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扛得住一年數次狂歡
“6·18”成為全民網購的節日之前,一直是京東的公司創始紀念日。1998年的6月18日,劉強東在中關村成立了京東公司,21年來京東從一個銷售“光媒體”硬體的小企業,成長為今天中國電商“諸王”之一。從2010年開始,普通消費者開始逐漸接受京東與“6·18”之間的關聯性,直至今日。
在京東開始打造“6·18”購物節的前一年冬天,阿里從網際網路流行的“光棍節”中衍生出了後來盡人皆知的“雙11”。但最近幾年,作為京東最大友商的阿里對“6·18”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
從之前的“各玩兒各的”,到後來的開始參與,再到今年的全軍出擊,阿里希望把“6·18”變成夏日版的“雙11”,這件事在今年表現得尤其明顯。
如果品牌商不需要“站隊”“二選一”,那麼一年兩度對於品牌商來說也肯定是個好訊息。不過,今年“6·18”之前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在“二選一”已被《電子商務法》明確定性為違法行為的情況下,蘇泊爾、美的、格蘭仕等品牌仍於“6·18”之前先後遭遇了疑似“二選一”的情況。
而對電商平臺自己來說,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電商“諸王”則希望把“6·18”、“雙11”級別的超級大促當做網羅流量的最好機會,以安撫自己和資本對於流量的日漸嚴重的焦慮。對於大多數中國網購者而言,他們通常沒有對某一個平臺的絕對忠誠度,而是會考慮諸多因素,在各平臺之間切換。至少目前,“諸王”都沒有找到一種可以穩定提高使用者忠誠度的方法,從這個角度講,中國電商仍處於戰火紛飛的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