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要不要出去創業?
世界經理人專欄

ofollow,noindex">霧滿攔江
公眾號:霧滿攔江,ID:lwwuwuwu。崔金生,筆名霧滿攔江,知名作家。作品《別笑,這是大清正史》《職場動物進化手冊》《推背圖》《燒餅歌》《帝國的敵人》《偷禪》等。 @霧滿攔江(追求高品質的人格,獲得高價值的人生)
工作三年,要不要出去創業?
這幾天,北京又榮歸“霧都”的稱號。
出門口罩戴起,地鐵和商場都蒙上了一層“白煙”。
捂住口鼻,撥出的熱氣直接竄到眼鏡片上,眼前頓時白茫茫的一片,更加重了霧霾的景象。
幸好,家裡暖氣來了。
讓我在這寒冷的冬季裡多了層暖意。
在暖氣旁烘得暖暖的,給大家寫文章,自有一番愜意。
如果此時再有一些小吃就好了。
想起來,樓下小區出門不到1百米就有一家超市。
可是,一想起下樓還得穿衣服,等電梯,戴口罩,冒著吸霾的危險,就為了一點小吃,實在有些不值得。
沒必要為了一點嘴癮,去忍受冷霾的侵襲。大家說,是不是?
話是這麼說,但我還是忍不住點開了某外賣APP。
現代科技就是好,自己不想吸霾,總會有人替我們吸霾。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種舒適的環境下,再逼迫他出去,他就會產生怨恨心理。即使他知道出去是一件好事。
如果這時安慰他,告訴他既可以原地不動,又可以獲得外面的財寶,他會心甘情願地付出一切。
這在經濟學裡叫“ 稟賦效應 ”。
然而,現實社會裡很少有“魚和熊掌兼得”的情況。
最近,有一個年輕朋友就遇到了類似情境。
他2015年畢業,在北京工作了三年,業務水平一向不錯。
公司也很欣賞他,給他漲工資加獎金。
很快,他就獲得了比同齡人高出一倍的收入。
勤勤懇懇三年,沒少加班熬夜。他也逐漸熟悉了公司的運營模式、引流推廣的各類渠道。
今年2月,他之前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跟他敘舊聚餐。兩人聊起往昔時光,無意中提及大學時搞的一個 創業方案 。
當時覺得很幼稚,本想自嘲一番。沒想到聊著聊著,覺得不對啊,這個想法價值至少上百億啊。
於是,兩人按捺不住,又開啟了中二魂,搞調研,搞BP。折騰了幾個月,慢慢摸清了搞這個創意要面對的挑戰和機會。
這個想法如果能投身下去,最好的結果便是與拼多多這個量級匹敵;最差的結果當然是一敗塗地,負債累累。
兩人的 人脈資源 ,雖然對他們目前的職業而言相當不錯,但要支撐起創業,還遠遠不夠。
於是,我這位朋友便陷入了兩難境地。
一面是,前途光明的 職業發展道路 ,一面是,價值上百億但一不小心會粉身碎骨的創業機會。
他思考了很久,還是不知如何決定。
一直拖著拖著,快拖到今年年末了。
原先的激情也被拖沒了,外面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他還是回到了那個“前途光明”的職業道路。
只是,他工作的熱情因為這一次半途而廢的折騰消耗殆盡,業績也大不如前。
很有可能,那個“光明”的前途也要大打折扣。
一番忙碌,以為可以就此改變人生。
沒想到,到頭來卻兩手空空。
看完上面這位朋友的經歷,你覺得工作三年後,應該當機立斷抓住創業的機會,還是老老實實安安穩穩的工作呢?
A.要。工作再好也只是給人打工,創業即使失敗也是種鍛鍊。
B.不要。努力工作,也能過好一生,為何需要“創業者”這種虛名?