡定應對,同時手拿各種優惠政策,穩步向前,繼續領先。
餐飲戰。成都和重慶都在爭自己是火鍋的發源地之位,尤其是90年代至10年左右,雙方火藥味十足。經過擴日持久的競爭,火鍋的絕對優勢地位已向重慶傾斜。但成都從未放棄逆襲,還在不斷創新,醞釀顛覆,不可小覷。
足球戰。曾經的四川足球隊、重慶足球隊,球場上輸贏不是最終的結果。場下的球迷還要過招,一般先是罵戰,然後偶爾升級為巷戰、街戰、徒手肉搏戰,末了還要來一番網路戰。
不過,成渝之戰在近年來有減緩之勢。估計主要原因還是重慶人鍋裡有肉了,精神、物質文化都豐富了,過得充實,所以也就沒有功夫去和成都進行口水戰了。而成都也覺得重慶的經濟增長迅速,似有趕超之勢,脫離了落後的形象,也就逐漸消停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重慶城歷史
重慶城在近現代史上最鮮明的標籤:戰時陪都。當時經過嚴密的戰略論證,由於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周圍崇山峻嶺環繞,進可攻退可守,因此成為抗戰中的一道重要的防線。重慶從上世紀開始的跌宕也正因此開始。
同時,重慶也是民國永久意義上的陪都,而且還被寫進了其憲法。這樣一個標籤可就尷尬了老重慶。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給老重慶施加的一個CURSE。
四五十年代的國際環境風雲莫測,老米沒事就出來巡山,炕米援曹時間表為1950年10月至1053年7月,與老米矛盾徹底激化。巧合的是,1954年,重慶就被降為四川省轄市,從一線城市成為全國三級市。成都正式成為西南地區無二的首府,根正苗紅。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這是一個全新的直轄市。時也,勢也,在歷史的沉澱之下,重慶的血液早已不再是老重慶的血液,整裝而發,雄姿颯爽!
1997年,重慶直轄之初,面對的是蕭條的商業經濟環境和落後的基礎設施。中國沿海的另一面,是杭州、深圳、北京熱火朝天的創業環境。網際網路種子開始在這塊被外界戲稱為“荒漠”的土壤中艱難發芽,重慶啟動了追趕的步伐。
所謂荒漠,也正是因為當時的本地網際網路缺乏發展根基。這跟從廣州、義烏批發服裝過來賣給本地二批商、老百姓不同,衣食住行商品人人有需要。但網際網路科技作為高階產業,缺乏底層土壤和終端需求,難以萌芽。君不見,時隔20年了,本地還有許多傳統行業老闆不知道如何利用這個工具。
重慶人才環境史
追憶歷史,就會感慨如今。就好像曾經的老重慶是文化高地,全國的人才匯聚於此,各行各業人才儲備非常充足。但是到了高科技時代,許多重慶民營科技企業主高喊:人難招、人難留,人才都去了哪裡?為什麼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為其計算機軟體產業輸送了那麼多人才,重慶怎麼就不行呢?
還是要追溯到重慶的高教史。人才的培養是延續性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旦中間有停滯或斷層,就會出現難以為繼的後果。由於老重慶長期是三級地市,自然無法獲取到更多資源,人才環境的貧瘠不是偶然的。以下參考資料部分來自於網路。
缺乏投入和關注,重慶高科技人才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以自己的速度完成原始積累。而彼時的重慶資金嚴重不足,也難以在某些新興科技專業裡投入資源發展。這一現狀,到重慶直轄之後才終於得到改善。所以,我們應感謝這次歷史機遇!
重慶大學正門
之前的重慶,不僅無法留住既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方面也缺乏優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的蓄積,在人才教育方面投入是必要的。所以,2016年11月,重慶網際網路學院開園成立,標誌著新上層意圖解決人才困境的決心!
同時,為了給人才打造更好的創業、成長環境,每個主城區都配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區塊鏈、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移動電商、物聯網等方面的產業園。園區環境優美,而且還提供創業支援政策、貸款。
重慶市新班子多年來苦心打造的重慶名片也在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效果。重慶相對的低房價、宜居、美食、網紅景點、開放精神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才來到重慶。新重慶,每天都在改變!
