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二手的新中產與探路的閒魚

就在雙十一狂歡節前一天,中國網際網路圈的巨頭騰訊迎來了自己的生日。
壽星騰訊與胡彥斌合作推出了20週年主題曲《全新出發》,掌舵人馬化騰帶著高管團隊一齊亮相,放聲歌唱,展望未來。除了歌曲之外,慶生當然還得來點實在的,馬化騰也不是個小氣人,給員工傳送紅包雨後,還一人發了一個禮盒。
禮盒陣容不差:騰訊聽聽9420音響、Lamy凌美鋼筆、紀念版卡通八音盒、紀念徽章。
員工們完成了拍照、轉發朋友圈的“儀式”後,第一時間把禮盒掛上了閒魚。

這難道是騰訊聽聽擴張市場的新姿勢嗎?渠道是閒魚?
作為一名光榮的網際網路民,你肯定聽說過閒魚。
時間退回到2014前,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得如火如荼,馬雲發表公開信稱阿里巴巴要All in無線,當時擔起重任的是手機淘寶和來往。當時閒魚還處於醞釀階段,直到年中才正式釋出,在集團內部算是個萌新。
時至今日,它也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員干將了。
這個平臺從誕生之初就有種情懷在裡頭。
去年年底閒魚戰略釋出會上,阿里巴巴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回憶起了馬雲對閒魚的初心:並不是要追求多大的交易量,而是要滿足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
王帥說,“馬雲想搞清楚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研究外星人,他想知道蜻蜓飛起來的時候先動左邊還是右邊的翅膀,他想知道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東西”。
當年的市場環境下,淘寶成了一個創業的平臺,天貓成了品牌的平臺,現在阿里巴巴有條件來做這件事,做一個真正好玩的、有趣的平臺,這就是馬雲“初戀”的平臺。馬雲說自己心裡面住了一個歌手、一個藝術家,而在閒魚上,有一大群這樣的人。”
好玩兒、有趣、文藝,閒魚上能淘到這樣的寶貝,馬雲的想法也已經部分實現。但實話實說,大多數人還是為了淘二手,閒魚上天然承載的是交易屬性和交易訴求。
二手交易,能給使用者帶來什麼切實價值?
對閒魚使用者而言,它代表的可能是“自由”。
《奇葩說》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送紅包還是送禮物”。有一名辯手的論點是,送紅包就是送自由。因為它將花錢的決定權給了接受者,想要及時行樂也好,想要積少成多也罷,自己去決定這份錢的花法。
閒魚的自由範疇可能更大些,賣家把暫時用不著的禮物換成錢,把很久不用的閒置換成錢,從舊物的累贅中掙脫出來,再一次行使自由選擇權,決定這份收益的花法。買家則低價購入心頭好,把舊物物盡其用。
閒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環保”。
閒魚不僅促進了“輕消費”的社會理念,還推動了閒置資源的迴圈再利用。據北京市環交所評估,四年來閒魚僅3C、服裝、圖書的轉讓利用,減少的碳排放就達1000億克。按照螞蟻森林17.9kg可以種植一棵梭梭樹計算,相當於種植了558萬棵梭梭樹,平均到每天就是近4000棵樹一天。
它還在今年3月推出舊衣回收,3個月內讓500噸舊衣服得到回收和科學利用,減少1800噸碳排放。不少人支援舊衣回收,甚至不是為了追求回報,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環保追求。一項閒魚的調查顯示,願意參與回收的人群中有24%希望舊衣服能夠得到環保處置,20%希望解決空間佔用問題,33%的人希望給到需要的人,僅僅23%的人想要通過舊衣回收得到金錢或者優惠方面的獎勵。

同好交流中,“快樂”地交換閒置也成為現實。
與他人的共通之處,能讓人產生親密感,閒魚通過地理位置、主題建立社群,把人與人連線起來。使用者在社群中交流,再在交流中完成閒置二手交易。
不同主題的社群有各自的特色,“二次元家族”裡充滿著等身抱枕、手辦、漫畫,“騰訊周邊”群則以騰訊釋出的員工禮盒為紐帶。以交易為始,引導使用者找到自己的天地,讓他們有機會圈地自萌,社交意義說起來不夠商業,但的確是減壓的快樂源泉。
掰手指數一數,讓閒置遊起來,對使用者而言,這件事兒本身就能帶來自由、環保和快樂,它有自己的價值。
使用者能在閒魚上體驗到的功能也在增多,去年,閒魚推出了”partner”計劃,帶合作伙伴們一起玩轉二手交易。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租房、租衣、信用回收(數碼產品、電器、奢侈品等都可以)這些服務都能在閒魚上找到了。背後提供服務的都是專業團隊,好比做房屋租賃的蛋殼公寓、蘑菇租房;做共享服裝的衣二三。
從誕生至今,閒魚的主體業務不變,但服務不斷變得多元,體驗也在持續優化。審視閒魚,唯一確定的是,在未來生活方式這條路上,它未停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