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區塊鏈研究院蒲松濤解讀BCH硬分叉: 吳忌寒和澳本聰可能雙贏也可能雙輸
作者:互鏈脈搏資深編輯·梁山花榮
一場牽扯幣圈神經的算力大戰在11月16日凌晨正式打響,目前儘管澳本聰的棋輸一著,吳忌寒取得領先優勢,但Bitcoin ABC和Bitcoin SV這兩大陣營仍然在為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做最後的部署。
不過,對於大多數不熟悉“礦圈”的人士而言,幾乎不大容易看懂BCH硬分叉的算力大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吳忌寒和澳本聰究竟在爭什麼?BCH硬分叉算力大戰對於整個公鏈的發展又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互鏈脈搏邀請到被稱為全球公鏈評估第一人的 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研究員蒲松濤 博士進行深入解讀。

蒲松濤簡介: 計算機應用技術理學博士,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軟體產業所行業研究員。主要從事軟體產業技術跟蹤、行業研究、產業規劃等工作,服務支撐工信部和網信辦相關司局,關注領域包括開源軟體、資訊科技服務、大資料、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參與《資訊產業發展指南》、《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大課題。
互鏈脈搏:關於BCH硬分叉,能否用白話解讀一下為什麼會出現BCH硬分叉?
蒲松濤: 在公有鏈發展過程中,硬分叉是比較常見的,以太坊之前也有過分叉,去年比特幣分叉後才有了比特幣現金(BCH)。
怎麼理解硬分叉呢?我們可以認為一群人或者一個團體在共同維護一條鏈,像比特幣、以太坊都是採用POW機制,都是公開的。從理論上來講,礦工節點的權益是一致的,都可以參與挖礦,也都負責記賬。那麼這一群人之前是抱團往前走,走著走著忽然這群人裡面出現了兩個陣營,A陣營說要往A方向走,B陣營堅持B方向。當這兩個陣營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那一部分礦工就會按照A陣營的方法往前走,另一部分礦工就會按照B陣營的方法往前走。
如果產生這種情況,一般就會約定在某一個高度,出塊出到某一個時刻之後,雙方挖礦的演算法或者說挖礦的軟體同時做出一些調整,調整之後就會出現兩條鏈,一條是A陣營的鏈,一條是B陣營的鏈。
所以對於節點對等、採用POW、POS共識機制的公有鏈來講,它發生分叉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從實踐的角度上來講,一條鏈分叉成兩條鏈之後,每一條鏈的支援力度都會比之前的肯定要少。
具體反映在,每一條鏈的算力都要比原來的BCH算力要少。而算力減少,實際上對它的整個生態和安全性會有一定的影響。算力越小,越容易受到51%的攻擊。
但當前來看,現在挖礦都有專業的機構或礦池來操作,算力都挺大的,所以面臨這種攻擊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那麼去年比特幣這條鏈,由於大家理念不合,分叉成了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後來又分叉出來了像位元黃金等一大堆的鏈。從本質上來看,比特幣分叉為比特幣和位元現金,實際上還是技術路徑的差異。
吳忌寒陣營希望通過大區塊來解決網路堵塞的問題,而比特幣的核心團隊,他們寄希望於通過隔離見證或者閃電網路等新的技術來解決網路堵塞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他們技術路徑上的差異。當然選擇大區塊解決網路堵塞,對於吳忌寒陣營所主導的礦機銷售肯定是更有優勢的。
那這次也是類似的情況,在比特幣現金髮展過程中原來是一個團隊,你也可以認為是一個政黨或者一個組織。後來內部又產生了幾個領袖,其中有兩個領袖,他們意見不和產生了分歧,就分成兩條鏈。這很正常,因為我們知道公有鏈或區塊鏈的發展依賴於共識,你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就會分叉,如果有的分叉特別小就會死掉,當然如果這兩個陣營的勢力足夠強大,那麼他們就不會死掉。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或公鏈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條鏈分叉是容易的,但是分叉後的兩條鏈要合到一起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分叉後,其中的一條鏈消亡,這是有可能的。
互鏈脈搏:吳忌寒和澳本聰到底在爭什麼?
蒲松濤: 至於吳忌寒和澳本聰在爭什麼,我覺得可以理解為爭利益,因為吳忌寒代表的是礦工的利益,他只要能為礦工謀得更多利益,那麼對他的礦機銷售和礦場發展是非常有用的。至於澳本聰在爭什麼利益,我就不好說,但是可以肯定,澳本聰身後有一堆支援他的人,希望重新回到中本聰最早的技術路線當中。
然後就是爭主導權,因為比特幣現金出來後,澳本聰和吳忌寒都有相應的發聲,一個陣營裡發聲的人越多,大家的思想就會不一致,那將來肯定是要分道揚鑣的,這就很容易理解。
從利益的角度來講,至少我們從位元大陸的上市招股說明書裡面,可以看到位元大陸手裡是持有大量位元現金的,所以如果吳忌寒獲得了比特幣現金的主導權,對於他的財富積累肯定是更有幫助的。
互鏈脈搏:目前硬分叉完成,BCH ABC與BCH SV已分道揚鑣,這意味著什麼?