伍
市場經濟啟蒙史
深圳特區發跡史
鄧公在劃定經濟特區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擇黑龍江的漠河,或山東的青島,而選擇廣東的深圳呢?因為深圳離香港近。而香港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市場意識很強。
彼時,水性好的大陸人晚上從蛇口游泳,想泅水到香港,就是因為其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所在。深圳與香港為鄰,可以接受到最快的市場經濟洗禮,做好市場經濟啟蒙。
而經濟特區的政策力度在國內也是最開放的,也因此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市場運營管理方法論,以及最新的國際技術動態、發展趨勢。所以,在深圳誕生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不是偶然,是必然。
深圳特區一開,毗鄰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省份創業者紛紛去深圳下海經商。他們學成之後,又將思想的種子帶回家鄉。於是,以深圳為輻射半徑的沿海各省成了最早富起來的地方。
這些地方,不僅僅是腰包鼓了,人民群眾的市場意識也要遠遠高於內地省份。他們有最好、最近的老師。而現在,深圳這個學生甚至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香港。
西部驕子成都騰飛史
1979年改革開放,重慶雖然還在三級地市的維度徘徊,這時候重慶與成都的差距還不算太大,畢竟有些底子。因為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差不多,誰都不比誰好多少。
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重慶與成都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就是改革賦能的市場資訊不對稱、政策資訊不對稱、人才流動不對稱、軟環境競爭力不對稱等各種不對稱產生的必然結果。
成都學府麥谷網際網路產業園
無他,成都在接受軟體網際網路意識的啟蒙方面要比重慶深入得多。畢竟,作為一個省會城市,是對外交流、經濟合作的首選。而重慶不過是一個地市,無論是資源、政策都無法給外來企業或合作伙伴一個更好的供給。
所以,市場經濟的啟蒙以加速度拉開了差距。省會城市歷來是天之驕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重慶在這時,已難望成都項背了。
所以,成渝之間的競爭並非空穴來風,是有歷史根源的。成渝之間在事實上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競爭關係,尤其是在資源的配給方面。論基礎和實力,成渝之間還是有不少差距,是不能忽視的。
重慶直轄絕處逢生史
到了90年代以後,為了兼顧區域的發展平衡,國家越來越意識到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性。重慶佔據長江、嘉陵江要道,輻射川東、貴州,本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可再一看重慶滯後的經濟,設立直轄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只有將重慶剝離原有的大四川體系,獨立發展,才能盤活長江中上游這一盤棋。
也正是在直轄之後,重慶的市場經濟啟蒙才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重慶在國內知名度顯著提高,在國際上也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對外交流頻繁提升,承辦國內、國際重大展會明顯增多,招商引資力度顯著加大,高校建設投入力度增加。
在改革開放至直轄的十幾年間,重慶加速欠賬,直轄之後,加速補賬。最直觀的就是重慶的路橋、高速路、鐵路、輕軌等交通建設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重慶在西部地區的位置一躍而上,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上扮演重要角色。GDP增速在這些年也持續名列前茅。
新重慶夜景
重慶人的市場意識也開始加速與沿海、國際接軌,本土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化,合資、併購等經營行為越來越多。當更多重慶人走出去,更多能人和先進的科技企業走進來,意識互換之後,化學反應就產生了。重慶早晚也會形成自己在科技行業的IP。
舉個例子,北京用友軟體成立於1988年,深圳金蝶軟體成立於1993年,反映了這些區域的經濟水平較高。而重慶金算盤軟體成立於2000年,而且一度成為國內第三大財務管理軟體公司。本土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天極網,成立於2000年。都是在直轄後成立的。豬八戒成立於2006年,還趕上了眾包經濟的頭班車。