蒲松濤: 現在兩條鏈都已經穩定了,在出塊了,可以說,如果沒有大規模的交易撤回的話,那麼這種分叉實際上是完成了。
沒有特別的意味吧,就是一條鏈分叉了,但是大家對比特幣現金的關注度也變高了,兩個陣營也都挺有勢力的,都有領袖人物和礦場的支援。這以後可能就分為比特幣現金A和比特幣現金B,就分成了兩條鏈而已,不過他們現在有兩個不同的名字:BCH ABC和BCH SV,僅此而已。
互鏈脈搏:BCH硬分叉雖已完畢,但澳本聰稱遊戲才剛開始,這場算力大戰究竟在比什麼?最終如何判斷輸贏?
蒲松濤: 它是一個長久的競爭,這就跟當年比特幣現金從比特幣裡面分叉出來一樣,其實就是雙方去拼資源、拼市場、拼影響力,或者說拼算力,然後看誰最終被大家所接受。如果大家認為,比特幣分叉成比特幣和比特幣現金,那麼比特幣現金就是想挑戰比特幣的位置,那從現在來看,它還沒有挑戰成功。但是誰也說不準,10年、20年後,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是比特幣還是比特幣現金。
現在來看,短期內BCH ABC出塊會比BCH SV更多。但這也不能說BCH SV就失敗了,只要雙方都能穩定出塊,只是形成了硬分叉而已,那麼將來哪一條鏈會被大家所接受,哪一條鏈會發展得更好,實際上是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所以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如果最後沒有大規模的交易回撤,事實上形成兩條鏈的話,無所謂誰輸誰贏,有可能大家都贏,也有可能都輸,這個不好說。跟比特幣相比,如果他們的力量減弱了,那麼對他們來說大家都會輸掉。而如果他們吸引了足夠多的關注度、資源和算力去推動兩條鏈繼續發展,對於他們來說,都贏也是有可能的。
互鏈脈搏:BCH ABC與BCH SV兩大陣營的不同輸贏結果將分別會給BCH未來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蒲松濤: 兩大陣營產生之後,我覺得影響比較大的就是,對於新形成的兩條鏈來講,每一條鏈的競爭力可能都不如之前的比特幣現金,我看當前市場上這兩條鏈的價格加起來,好像也比不上之前的比特幣現金,所以這方面還是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等同於它自身的整個實力都有所減弱。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講,分叉也不是壞事,因為原來一條鏈,它只有一條技術路徑,現在有兩條技術路徑,相當於它有更多的技術選擇和更多的技術探索方向,我覺得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講,這反而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從比特幣現金這條鏈的整個生態發展來講,我覺得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太好的影響。因為分叉之後,每條鏈的領袖人物基本就確定了。換句話說,一條鏈聽吳忌寒的,一條鏈聽澳本聰的,那麼我們認為一條公有鏈的去中心化技術路徑是多元性的,可以有不同的探索方向,但是如果整個技術演進方向或者說未來發展方向都是由一個人來確定或決定的話,那對於這條鏈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就有中心化的嫌疑。
不過,由於每條鏈還得保持它對礦工有足夠的吸引力,以及生態建設的不同需求,所以它還是會盡量保持它的去中心化特性,至於這方面將來怎麼演變,可能還得拭目以待。
互鏈脈搏:本次BCH硬分叉之爭對於當前公鏈的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
蒲松濤: 對於公鏈發展而言,反正是吸引了一些人的眼球。因為大家可能以前不太瞭解區塊鏈或者分叉,大家可能更多地通過這件事兒來認識區塊鏈和分叉,這對於整個區塊鏈或者公鏈發展來講是一個好事情。
但是,從技術演進方向來說,我並不認為它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因為我們現在更關注的還是支援通用應用的公鏈發展,像以太坊,EOS、NEO、星雲鏈、卡爾達諾、Tezos等,目前比特幣現金演化方面,我也聽到有增加智慧合約,但基於它的賬戶體系和現在的整個區塊設定,我還是覺得,它不會對整個公鏈技術演進方向帶來太大的影響。我覺得它的競爭對手應該還是比特幣等純數字貨幣的競爭。
互鏈脈搏:BCH這次分叉後,賽迪公鏈評估中會用哪條鏈?
蒲松濤: BCH分叉後的兩條鏈,我這邊還沒有做詳細的研究和判定,但是根據以往採集資料的情況,我們在採集整個比特幣現金的程式碼更新這方面貢獻的時候,採集的是BCH ABC這個團隊的程式碼庫,所以如果這兩條鏈最終分叉完成,我們公有鏈技術評估應該會採用BCH ABC這條鏈。
本文為【互鏈脈搏】原創,原文連結:https://www.blockob.com/posts/info/6107,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