重慶也得到越來越多實實在在的支援,各種優惠政策、福利紛至沓來。重慶的工業、商業、交通、教育環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向物聯網、人工智慧方面轉型升級,重慶作為傳統老牌製造基地,正在發揮優勢。全國四大機器人行業標準制定中心,重慶為西部區唯一。
重慶網際網路科技的白與紅
白夜追洶
在這之前,重慶錯過了網際網路的最佳發展時機,再加上缺乏應用落地生根產業基礎,幾乎就沒有率先形成自己IP的科技公司。在其他區域科技公司在國內迅速發展渠道的背景下,許多本土公司以代理國內軟體、網際網路巨頭的產品服務為主。抓住機遇的城市代理商,部分成為巨頭在地方的諸侯。
然後,還有眾多的網站建設、軟體訂製、APP、微信、小程式的外包團隊,俗稱為行業碼農。幹得更多的是出售自己的技術能力。這往往沒有創新路徑,接單之後往往也是一票幹完,無法形成標準化產品。許多處在接單、做單、再找單、再做單的迴圈,貌似有做不完的活,有操不完的心,經常處於飢餓狀態。
白夜追洶
再然後就是一些勇往直前的勇士,從一開始定位的就是做產品、服務或平臺。在這中間,死了多少波創業者,估計板著指頭都數不過來了。最終由於各種因素,沒有堅持下去。創業者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也不是都風光無限的,但他們嘗試了,青春自然無悔。
他們有的因為造血功能不足,資金鍊斷裂被迫解散公司;有的因無錢發工資被員工拉著欠薪討債的橫幅堵在公司門口;有的因為決策失誤,在山城搞共享單車血本無歸;有的想借助智慧社群一統重慶最終黯然銷魂;還有的甚至過勞而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們各有各的故事,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甚至誤解。
雖然,他們的經營比不上BAT那樣巨集圖偉略,但是由於龐大的從業群體,重慶本地的軟體開發、智慧硬體水平正在迅速進化,這將為人工智慧、物聯網、VR/AR等行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且不乏外地的一些專案交由重慶來做,因為人力成本更低。
紅海行動
雖然土壤稍微貧瘠了一點,但重慶的網際網路人沒有放棄和氣餒,努力20年後,還是誕生了一些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軟體、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品牌。我個人覺得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應該為他們點贊,其實重慶人從來不缺乏進取心!
比如:豬八戒、金算盤、E寵商城、速位、西西弗書店、江小白、還唄、馬上消費金融、萬年曆、博拉、易極付、雲威、華龍網、28推、購物狂、斯歐、微客巴巴等等,排名不分先後,不一而足,不確保其盈利情況。
另外,在大資料、人工智慧領域,有譽存,有比較知名的雲從科技,已經獲得數十億元B+輪融資。依託雄厚的汽摩、機械製造業基礎,重慶成為西部地區機器人公司最多的區域。在物聯網領域出現了智慧城市服務商特斯聯、微標、車位共享車位飛等等。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重慶本地的科技巨頭一定是依託本地產業基礎優勢而產生的。至於這個公司是來自外地,還是重慶本地,已經不重要了,只要他紮根於重慶就行。眼界決定成就,我們不應排斥那些視野寬廣的外地人,不管他是歐巴,還是思密達,或者薩瓦迪卡。
重慶網際網路科技的確不是富二代出身,是本土創業者一手一腳打出來的,所以也不要奢望成為王思聰。現實一點,會過得很幸福,雖然不能天天吃海鮮,常常吃火鍋也是很不錯的。非得心比天高,最終難免命比紙薄,前車之鑑。
另外,值得慶賀的是,BAT、京東、小米、科大訊飛等巨頭紛紛落廠重慶。科大訊飛西南總部、阿里巴巴西部客戶體驗中心、京東西南地區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基地已在重慶落戶。百度與重慶長安、力帆、小康合作製造智慧汽車,小米與重慶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重慶與其他一線城市、與成都的差距在不斷縮小。隨著網際網路土壤逐步改善,風投也開始駐足停留,而不是直接忽視直奔成都。自2014年起,重慶地區投資熱度明顯上升,當年投資事件達31起。2018年前9個月,投資額度達126.14億元。
所以,重慶的新班子在努力,重慶的科技人一直在努力,還有什麼理由對他失望、沮喪、離去呢?
後記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但我覺得應該改掉一個字,英雄“借”時勢。在時勢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唯有順應時勢才能獲得發展。就好像每個創業者都想成為BAT,但是機會的視窗已經關閉,我們可以結合本地優勢做一些小而美的+網際網路應用,也是順應時勢的表現。
歷史的車輪已經遠去,身在如今的新重慶,我們應感恩已經得到的,展望未來會更好的,這才是一個重慶崽兒和妹兒應有的精神態度!傳遞正能量,正視歷史,請讓更多人瞭解重慶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和那群可愛的人!篇幅有限,有識之士請後續補充。
重慶,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